亲子关系:如何提高家教育的价值?

adminadmin 个人可随意亲子鉴定吗 2024-03-26 19 0

亲子关系:如何提高家教育的价值?

家长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篇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看来,用爱心去感染孩子,用爱心去关怀孩子,是家庭教育之根本所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位“老师”,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必然成为“独生代”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那么家庭应当怎样去做呢?教育在孩子成才过程中起着主导甚至决定性作用,结合多年在这一方面的探究,认为家庭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从当今的社会看:由于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公主”、“小皇帝”,再加上一些家庭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或是教育中未能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又不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因而导致孩子心理上“以我为中心”,“惟我独尊”,任性,我行我素。久而久之,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孩子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甚了解,对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不认识,对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对将来的奋斗目标心中无数。多数情况下是父母和老师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因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忽视了自己的短处,因而产生骄傲情绪,瞧不起别人。这时,就需要做家长的让他们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乐观健全的个性,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才不至于盲目自大。教育他们懂得客观评价自己,有客观明确的生活目标,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循序渐进,健康成长。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孩子成长需要到社会中去适应,从小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尤为重要。一些儿童往往在与人交往时,不注意听他人的讲话有时甚至表现出不耐烦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儿童不愿意讲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时候缺乏自然坦诚的态度,妨碍了与人的沟通,有快乐的事不能同他人,有烦恼的事不能同他人分担。这样,由于长期听不进来,说不出去,容易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造成独来独往,孤僻苦闷或固执偏激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父母要帮孩子在与人交往时恰当地运用言语和非言语进行自我表达,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望和需求,而且尽量避免别人的误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结交到更多、更好对孩子成长有益的朋友,也使他们懂得要对人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己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宽容、公平、有理有节的处理方式。培养父子情、母女情、师生情等,正确对待同学情、朋友情,学会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与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励中健康成长。

三、提高孩子应对和解决问题能力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人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欲使孩子成才,先教孩子做人,我们的家长无不希望孩子成为有用的人,在知识技能上颇费心机,而忽视了对孩子品质性格的培养,结果造成终身的悔恨。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父母、亲戚、老师、同学和朋友等许多人中,既然生活在社会的人群中就难免产生矛盾,即使是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怎样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问题,需要学会应对的技巧和方法。对孩子来说,他们往往缺乏应对的技巧和方法,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解决。这样就容易产生苦闷、难过、恐慌等心理,长此以往,将使他们处于抑郁和焦虑之中。因此,应该教育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应对的技巧,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出现和存在的客观性,帮助他们寻求解决矛盾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骤,与孩子多讨论、多协商、多探讨、多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学会主动地适应环境,尽快地处理好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不断成长。

四、家庭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社会

家长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篇2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教育,为人的发展奠定更早的基础。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意识地影响和左右孩子一生。孩子教育的成败,家庭教育是关键。

关键词:

家庭教育;误区;重视;忽视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和前程给予更大的关注和关心。但与此同时,家庭教育也出现了不少偏颇,走入了误区。比如不少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并未把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作为重点,而是将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考取高分———上好的———高收入的工作———过高消费的生活”上。归纳起来,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

重视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为了使孩子考取高分,家长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请家教,报补习班,而从来都不冷静地思考孩子的品德教育问题,致使许多成绩优秀的孩子身上显露出对父母言行粗暴,对同学恶语相加,对周边的事物冷漠淡泊等不健康表现。这种重视孩子文化课成绩与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严重失衡已成为目前家庭教育的突出问题。据调查,大部分家长认为品德可以慢慢培养,而分数是眼下更实际的。在“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是次要的”这种家庭教育观念的引导下,学生“自私自利”“考试作弊”“攀比名牌”“不尊重长辈”“顶撞老师”等现象普遍存在,甚至有些孩子抽烟酗酒、吃喝玩乐等等,发展前途十分令人担忧。

二、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当前,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性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孩子的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是心理健康的短板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与未来。据专家调查,32﹪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孩子人性、焦虑、不善于沟通,甚至有暴力倾向等等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在现实社会中,高分低能的孩子已屡见不鲜。高中生、生令人费解的暴力事件时常被诉诸于报端。这些表象的背后,实则是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和扭曲。家长与孩子沟通方式简单粗放,随意伤害孩子自尊,是造成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如有的父母当众批评孩子、发脾气或一味地对孩子的学习严格管教,导致孩子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甚至有的父母在批评孩子时表现出厌恶、轻蔑的情绪,刺伤孩子幼小的心灵,使孩子顿生失落和自卑感。家长过分地干预和伤害孩子自尊的行为,会导致孩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因此,家庭教育要把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突出位置,让孩子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三、重视对孩子的干预和管控,忽视孩子的自主成长

很多家长喜欢提前为孩子设计未来的生活,充当孩子人生的设计师,从孩子出生,到上学,到选择专注,甚至于就业工作,成家立业,家长都预先为其设计好了人生发展的径。殊不知,家长的过度干预和控制,会使孩子的逆反心理加剧,致使孩子人格教育缺失,性格极端,言行不一。许多孩子为了逃避家长的追责,会毫不犹豫地用谎言欺,用沉默对抗,甚至会激起家庭暴力,酿成不可挽回的家庭悲剧。我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孩子的成长过程,应当是一个自我认知、自我约束、自我实现的过程。家长要做好参谋和助手,为他们把握好大的方向。当孩子自己确定好奋斗目标后,他会为自己的付出感到快乐。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相反,如果强行使孩子服从家长的安排并规划好目标,则无异于一种心理的折磨和摧残。他们往往会对眼前的事情感到迷茫和怯懦,遇到挫折和困难容易逃避。同时,许多家长不遵循教育规律,缺乏教育素养,常用单位上下级的管理方式处理家庭教育问题,造成儿童教育成人化,或是青少年教育儿童化,使孩子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困惑,甚至成为一个“问题孩子”。这些充分说明,对孩子成长中的过度干预和控制,将会抹杀孩子自主成长的潜能,反而成为家庭教育的沉重负担。

四、对孩子娇生惯养,忽视对孩子责任感和意志力的培养

现在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421”结构的家庭普遍存在,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心头肉,孩子成了家庭生活的重心,一味溺爱娇生惯养。家长对孩子过度宠爱与保护表现为: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生活大包大揽,性格放任自流,甚至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百般护短等等。这些无限制的“爱”超过了理智,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使孩子的意志品格在无形中弱化,更缺乏责任意识。曾有一位家长这样告诉笔者:孩子从小体质差,父母对孩子的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从未自己洗过衣服,从不做家务活。孩子上高中开始寄宿,所有的问题接踵而来,缺乏和同宿舍同学相处的能力,常怕别人拿自己的东西,常为一件小事和同学争吵,常说学校的饭菜不卫生、不合胃口等等。为了使孩子考上理想的,这位家长只好停薪留职,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这是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典型案例,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会使孩子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人充满警觉,孩子内心时常有不安全感,生活自理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五、重视孩子的个性培养,忽视孩子的社会性特征

强调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已成为当下家长培养孩子的一个特点。有些家长很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更出色的,更优秀的,对孩子的所作所为缺乏理性的思考与引导。曾有一位班讲,他的班里曾有个学生因打架致使对方重伤被带走。在对待打架这件事情上,这个孩子的家长的态度让我们感到震惊。他说:“只有自己强势,才不受人欺负,宁可让别人趴下,也不让自己吃亏”。这样的家长是千万个希望孩子“有个性”家长的缩影,在社会上很有代表性。这个现象的背后,折射出家长本身素质的低下。他们把伤害他人、随意施暴看作“有个性”。试想,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和爱的意识也就无从谈起,又如何在将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因此,对孩子个性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教育,更是考量一个家庭对社会“真善美”的认知。

六、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忽视孩子的身体锻炼

家长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对策

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相互影响的教育,是协调学校教育的有效手段。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应试教育将学习的重点全部转移到学生和学校上,却未曾将家庭教育纳入教育中来。良好的个性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家庭教育与孩子个性发展密不可分。家庭教育的影响是隐性的,但却是不容忽视的。目前,我国农村的家庭教育还存在严重的问题,需要特别关心和注意。

1、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1.1 农村家长素质偏低。农村家长的学历普遍较低,文化底蕴差,大多数农村家庭很少看得见纸笔和书籍,大部分家长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功课。农村中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较少,家长闲时不看书读报,而是沉湎于喝酒、搓麻将、打扑克,给子女学习、成长带来了较为消极的影响。

1.3 家庭教育方法简单。有的家长信奉“棍棒出孝子”,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粗暴,经常打骂、惩罚孩子,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则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对孩子的学习则很少过问。

1.4 过分依赖学校。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与己无关,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出了问题之后,家长们往往只是一味埋怨孩子没遇上好老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

1.5 家庭成员中对子女教育的观念不统一。农村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在教育子女观念上存在严重分歧,祖父母的溺爱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有的农村家庭是父母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此外,由于农村家长外出打工较多,家庭隔代教育的现象比较严重,对孩子个性发展有许多负面影响。

1.6 家长的就业观和人才观还较为片面。有的认为孩子升高中、考,将来当工人、干部才有出息。有的认为孩子上不上学无所谓,只要有力气、肯钻营就可以“成才”。还有的认为不管孩子将来干什么,只要能赚钱就是人才。

2、对策

2.1 优化农村家庭教育外部环境。地方政策有关部门应把家庭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消除封建文化残余。通过政策的力量,因地制宜,开展文体活动,建立适合农村孩子发展、创造、竞争、成才的健康的家庭文化,减少和消除封建主义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从观念上、文化上、形式上改革家庭,改变人们的家庭心理结构,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长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学生;家长;家庭教育;德育建设

一个人更早是在家庭里接受教育的,当他逐渐长大,开始走向学校,去接受更加系统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受教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模式,这两者应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现在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把对孩子的教育权全部交给了学校和老师,而家长却不重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结合我在工作中的实际,认为不同的家庭教育在学生和家长身上得到了不同的表现。在教学中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太好教育,学生对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高、学习缺乏计划性、自控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与人相处表现出的自私自利、早恋、迷恋网吧等等。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忙于挣钱,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不问也不管。老师三番五次的教育效果不明显,为了更好的了解家庭教育的现状,更大程度上调动家庭教育这股强大的力量,我们采取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名高中学生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92份,调查结果显示:

一、物质满足多,精神给予少

在“回答您给孩子买玩具、吃的、穿的、用的等方面每月所花费用在什么范围”一项中,每月200元以上的占23.4%,在回答“您给孩子买书、学习资料、学习类文具所花费用在什么范围”中,每月不足50元的占47.2%。

二、希望期望多,因材施教少

调查显示,90%的家长希望孩子能读到,100%的家长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社会有用的人,100%的家长认为“从小注意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您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一项中,“很了解”的占14.7%,“基本了解”的占47.9%。“不了解”的占37.4%;在“您对孩子教育方法是否得当”调查中,有37.7%的家长“在教育子女上常常采取不正确的做法”或“太缺乏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了”;在“您是否真正了解孩子的爱好特长”中,30.2%的家长“不太了解”。

三、偏颇分散多,合力教育少

四、身体关心多,心理指导少

有57.6%的家长不知道孩子烦躁、闹脾气的原因,77.2%的家长给孩子买过保健食品或营养品,68.7%的家长准确知道自己孩子的身高体重。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德育建设中的位置不可或缺,正确家庭教育的德育力量将会成为和谐的中学德育教育的一支主力军。但大部分的学生家长除了对自己孩子成绩问长问短之外,对学生的德育培养认知很少,因此指导家庭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我想学校应当尽快建立平台,多途径地向家长们渗透相关教育知识,更起码要有以下几点:

1、指导家庭教育要处理好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家长与教师一样,也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规律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关键。从这个角度讲,家长是教师的伙伴和合作对象。但在我国,许多家长有过挨训的经历,许多教师有过训家长的体验。家长受到不分场合、不分轻重的训斥后,会把羞恼、怨恨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轻则受训斥,重则得到一顿“毒打”。孩子受到伤害后,又会把怨恨投向告状的老师,师生关系又会受到影响。这样,造成了教育的恶性循环。教师与家长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尊重家长,调动家长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建立家长联系制度,保证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配合。

家长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幼儿园;家庭亲子教育;存在问题;改进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幼儿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家长的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教育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幼儿园成为幼儿接受集体教育的地方,但家庭仍然是幼儿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的家庭亲子教育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对幼儿知识的巩固、良好习惯的培养、情感的建立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践调查研究,家长亲子教育有一定的亮点,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改进。

一、幼儿家庭亲子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代年轻的幼儿家长,在成为父母之前并没有接受过如何教养子女的专注训练。现阶段家庭亲子教育中普遍存在重幼儿智力开发和知识学习,轻个性、情感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家庭亲子教育的认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有些家长存在以训斥、责打等态度对待幼儿的不适当行为,或对幼儿包办替代等,对孩子过多限制、过度保护导致许多孩子自理能力差,自主性差,家庭亲子教育存在教育误区;因为幼儿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家庭隔代抚养或请保姆照管孩子,导致家庭亲子关系生疏,很多家庭保持着传统单一的亲子关系模式,家庭亲子教育关系有待改进;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与孩子游戏, 家庭亲子活动的时间、空间缺乏,方式单调。所有这些问题都与父母的教养素质有关系,所以幼儿家庭亲子教育的重心应由幼儿转向与幼儿成长密切相关的父母身上。因此,要培养健全的孩子,首先父母就应转变家庭亲子教育观念,提高家庭亲子教育能力,掌握有效的家庭亲子教育方法。

二、幼儿家庭亲子教育问题分析

1、家庭亲子教育的热情高,但教育认识具有盲目性。

由于家长受高智能人才观的影响,家长较重视知识学习,家长较多或经常对幼儿进行阅读、数学等亲子教育,很多家长会为孩子寻找各类学习、兴趣班,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热情很高,但多数家长不具备亲子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仅停留在幼儿园教育的延伸阶段,不能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对孩子主动的进行家庭亲子教育,家长缺乏必要的、科学的家教知识,缺乏对幼儿生理特征及发展规律的了解,实施家庭教育的科学性较差。

2、家庭亲子教育关系有待改进,应日趋多元化

在日常教育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或做错事情时,多数家长能够采取比较适当的方法,讲清道理,与孩子商讨办法,指导幼儿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但仍有部分家长以训斥、责打、冷淡等态度对待幼儿的不适当行为,或对幼儿过于照顾,包办替代等。21世纪的家庭教育趋势是“亲子互动”模式,倡导“两代人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多数家长能够保持“家长+朋友”的家庭亲子教育交流方式,但是依然有少数家长仍保留着“家长式”的亲子教育交流方式,幼儿期是发展敏感期,长此以往使幼儿逐渐形成依赖、缺乏主动性、适应能力差等性格特点,影响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妨碍了和谐亲子教育的形成,束缚了孩子的发展。

3、家庭亲子活动的时间、空间缺乏,教育价值低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家长对事业有了更多的追求,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工作上,亲子交流机会少,孩子缺乏关注。在实践中发现只有少数家长能够经常与孩子共同游戏,多数家长只是偶尔与孩子一起玩。多数幼儿在家庭中保持着独自玩玩具、看书、看电视、玩游戏。父母忙于工作,没有充分的时间与孩子游戏、交谈,所以亲子活动的时间、空间、方式、教育价值都受到严重影响,影响了幼儿语言、动作、情感等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家长一方面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但在精神方面孩子显得“营养不良”。

三、幼儿家庭亲子教育改进的方法

1、提升家庭教育理论,加大家庭教育指导力度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缺乏必要的早期教育理论指导,教育行为多半属于自发性状态,带有较大的盲目性。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研究,为家长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家长不仅要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同时也要克服溺爱、过分保护、包办代替等心理。同时,幼儿园和班级教师可以分析不同类别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了解家长的需求,通过幼儿园家长学校、班级家长会、幼儿园开放日、幼教宣传栏等活动形式,组织有关专家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对家长的家庭亲子教育加以指导,从而提高家长亲子教育水平,使孩子们在家庭中得到良好的亲子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2、转变教育观念,改善亲子教育关系

要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人,平等对待幼儿,建立和谐、宽松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对孩子的教育要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指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学会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发展。家长要以平常心对待幼儿,不给孩子太大的期待压力,否则难以形成孩子良好的自我评价,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要引导家长树立家庭教育“做人为本”的思想,把教育孩子学习做人为主要内容,教孩子学习怎样正确对人、对事、对己、以物等,在婴幼儿期,自觉发现生活中蕴涵的教育机会,及时进行教育。

3、传播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优化亲子教养方式

很多家长不理解亲子活动在孩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帮助家长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要加强亲子教育的指导,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提高亲子活动质量,如开办亲子教育研究中心、亲子俱乐部、亲子热线等,通过组织家长亲自参与亲子游戏活动,指导人员现场分析、指导、评价,使家长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拓展教育视野,使家长在参与活动中提高水平,增强素质。另外,家长也要主动吸取教育知识,懂得孩子心理、生理发展的规律和一些基本的教育常识,才有使家长教育有的放矢。

4、树立幼儿园——家庭一体化教育观,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通过广泛开展家庭教育辅导,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幼儿园要树立家园共育意识,转变家长工作思,扩展内容,采取多种形式,更多地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质。幼儿园成立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举办开放活动、家园同乐、聘请家长作幼儿园义务教师等,通过家长的亲身参与,让家长了解、观察保教人员的教育活动,从中吸取经验、借鉴方法。幼儿园要成立家长学校,组织专门人员根据家长需求,制定计划,聘请专家有目的地帮助家长学习幼儿教养知识。另外,可以组织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专题讨论会、幼儿园自办幼儿教育报、利用幼儿园网站论坛、班级教师微博等多种形式,丰富家长的教育经验。家长要更多地向幼儿园学习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家园优势互补,协同合作, 就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家长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学前儿童 教育现状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1674-4810(2014)30-0165-02

家庭教育应该从学前儿童开始,因为婴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基石,是身体和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人品德、性格开始形成的重要阶段。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特殊、不可替代的作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发生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对出生至入学前儿童进行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早期教育,是“人之初”的启蒙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化,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由于受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方式偏差,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和不足,坚持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作用。

一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涵

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外学者针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从不同面提出了多种观点,主要有:“是实施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家庭中对学前儿童实施的非正规教育。学前家庭教育一般是由儿童的家长――如法定监护人、养护人或其亲属承担”;“父母或家庭里的其他年长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意或无意地对儿童施行的教育和影响”;“虽称之为‘教育’,但并不是要‘教’什么之类特地有所准备的教育。而是亲子、兄弟姐妹之间在感情的‘自然流露’中所进行的教育。而且,只是亲子、兄弟姐妹之间感情的 ‘自然流露’才是真正的婴幼儿教育”等。可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父母和孩子的双向活动,实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往往以父母为“发起者”、“控制者”,父母要采用一定的家庭教育方法作用于孩子身上,孩子为家庭教育方法的“接受者”、“生效者”,接受来自父母的家庭教育方法,调整自己的非期望行为,达到父母的教育要求。

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生活与娱乐相结合的原则。学前儿童的生活不能独立,需要成人的照顾,孩子的任务就是成长和玩,必须从孩子的天性出发,寓教于生活、寓教于娱乐,让学前儿童在生活和娱乐中去感受情感上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明礼貌,培养良好道德,利用娱乐,在玩中教、在玩中学。同时,生活和娱乐相结合的原则,并不要求家长花费专门的时间和精力,只需在平时的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举手投足间施加礼仪礼节等社会生活常识的内容,在生活和娱乐中处处实施教育,言传身教,使孩子受益终生。

第二,情感与理智相结合的原则。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但要以无私的亲情热爱子女,更需要情感与理智相结合。一方面要理性施爱,家长不仅要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而且要有正确的儿童观,既要看到儿童身心不成熟、幼稚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巨大的潜能,要根据正确的教育目标,严格要求孩子。另一方面要要求适度,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严格的要求才是有效的教育,但严格要求不等于过于苛刻、过度、不合理的要求,而是从教育目的出发,根据孩子的发展实际,提出适当要求。

第四,统一和灵活相结合的原则。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母要相互配合,共同分析孩子的情况,共同研究对孩子的要求和教育方法,努力做到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一致,整个教育过程的要求前后一致,并持之以恒、始终如一,避免孩子形成两面行为。当然,在一段时间内,在某一具体的教育问题上对待孩子必须宽严始终一致,只是在方式方法上需灵活掌握。

二 当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观念有误区

,及早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非常快,当每一位家长适应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方式,往往都会把自己的适应夹杂到孩子身上。“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进园就要双语制”等一系列的教育口回响在每一位家长的耳边,导致在孩子年龄刚过2岁家长就会给报这样那样的特色班,逼着孩子学习钢琴,学习绘画,甚至在效仿“玖月奇迹”让孩子从小学习“双排键”。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完全能够理解,可是这样的做法往往给孩子施加了更多的压力,有可能磨灭了孩子本来的天性,犹如剪去了孩子天使般的翅膀。

第二,对幼儿的日常生活太过管制。幼儿一出生就是个个体,他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及适应能力,可是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过度管制,如不管孩子做什么事情、玩什么玩具都要经过自己的同意,凡是有一点不合自己的心意,就会大声斥责,家长也许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斥责及管制,只会让幼儿顺从和依赖。孩子是上天赐予的,他是独立的,家长往往就把自己没有学习到,自己感到遗憾的事情,寄托到孩子身上,没有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去锻炼自己。

2、家长教养方式有偏差

,过度轻视孩子的权利。孩子在一出生时是一个自然人,他没有受到过任何教育,也没有接触到任何事物,但是他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他们享有人的各种权利。可是在成人的眼里,他们是弱小的,什么都不知道的,他们必须服从和顺从家长。例如:在孩子吃饭时给孩子要带围兜;玩的时候时常提醒不要弄脏衣服;玩玩具的时候不要把玩具弄坏等,在其他人看来这就是爱孩子,可是,往往这样的做法是大人在爱自己,并没有为孩子着想。

三 改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

1、给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

一个孩子教养主要看家庭的结构、家庭气氛、家庭环境等,所以一个愉快的家庭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这样孩子在以后的发展道上就不会受到自己情绪的影响,所以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要给他更多的父爱和母爱,不能娇惯孩子。

2、注重孩子的综合发展

在培养孩子方面,家长要多注重孩子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不能太过偏执,在孩子的观察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虽然不采取专门的方式方法也要在生活中给予引导。幼儿的教育不仅是家庭上的教育,也包括幼儿园教育、社会教育。幼儿园的教育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教育,在幼儿教育上占很大的优势,所以家园合作,能让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取得更有效的教育效果。

3、要多和孩子相处,家长之间多沟通

4、理智地对待孩子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正如奎宁一样,正如食物一样,爱要求有一定分量。”从这句话看出,给予孩子的爱要理智,爱和严要相辅相成。

四 结束语

学前儿童教育是现代父母普遍重视的教育。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主动与幼儿园、社会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方面的教育资源,不断弥补教育中的不足。而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现代大教育观,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加强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和重新认识。同时,要了解、熟悉、掌握孩子的变化、成长规律,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幼儿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充分结合,共同为孩子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前儿童真正能够无忧无虑地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家长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家庭教育 和谐德育 教育理念

一、课题主旨

现代教育提出的和谐教育理念,其主旨就是透过调节各种教育模式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助手和补充。它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生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起着奠基作用,其教育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孩子的前途和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风气的优劣、国家民族的兴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更新家教理念,重才更要重德;要关注孩子心理,做好良师益友;要注重榜样示范,强调潜移默化;要讲究德育策略,培养良好习惯,提升孩子处理德智、人际、身心等诸方面关系的能力,使孩子在文化素质、道德质量、社会交往、身心健康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二、课题探究

构建家庭和谐德育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教育的基本工程,是实现“三位一体”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它包括家庭美育、德育、家庭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心理指导、健身指导等,透过家长的言传身教,把自己崇高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生活经验,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下一代,并伴随孩子们一起走在人生旅途上。近几年来,我们不断探索与实践,工作取得初步进展。

(一)制定下发研究课题形成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县按照四平教育局的安排,确立了以“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经历教育体系研究与实验”课题立项工作,它作为构建全新的德育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引领德育工作方向,深化、拓展家庭教育,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根据不同校情、班情制定课题内容,开展课题立项、实施工作,并积极开展经历教育优秀成果评选、家庭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优秀案例分析等,积极创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

(二)建立家长联席会制度。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家长联席会即在学生家长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家长组成,设会长、副会长和各位会员,共10人。工作职责是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科学监督者,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帮助学校解决学生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学校的各项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办好民众满意的学校献计献策。家长联席会会议每学期召开两次以上,并每两年开展一次级“十佳家长”评选活动。透过家长的参与,力争实现教育全方位和优质化的要求。

(三)采取措施普及家教知识。要求各校做好收看省教育电视台每晚20:09分在“亲子港湾”栏目播出的家庭教育科学知识讲座和案例分析节目的工作。特别是通知学生家长进行收看,并要为省家教工作提供案例、话题。充分运用家教指南等刊物宣传家教知识,聘请北京专家、“知心姐姐”到学校开展家教知识专题辅导,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四)加强家长学校建设。进一步强化领导,健全机构,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家长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并要求各位老师,尽可能多使用网上通讯工具,如qq、博客等与家长联系,勤沟通,勤反馈,建立对学习成绩较差、纪律较差学生的帮教工作。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家长学校”开展工作。省教育厅和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联合建立的“网络家长学校”,主要开设教育新闻、名师名校、学生乐园、德育阵地、心理导航、专家在线和家教通等内容,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空中”教育网络体系,为学生家长提供便捷、高效的交流途径,成为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形成“家校合力”的重要载体。

三、课题研究发现的问题

成功的家庭教育各有各的不同,有很多优秀的家庭教育经验给了我们以启示:昔日“孟母三迁”的故事,让人感受到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爱迪生,因为母亲的宽容、理解和支持而成就了一生的发明;美国的戴尔·卡耐基和法国的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均是因为继母的影响;第29届北京奥运会被誉为“外星人”的菲尔浦斯虽然从小患多动症,也是因为母亲对他的不离不弃,更终成为一名游泳名将;国内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也是

因为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在这些成功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目前,在学生的德育发展中明显存在着“5+2=0”(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5)的现象,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严重妨碍和谐德育建设。家长期望值太高、家庭教育内容萎缩、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监护人素质不高等等,不仅影响孩子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阻碍孩子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突出表现如下:

(二)对孩子限制保护太多,不信任孩子。家庭主要成员,特别是父亲,以家长自居,动辄批评孩子,不让孩子干这,不让孩子干那。把孩子仅仅看作是被管的对象,把德育看作是管制孩子,不让孩子出事。孩子若出了一个小问题,就横加指责,甚至破口大骂,动手打之,用脚踢之。孩子犯了错误,并已讲清了真相,家长则要让孩子讲得更严重些,孩子思想质量方面有了进步,家长则表现出怀疑。有时为了避免出事,家长又表现为能包办代替的则尽量包办代替。剥夺了他们发展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们自立和信心。

(三)不能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往往做不到,并连连犯错误,给孩子造成恶劣影响。如家长酗酒、打麻将,好逸恶劳,作风不正,不讲礼貌,不注意公共卫生,甚至小偷小摸,违法犯罪等。使孩子没有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受到不良习惯的熏陶,久而久之,形成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渐扭曲,扰乱社会秩序甚至导致犯罪。

四、家庭和谐德育的对策

父母是孩子的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的课堂,这两个“”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古语有云:“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更早形成的便是家庭教育,人类几乎所有的文化积累都得益于家庭的传承。一个人呱呱坠地后感受到的更初温暖来自父母,父母与孩子之间从此建立了亲子关系,家庭中亲子关系是否和谐将对孩子的终身产生巨大的影响。社会中许多个案证明家庭和谐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态度行为、价值理念、未来成就。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和谐关系,是父母成为孩子成长与发展中遇到烦恼时候可信赖的倾诉者,家庭也就成为孩子成长的温馨港湾。家庭和谐了,社会和谐才会有一个可靠的基础。

在今后的家庭和谐德育研究中,我们将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针对性和灵活性。家庭教育相对学校来讲,更基础、更直接、更有效。学校是专门传授知识、培养人的场所,侧重点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开展以群体定向为本的学生品德教育。面对的是学生群体,老师抓的是学生共性的东西,很难做到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个别教育。而家庭教育则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虽然家庭教育的重点不是也不可能对孩子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却可以进行品德教育。这由于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子关系为主线,关系上具有密切性,心理上具有认同性,行为上具有示范性,不同于学校的师生关系。家庭对未成年人来说,好比一个“磁场”,孩子生活在其中,会不由自主地接受影响和熏陶,不由自主地向家长希望的方向发展。所以家庭德育的实施,不是从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开始灌输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家庭成员的相处和社会交往中,使子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也就逐步形成了。另外,透过模仿家长的道德行为与习惯,导之以行。

(二)更新家教理念,重才更要重德。“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家长要意识到,家庭德育是造就孩子未来的更简捷、更易见效的方法,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成长的关键。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用一颗孩子的心来对待孩子,要多蹲下来和孩子交流,并学会倾听。

(三)关注孩子心理,做好良师益友。据调查,目前“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孩子健康的含义,更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家长应加强学习,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同时家长的引导是培养心理健康孩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当家长明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和“一味的迁就可能毁掉孩子一生”的理念之后,关键是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加强孩子的心理疏导: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特别是对特殊年龄阶段的孩子,出现的情绪反复、行为多变要有心理准备。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

(四)注重榜样示范,强调潜移默化。“幼则束以礼仪,长则教以诗书”,是我国古代的家训之一,说的是孩子小时候先进行品德教育,教他们如何做人,大一点再教他读书学知识。有些家长责骂孩子时,常常会横眉怒目、大发雷霆,说出一些伤害性的语言。这种不考虑孩子感受、不尊重孩子的伤害性的语言,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有害的。为了净化家庭德育环境,父母不仅语言要文明,还要戒掉酗酒、打麻将等恶习,以发挥家庭文化环境的感染力和家长的表率作用。

家长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篇8

一、调查实施概况

二、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特点

(一)农村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程度提高,但仍过分依赖学校教育

(二)农村家庭教育方法逐渐更新, 但科学家教任重道远

一是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部分农村家长认为棍棒下面出孝子,信奉棍棒教育,觉得孩子是打出来的,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体罚等。问卷调查显示,在教育孩子做错事情的方式上,有32.41%的被调查者选择教育方式是责骂或打孩子;3.77%的被调查者采取禁止孩子参加喜欢的活动或拿走孩子喜欢的物品等惩罚方式,甚至有2.76%农村家长认为,小孩子都会犯错误,做错就做错了,由他去。被调查的家长中,对孩子采取物质奖励的占8.86%。而且,考试取得名次或完成某件事情,均以物质奖励;直接用金钱奖赏的家长占2.08%。在与小孩之间的沟通问题上,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 24.21%的农村女性家长表示沟通的时间很少,6.49%的农村妇女反映自己与孩子双方虽有沟通的想法,但沟通过程中,总是因无法克制的情绪而中断与孩子交谈;有2.91%的农村妇女直接表态自己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或很难与孩子沟通。农村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变得胆小、退缩、冷漠,或以攻击和敌意对待他人。

二是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实地调查反映,大部分家长整天忙于农活或打工挣钱,没有更多的精力来教育孩子,更谈不上有闲暇时间与孩子一起玩耍、交流、沟通,基本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有些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不管不问,甚至有些家长连孩子的确切年龄和所在年级都不知道。有的家长过分纵容子女,对于子女不正确的言行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管教不严、一味纵容,认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对孩子的爱,特别是留守儿童监护人中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由此可见,教育方式传统简单,缺乏先进家教理念和科学家教知识,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仍是我镇广大农村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提高广大农村家庭科学育儿的家庭教育水平任重道远。

(三)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支持能力欠缺,家长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一方面,农村家长素质普遍偏低。被调查的农村妇女中,小学及以下的48人,占40% ;初中的66人,占55%;高中(职高、中专、技校)的6人,占5 %;大专的0人,;本科以上的0人。农村妇女承担社会、家庭双重角色,大部分时间被挤占,很少有时间来充实提高自己,有部分小学文化的人渐渐退化到了半文盲的状态。现在读书真难,孩子的作业拿回家,我根本看不懂是农村家长普遍存在的现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镇广大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底蕴差,因而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

另一方面,农村家庭缺乏教育氛围。目前,由于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大部分农村家庭条件差,家庭收入只能是解决衣食问题,家长们根本无能力投资家庭教育设施建设,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好的条件,因此,虽然广大农民的住房及经济条件提高很快,但有书房或书桌的学生并不算很多。同时,农村中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少,农村女性家长农闲时大多用于聊天,或沉迷搓麻将、打扑克,很少看得见书籍,父母亲平时不看书读报的占绝大多数。

教育孩子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家长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对孩子影响是综合的,相互渗透,缺一不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农村家长认识不到知识和文化对子女成长的意义,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子女的教育责任、义务,忽视家庭教育。许多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知识,无法担当起家庭教育的责任,还有一些家长采取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甚至在无意识中对孩子进行错误的教育和导向,直接影响了农村家庭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作为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根据自己的条件,扬长避短,加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三、解决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社会、家长、学校共同关注农村家庭教育问题

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把农村家庭教育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要认真做好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督查工作,使家庭教育工作管理规范化。

政策应该适当加大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投入,设立农村家庭教育基金,应付必要的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确保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正常运行。政策要尽更大可能挖掘农村教育资源,大力创建有益孩子身心的娱乐活动场所。尽更大努力发挥农村的家庭教育功能,使农村家庭教育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家长要想方设法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创设丰富的信息环境来帮助孩子扩大视野,培养其探索的兴趣和习惯以及陶冶情操。家长可以利用电视机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节目,指导孩子收看;可以带孩子到具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可以为孩子选购有关书籍,订阅报刊杂志,并坚持与孩子一起阅读、欣赏。

(二)办好家长学校,切实提高家长素质

农村中小学应注重宣传发动,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学校章程,规划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教学管理,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切实提高农村学生家长整体素质。

学校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将提高家长素质当成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忌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学校要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出提高农村学生家长素质的长远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要根据家长的实际需要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定期组织家长来校学习,提高家长素质和教育素养。家长学校的授课形式应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家庭教育论坛等形式。家庭教育论坛内容既包括知识讲座也包括家长发言、提问,使家长、教师形式互动,在互动中交流经验,提高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要将提高家长素质和提高家长实施家庭教育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侧重培养家长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知识和家庭教育方法,更终实现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质量的目的。

(三)家长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孩子建立心连心的沟通。

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必须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并尽可能的积极的引导。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避免用专横的态度对孩子进行体罚,让孩子去接触社会生活影响,包括社会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甚至是敌对作用的影响,父母应该指导他们去跟不好的影响进行斗争,从而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另一方面,给孩子的自由空间应该是有限的,不能一味地去溺爱孩子,所谓一切为了孩子、盲目地去爱自己的子女,结果是害了自己的子女。

家长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家庭环境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1、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家庭环境不良。

家庭环境作为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对儿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不良往往是问题出现的更根本的原因。

1.1.1留守儿童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祖祖辈辈耕耘的土地,走向城,在外打工。由于生活条件所限,子女被迫留在家中由祖父母或亲戚照顾,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氛围。这样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出现断,孩子缺乏管束,容易形成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并沾染上许多不良习性。

家庭应该是温馨的港湾,但夫妻关系不好或婆媳矛盾僵化,家成为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战场”,甚至夫妻离婚,儿童都会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照顾,失去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他们或变得性情孤独自卑,或变得愤世嫉俗。这样的孩子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正常家庭中的孩子。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和保育的方式,也体现了家长热爱、关心孩子的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这使得家长工作压力大,终日忙于工作,往往只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环境,忽视了子女的教育。既不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方面的教育,又不关心孩子的情绪反应、行为问题及个性发展。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孩子就会很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成为犯罪分子的“牺牲品”或是“滑上”早恋的歧途。因此,只为子女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是不够的。

家长一味强调学习,不关心子女的思想品德,不重视教子女如何做人,不教孩子如何生活,不重视社会公德和保护环境教育,这种教育,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一个人,无论他的智力多高,只要他的思想品德不好就会成为社会的“危险品”,而且智力水平越高,危险系数越大。

由于遗传素质不同使得儿童智力、才能、个性存在差异性,但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总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光耀门楣,不顾儿童的具体情况,不问孩子兴趣爱好,或是一味追求早期的智力开发,或是逼迫孩子参加音乐班、英语班、绘画班,等等,这极大地挫伤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不从学生实际出发教育和培养孩子往往适得其反。

受“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思想的影响,父母对孩子进行过分严厉的惩罚教育,表现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不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张口就骂,动手就打,由于缺乏恰当的说服教育,子女感到一种无法摆脱的压力,家庭气氛紧张;当父母以“不许”、“不要”、“不能”等对孩子的一切尝试横加干涉时,孩子很容易在无意识中产生习得性无助,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可能导致退缩行为。

随着现代家庭模式的变化,“421”模式的家庭越来越多,孩子在家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其家庭地位之特殊,使得父母特别疼爱,众人捧着、哄着,百依百顺,而且在生活中一切由大人代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使得孩子逐渐形成依赖性强、遇事没主见的性格倾向。同时“孩子是自己的亲”,家长溺爱纵容孩子,容忍他们的不当言行、不良倾向,使得子女逐渐形成任性、骄傲、自私、怕苦怕累、不思进取的不良品性。

家庭各成员学历和职业及经历各不相同,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产生很大的分歧:如当母亲批评教育孩子时,祖父母就会心疼孩子出来打圆场,孩子一听到要挨打受训就跑向“保卫者”。为了家庭和睦,教育终止了,结果是不仅适当的教育被破坏了,而且助长了儿童的任性、骄横,不利于其是非观的形成,不利于培养抗挫折能力。

1.3家庭教育方法欠缺科学性。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教育工作才能事半功倍,但由于受家长知识储备、性格、爱好等的影响,在教育方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1.3.1过分侧重物质奖赏。

有些家长经常许愿考多少分就买什么东西,使得孩子无论做什么都讲条件,有时本来自己喜欢的事情在附加的强化下,也失去了本来的兴趣。据报道有一个小学生在取得双百的好成绩后,家长奖励孩子过百万元的轿车。这种现象听来像传奇,但类似的情况却屡见不鲜。这种以物质奖励代替精神鼓舞,不仅不利于家长和孩子的交流,而且容易使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世界观。

表扬和批评是教育孩子时常用的方法。恰当地运用表扬和批评有利于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化的形成。但运用不当就打击他们的自尊心,伤害他们幼小的心灵。

(1)“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许多家长并不会恰当地运用。有些家长对孩子表扬太多,这就像经常吃蜂蜜一样,久而不甜,儿童视为理所应当,自满自傲。也有些家长表扬太少,孩子干什么都没劲,没有积极性,缺乏信心,渴望关注。

2、家长提高教育素养及科学施教的途径与方法

2.1努力学习,提高自身教育素养。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实施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没有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父母,从小父母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孩子就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因此,家长应努力学习科学教育知识,提高自身修养,从而提高家教质量。我们应该发动各种力量提高家教水平,如:可以通过家长教育提高家长素质,普及家教知识,促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普及家教知识,如开设与家长教育相关的专题频道,发行专题音像教材等。

房间的陈设、布置,美观大方,舒适宜人,每天都整理得整洁有序,有利于陶冶孩子的情操,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稳固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让孩子生长在充满活力、温馨的家庭中,随时感到亲情和温暖。家长教育孩子要一致,形成家庭教育的合力,当意见不统一时,以商量形式及对孩子的观察作判断。

家长要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勤奋好进、勤俭节约,这样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好的影响,所谓“润物细无声”就是这种境界。家长早睡早起、恰当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闲暇时多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如读书、看报、养殖等,这样孩子就会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

2.3改善教养态度,科学施教。

2.3.1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帮助孩子。

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尽量挤出时间和孩子谈心,聆听孩子的问题和困难,他们成功的喜悦;和孩子共同探讨问题及解决办法,积极有效地引导孩子。台湾作家刘墉在一本写给孩子的书中提到“他女儿为了一门功课得五分竟花一晚上时间而其他两门功课竟未能好好完成”,他教育孩子要适当安排时间。家长就应该像刘墉那样用智慧的思想帮助子女成长。

“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关爱子女是家长的本能,可不论什么都应有一个度,适度原则是家庭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关心爱护孩子,使孩子衣食无忧,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文化熏陶和智力支持,这些都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但是过度包办、溺爱就会使子女陷于一种危险的境地,不是爱而是害,如为了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给孩子任何想要的玩具,出现玩具过剩的现象,不但不利于孩子发展,反而会养成孩子不爱惜物品、奢侈浪费的不良品质。于是“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爱和严中寻找一个平衡点。爱中有严,严中有爱,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2.4言传身教,树立威信。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诫家长:“不要认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在教育着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议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极大的意义。”因此,孩子的道德和做人标准不是靠灌输的,是靠家长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教育的。注重发展子女各方面能力,使子女“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促进子女的个性全面、和谐、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6]相部和男。张佶。都是父母的错—对万名问题儿童的研究[M]。深圳:海关出版社,2004、

[7]托马斯·里克纳。喻佑斌,罗文盛。美式家庭—品质教育家长对策。[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家长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篇10

当代家庭教育误区对策1问题的提出

家庭是每个孩子成材过程的所学校,父母则成为孩子的任老师,所以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目前家庭教育情况看,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主要内容的了解和掌握逐渐趋于全面。但是,也有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培育吃苦精神问题,抗挫折的心理承受力问题,人际交往能力问题以及个人生存,人类生存等现代家庭教育问题的认识性还不够全面。

父母爱孩子,孩子体验不到,视父母若人;父母要孩子遵守纪律,好好学习,而孩子置若罔闻;父母要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而孩子却粗暴无理;父母希望孩子自信刚强,而孩子却自卑畏缩;父母对孩子严加约束不行,放任自流也不行,一切的一切都往往事与愿违。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教子之法,却非如此。本文就从当代家庭教育教育思想意识上的误区入手设计问卷,进行了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的对象

杭州区一所幼儿园,96位幼儿家长,采取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96份,收回有效问卷89份。

2.3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从问卷数据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让孩子学会考试的占23.6%,让孩子学会做人的占14.6%,让孩子考上重点的占61.8%。

2.4家长与孩子在家中的地位

2.5为了孩子成材,家长所进行的教育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家长为了让孩子成材,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的占37.1%,让孩子一味的学习,其他一概不管的占46.1%,为孩子提供健康、和谐的教育的占16.8%。

3.1小孩不能太野,听话才是好孩子

国内的传统观点是“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听话成为衡量一个孩子好坏的首要和唯一标准。于是许多父母从小就训练孩子老实听话,限制孩子,不让孩子太野。日久天长,孩子变得规规矩矩,足不出户,性格孤僻。

听话教育的结果是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探索能力和坚强个性的,它极大地制约了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另外它还是造成幼儿自理、自立、自主、自强思想淡薄,生活上过分依赖父母的主要原因,它销蚀了儿童的勇敢,好奇心的灵气,实质上就是对儿童个性的压抑。因此,孩子还是要从两点一线中解脱出来,让孩子自由一点,让他们在活泼愉快,静中有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在当今的社会,许多家长盲目地把成材等同于读书,更把上重点与成材划上等,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观念。调查表明:95%的家长希望孩子上重点,但并不是95%的孩子都能考上重点,这样许多孩子就成了失败者。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选择,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种思想是过时的,是落后的,它扼杀了每个人属于自己的优势和潜力。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更好的发展,那才是更重要的。

3.3过度溺爱,过分宠爱

3.4过度教育,拔苗助长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望字成龙,望女成凤已成为每位家长一生的心愿。于是,各种早期智力教育及智力培训便接踵而来,而且越来越火。可是结果却没有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反而过多的压力,过度的教育,使原本一个个充满活力、充满朝气的心灵变的麻木,忧郁。

孩子是一个健康的生命,他天生的本性就是向上的,是热爱学习的,是具有做人,做学生的自信的,是有他的意志品质的,家教的主要任务就是培育,保护,重建,发展孩子的积极性。这样,你的孩子才能够不仅智力超群,而且有自信,坚毅,独立,富有正义感,责任心,才是一个真正心智健全的人!

4建议和策略

4.1学习家教知识,不断提高家教水平

部分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之所以陷入误区,大多是因为缺乏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盲目的采取一些错误的教子方法。铃木镇一主张先训练父母,后训练孩子,教育者应当首先受教育,家长要想当好孩子的先生,不妨先当学生。为此,家长应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多听一些家教知识讲座,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进行思考、尝试、探索,不断提高家教水平。

4.2更新人生观,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开端,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孩子健康成长,将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每位家长都应该树立“为国教子”的观念,懂得每一个家庭的命运都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每一个家庭都要培养孩子具有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能为祖国建工立业的一代新人。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上可以成材,上不了同样可以成材。

4.3重视孩子全面素质的培养

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教育更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每位家长都能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从而有效地提高家教的质量和水平,使自己的孩子真正的健康成材。

参考文献:

[1]孙云晓。教育的秘诀是真爱[M]。新华出版社,2002,9:76、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第1篇

关键词: 父亲角色 家庭教育 父爱缺失 情感需求

在传统意义上,父亲总被视为家庭的供养者。父亲的作用主要是保证孩子成长的物质条件,如学费、衣食、医疗等。总认为教育孩子,特别是家庭教育,应该是母亲的责任,这是一种误解。在教子过程中,父亲的言传身教更有利于优化孩子的气度、性格和思维方式。如今许多家庭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母亲,造成父教缺失,形成国内家庭教育的巨大隐患。

一、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父亲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父爱的独特魅力。具体来讲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与母亲相比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

2、生理:缺乏父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发育要差。父亲长期不在家,孩子在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方面都会与同龄孩子有较大差别。相对来说,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在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要落后一些,并且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不强、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碍,表现为忧虑、多动、有依赖性。

3、行为:在父爱缺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有可能产生倾向。一些犯罪的人往往从小缺少父爱,或在父亲的严苛态度中长大。孩子与父亲为伴,对扩大孩子的社会活动范围和社交内容有很大帮助,同时还会影响孩子的社交兴趣和需要,有助于孩子积累社会经验和社交技能。而母亲更倾向于物质,话语多些,爱冲动。

5、性格: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带孩子游戏,母亲更担心孩子的安全,总会情不自禁地将孩子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孩子个性发展方面有所欠缺。在社会生活中,孩子往往表现出适应性较差,人际交往能力薄弱,不容易与别人友好相处,自尊心不强,情绪不稳定等;而父亲性格比较粗犷,养育孩子方面也是粗放型的,更多地看到孩子的本质,不会为眼前孩子的小问题感到失望,会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未来。孩子是敏感的,如果父亲更多地关心他,那么孩子就会用长远眼光看待问题,这对他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现状和问题

1、父亲教育缺失后果严重。古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即便在过去,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也是缺失的,历史上只留下“孟母三迁”或“岳母刺字”这样的故事,并未留下父亲教育的经典。现在也是如此,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若隐若现”会导致严重后果。一旦父亲放弃教育阵地,母亲就会用高度热情填补,这是一种错位与颠倒,甚至出现“严母慈父”的格局,这同样是不恰当的,会使孩子的发展偏离正常轨道,心灵扭曲。

为何母亲不可以取代父亲?男性总体比女性粗心,他们更多地提供孩子成长的“主干”,母亲的细心则提供枝叶与养分,只有粗细结合,孩子这棵“树苗”才会长得主干挺拔同时枝繁叶茂。父亲胆大,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探求欲与好奇心;母亲胆小,所以显得安全。另外,男性活动范围广、内容多,可让孩子接触更多外部环境;女性活动范围小,更倾向于观察细节,可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体验更深刻。

参考文献: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第2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亲角色;回归策略

一、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重要性

国内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在颜之推的本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中就提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从小缺少父亲关注的儿童,在身心发展上要明显落后于其他儿童,焦虑情绪明显,自卑心理严重,自控力较差,社交能力较弱,学业成绩不良者居多。因此,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和母亲角色同等重要,具有不可替代性。

2、促进儿童智力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曾提出,人类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而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所以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支撑多元智力的是个体身上相互联系的8种智能。这8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研究表明,男性在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比女性略有优势。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会在思维、创造、数学等方面对儿童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父亲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儿童的关注越多,与儿童的互动越多,越能够使儿童拓宽思维、以更发散的思维方式认识和了解世界。例如,在父亲与儿童的互动中,会经常出现起拆卸玩具、使用工具、球类运动、修理机械等行为,这些行为更能促进儿童运动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所以父亲应发挥父亲角色的正面影响,付出更多时间参与家庭教育。

3、保障儿童心理健康

父亲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建立在游戏中,儿童游戏经验的缺失的主要原因是父亲角色的缺失,从而出现“父爱缺乏综合症”,如情绪不稳定、不善于社交、沉默寡言等。父亲在儿童的互动中常常扮演着玩伴的角色,通过与儿童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促使儿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母亲的依赖,培养儿童的独立精神,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儿童的自信心,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所以,父亲应及时认清其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给予儿童许多陪伴时间,带给子女安全感,增强儿童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使儿童能更积极地面对和处理挫折。同时,在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在培养儿童道德行为、道德意志等方面也具有重要影响。在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中,儿童在道德判断、道德意志方面的得分要远远低于其他儿童。同时儿童在未来还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社会行为。所以父亲角色在儿童的道德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建策略

如上所述,父亲角色与母亲角色一样在家庭教育中同等重要,父亲角色的作用更应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关注。但由于国内传统家庭角色分工中“女主内、男主外”的根深蒂固影响,长期以来,家庭中照顾和教育子女更多的被认为是母亲的责任,父亲角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因此,为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应及时回归。

1、激发父亲学习育儿知识的兴趣

随着二胎人数的增多,人们对于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种社会媒体也在积极倡导父母共同参与的育儿观。所以男性开始逐渐认识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体会到儿童潜力的开发需要父亲的全力参与。所以,父亲应积极主动的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如,通过阅读中外权威育儿书籍、网络查询育儿方法、参与幼儿园或社会组织的家庭教育公益讲座、经常和其他人交流、探讨育儿问题等等,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育儿活动中,以科学的方法来指导自身的育儿行为。

2、帮助父亲明确自身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父亲角色的内涵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容。所以父亲角色的自我认知和成长也是时代和生活的要求。只有父亲首先抛弃传统的家庭教育观,积极从母亲背后走出来,与母亲共同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才能真正发挥父亲角色的作用,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父亲角色的树立首先需要积极认识到自身角色作用,要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要努力构建良好的夫妻关系。有些父亲会认为母亲应该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夫妻关系破裂。所以如果要使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父亲就必须在家庭中和妻子共同承担教育责任,使自身角色受到妻子和儿童的认同。

3、构建父亲角色回归的社会环境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第3篇

关键词:父亲;子女教育;缺失和重建

一、父亲在子女教育中角色缺失的主要因素

1、国内传统思想文化导致父亲的角色在幼儿教育中的偏离。

2、错误的教育观念导致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角色地位下降。

3、家庭角色结构的原因是导致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缺失的主要因素。由于工作负担比较重,有许多家庭中的父亲长时间不在家,当他们回到家时,也都是在忙一些别的事,而对于孩子们的教育谈论的很少,因此,孩子们更常接触的亲人就是他们的母亲,孩子们对于父亲的认识也不全面,往往要通过母亲而得到对于父亲的全面的认识,其中,有一些妻子对于自己的丈夫有些成见,因此,给孩子们讲述他们的父亲时就会带有感彩,降低了孩子父亲的形象,从而使父亲角色的权威性下降,这种情况反映到孩子们的教育中,就是导致了父亲形象在孩子们教育氛围中的逐渐淡化。

4、年青一代的父亲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实现角色转化。这主要是指现阶段的幼儿父亲主要一部分是80、90后的爸爸,也是独生子女的一代,对于父亲这个角色还未完全接受或适应,将很大一部分属于父亲的责任交付于爷爷奶奶或者直接是孩子妈妈。针对这一问题,很多父亲并没有实现个人的角色转化,虽然已经为人父,但是并没有担当起相应的责任。

二、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除此之外,父亲对于孩子们的智力发展和对于事物的认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大多数家庭中,由于父亲与儿童交往的特点大大不同于母亲与儿童交往的特点,因此,孩子们从父亲那里所学习到的知识与从母亲那里所学习到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通过长时间地与父亲接触,孩子们可以培养起自己的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创新意识和思考意识,不断保持对于新生事物的好奇心。有许多科学研究表明,父亲在孩子们的智力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由父亲带大的孩子的智力要比由母亲带大的孩子的智力要高一部分,这并不是要否定母亲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而是强调父亲在孩子们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地位,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

三、如何在子女教育中重构父亲的作用

1、要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地位和威望。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想重构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首先要树立起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也就是转变传统的由母亲全权负责子女教育的思想观念。父亲作为一家之主,首先要意识到自身的重要作用,父亲不仅仅是要主持家庭大局,维持家庭的生计、养家糊口,更要重视孩子们的教育,为孩子们的未来提前做好打算,父亲要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身的优势,配合好母亲,共同引导和关爱孩子们的成长,因为早期的教育对于孩子们的意义是相当深远的,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仅仅体现在幼儿阶段,更体现在接下来的青春期发展中和未来的人生之上。因此,父亲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多抽出些时间来多陪陪孩子们,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2、加倍重视父亲在子女教育中所应当具有的权利。长期以来,大多数家庭中的男人都是负责捍卫家庭的安全,母亲则是教育和抚养儿女,久而久之,人们就把父亲当做是主持家庭外部事物的掌权者,而母亲则是家庭内部事物的掌权者,由于孩子的教育是属于家庭内部活动,因此,父亲对于孩子教育的关注远远没有母亲多,父亲在孩子的教育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充当着配角,这种思维方式应当做出改变,父亲在工作之余一定要多关注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从而和母亲一起共同培养孩子,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3、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改善父亲的亲和力程度。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家风对于孩子们性格品质的培养和未来的人生之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其父必有其子,父亲必须要以身作则,端正自己的行为,同时要多与孩子交流,提高自己的亲和力,让孩子从心里认可自己,做孩子更真诚的朋友。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是教育成功的保证,要想达到更佳效果,需要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只有父母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互相换位思考,体谅对方,家庭才能变得越来越和睦。

4、培养年轻父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主要是指年青一代的父亲没有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我们应该强化80、90后父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认识到自己做父亲的重要性,意识到为人父亲对孩子成长的关键性,从而促进孩子在父爱的教导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虽然许多国内家庭中都面临着父亲教育缺失的情况,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认清自我并采取相应到的有效措施,从而提高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参与度,对父亲形象在子女教育中进行重构,不断提高子女家庭教育的质量,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第4篇

〔关键词〕父亲;子女教育;缺失;重建

〔中图分类〕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1671-2684(2010)05-0007-03

父亲作为子女亲子关系中的“重要他人”,在子女儿童期的人格发展、社会认知等方面乃至在青少年期的社会往能力、独立性、创造性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父亲教育淡出”已经成为家庭教育中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因此,为扭转这一现状,我们更要重视发挥父亲的教育作用,父亲应和母亲共同参与家庭教育,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协同教育孩子,共同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与和谐发展。

一、父亲在子女教育中角色缺失的原因

(一)传统思想观念导致父亲角色错位

受“男主外,女主内”这种家庭分工格局和国内传统角色观念的影响,一些父亲忽视甚至放弃了教育子女的责任。他们认为父亲是“一家之主”,是家庭的供养者。因此他们的重心应该是为了维持家庭生计而忙于在外面打拼,努力地赚钱养家。尤其当今社会竞争加剧,男性承担的压力较大,因而往往被迫放弃了教育子女的责任,而这一角色很自然落到了工作压力较小的母亲身上,教育子女往往由母亲去承担。可见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导致现代家庭更多的生活负担落在了父亲的身上,而面对养家以及职场上的各种压力,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缺失也是必然的。

(二)错误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方式导致父亲失去了教育权利

(三)家庭角色结构倾斜,导致父亲教育权失落

(四)目前对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研究欠缺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对家庭与儿童发展关系的研究,多局限于母子关系,父亲对儿童的影响的研究较薄弱,这除了片面地认为孩子的发展主要受母亲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未能把家庭看成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把家庭看成是一个整体,就必须研究父亲和母亲的教育角色问题,分析父母各自的教育优势和相互差异,以便使之相互配合,协同教育子女。

二、父亲对子女教育的独特影响

(一)父亲对子女在儿童期的成长有重要作用

3、父亲对儿童认知发展有促进作用

(二)父亲对子女在青少年期的成长有重要作用

1、父亲是子女青春期教育期必不可少的角色

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关注社会和自己的理想,常常对妈妈的唠叨非常反感,父亲则在这一时期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所以,父亲应该尽早成为孩子可依赖的靠山。以女孩为例,有调查表明:与父亲关系特别好的女孩,青春期发育迟于那些与父亲关系一般或不太好的女孩。女生对异性的价值判断,往往是从认识父亲开始的,家长务必以身作则,并教给女儿一些与异往的技巧。另外,缺少父爱的孩子在青春期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一是情绪不稳定,容易忧郁、恐惧、紧张、焦虑;二是自卑心理严重,安全感很差,胆小怯懦;三是与母亲的关系容易紧张,甚至对母亲产生反感或敌意;四是意志薄弱,动手能力也较差,做事缺乏毅力。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作用是不可互相替代的。

2、父亲对子女青少年期的社会化发展有促进作用

3、父亲在青少年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三、重建父亲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树立科学意识,提高父亲对教育子女重要性的认识

观念是指导行为的依据。要从根本上扭转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不良局面,必须转变思想意识。作为父亲,首先应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误区,把教育儿童作为自己的责任;其次,父亲应提高自己对教育子女重要性的认识,认识到自己具有的独特作用,努力提高文化素质,主动发挥自身优势,与母亲配合,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在现行的家庭教育中,父亲应当从“男主外,女主内,孩子的事应该女人管”的传统观念中摆脱出来,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孩子的供养者,更是孩子的教育者。还要认识到早期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儿童时期和少年期,而且还体现在人的整个一生之中。因此,作为父亲应该多抽些时间和孩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潜移默化地用自己的言行指导孩子健康成长。

(二)调整家庭角色,重拾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权利

在传统家庭角色分工里,男人是给家庭提供安全保护和物质供养的人,女人则担负着怀孕、生育、抚养、教育子女、履行“相夫教子”的天职,人们也习惯地认为父亲是外界事务的参与者,母亲则是家务活动的中心。对忙于外界事务的父亲来说,对孩子的关注和教育远远没有母亲承担的角色多。长期以来导致的结果是在孩子看来,母亲对自己的教育负主要责任,而父亲充当的是配角的工作。致使父亲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处于劣势地位,更谈不上对孩子的教育发挥重要作用了。因此,为改变这一现状,就要适时地调整父亲对子女教育应该承担的义务。父亲在工作之余,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教育问题,在家庭当中充当和母亲一样的教育角色。和母亲一起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以及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共同出谋划策,促进孩子的教育全面发展。

(三)优化家庭氛围,提升父亲教育影响的亲和力

卢梭说:“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的毒害的更好良剂”。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教养下一代,抵制和净化社会不良文化影响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因此,父亲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亲和力,使孩子易于接受自己的教育。同时,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孩子自主意识和责任心的养成,有利于家庭学习气氛的形成。所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必须的,但和谐的家庭氛围的营造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父母应相互尊重,教子观一致;父亲应抽出一定的时间参与家庭的共同活动,父母与孩子平等对话,子女对长辈尊重体谅,双方之间建立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营造温馨、民主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父母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稿件编:100316004)

参考文献:

[3]邓李薇。亲子依恋中父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及其角色建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1)。

[4]仝召燕。试论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独特影响及其优化[J]。宜春学院学报,2008,(6)。

[6]王俊燕。浅议父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J]。国内校外教育,2009,(6)。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第5篇

关键词: 家庭教育 父亲角色 中西方 差异

一、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表现

在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中西方父亲在参与程度、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一)“缺席”与“在位”

因此,与国内父亲相比较,西方国家的父亲在陪伴孩子时间、质量方面更可观,对孩子成长更有利。

(二)“集体”与“个人”

与此相反,西方父亲对孩子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则有所不同。西方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认为个人高于集体,个人是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集体应该满足个人的需要。西方父亲普遍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他们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被赋予了与众不同的天分,因此,西方父亲在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会引导孩子表现自己的天分,充分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培养孩子的创造性。“你真棒”是美国家长经常用来鼓励儿童的一句话,通过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所以,家庭教育中,国内父亲注重通过横比培养孩子在集体生活的能力,而西方父亲很少拿孩子做比较,更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导致中西方孩子在个性发展及社会化过程中的差别。

(三)“管教”与“陪伴”

“管教”与“陪伴”是中西方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教育方式的差异性表现。国内父亲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大多数是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或者在子女做错事情时出现呵斥甚至打骂行为,“不行”、“不许”等命令式词汇更常见。在国内父亲看来,子女是父母的品,父母赋予子女生命,子女就应该听从自己的命令和管教。同时,大多数国内父亲认为子女没有社会经验,而父母是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他们认为对子女进行管教能帮助其少走弯,所以国内父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大多数扮演的是管教者的角色。

而在西方家庭教育中,父亲普遍扮演陪伴者的角色,他们会鼓励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让孩子从自身实践中获得经验和教训。在西方父亲看来,人生而平等,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与孩子处在平等地位,所以西方父亲会选择尊重孩子的意见,他们会选择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长,引导孩子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西方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是陪伴者的角色,与国内父亲管教者的角色存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

二、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古代“父权”观念的影响程度不同

父权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权利,国内古代和西方古代在一定时期内都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其历史中都有相关对父权的保护条例。具体来说,古代父权主要包括父亲对其子女的生杀权、责罚权与送惩权、财产权。“但中西方在内容上不完全相同。国内的父权几乎是绝对的、永远的,而在西方社会,则有一定限制,并随社会发展而有所不同。父权在国内一直得到强化,在西方则逐渐削弱,更终走上不同道”[3]。随着时展,尤其商品经济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转变,古代西方的父权观念逐渐淡化,西方的孩子逐渐被视为独立的个人,所以有关父权观念的影响在现代社会基本已经消失殆尽了。

但国内不同,由于国内是自然环境比较封闭的农耕社会,因此当父权观念在西方社会逐渐淡化的同时,国内的父权观念还深深地影响着国内家庭,甚至在现代化社会,父亲仍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撑,这种现象尤以农村家庭为主,而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父亲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可能导致父亲的优越感,从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古代父权观念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受到古代父权观念影响程度不同,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就呈现出差别。

(二)父亲自身的角色意识程度不同

“现代科学在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发现,父亲对孩子来说和母亲一样重要,只是其影响方式有所不同”[4]。同时有较多研究结果表明,父亲对孩子的认知状况、个性发展及社会化程度等都具有重要作用,相反,若父亲普遍缺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各方面健康发展则会受到影响,部分孩子甚至走上危害社会的犯罪道。因此,父亲角色投入家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对于父亲角色的重要性,中西方父亲的意识程度存在不同,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关于父亲角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推进程度不同。另一方面是由于父亲自身的重视程度有所差异。关于父亲角色的理论研究,西方国家起步早于国内,而在其理论支撑下,西方国家开始重视父亲角色,在实践中一步步推进父亲角色参与家庭教育的程度。在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下,西方父亲普遍认识到父亲角色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们会主动参加相关亲子教育培训课程,会积极主动地与孩子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如美国的父亲会带孩子参加童子军组织,在这个过程中父亲会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国内父亲有所不同,由于国内对父亲角色的研究起步比西方晚,社会上有关的亲子教育活动普遍较少,主要以专家讲座形式开展,且宣传覆盖面较窄,因此国内父亲了解父亲角色重要性的途径较少,从而导致国内父亲对自身角色意识程度整体性不高现状。另外,由于国内父亲主要把精力放在挣钱养家上,投入家庭教育的时间相对较少,即使部分父亲能够意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但付诸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与西方父亲相比仍存在较大差异。据2006年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8.3%的父亲听说过“父亲带大的孩子更聪明”,其中,城地区有33.5%的父亲听说过,农村地区仅有21.5%的父亲听说过。另外,约有25%的父亲不知道自身对孩子成长有何影响力,23%的父亲只能笼统地说出是孩子的榜样,只有35%的父亲零散地谈到了一两点影响,如对孩子性格、三观、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影响。由此可见,关于对自身独特角色的认识,国内父亲没有认识到,或者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三)母亲态度及他人看法不同

在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中,母亲主动承担大部分教育责任,但是中西方母亲对父亲角色投入问题存在态度上的差别。例如,当父亲给孩子喂奶或者换衣服手脚笨拙时,国内的母亲大多会说“你放那儿,让我来”,而西方母亲可能就会耐心教导父亲的动作,这种反差可能造成中西方父亲在角色投入中积极性的差异。另外,国内人看到父亲整天和孩子腻在一起,可能就会觉得这位父亲“奶味”较重,也会质疑这位父亲的工作能力有问题,在国内人的价值观里,父亲的形象应该是高大上的,是忙于挣钱养家的,这就间接导致在意他人看法的国内父亲可能避免或减少角色投入。

但对于西方人而言,家庭是排在位的,在他们看来,陪伴孩子是正常的事情。例如,部分美国的男卫生间里,有专门为带孩子的父亲准备的换尿布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父亲角色投入家庭教育更常态化。

(四)政策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不同

三、中西方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角色扮演的相互借鉴

中西方父亲角色投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存在差异。但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中西方父亲角色的扮演各有优势所在,中西方父亲要相互借鉴。

(一)国内父亲应积极主动参与家庭教育

(二)国内父亲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三)西方父亲要重视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

个人与集体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集体由个人组成,个人是集体中的个人。因此,在重视孩子个性发展的前提下,适当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孩子更好地适应并融入集体。在这方面,国内父亲比西方父亲更具优势,因此,西方父亲应向国内父亲学习。一方面,父亲要让孩子认识到国家、社会、集体的重要性,在必要的时候,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的全局观念,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当集体利益需要个人力量的奉献时,要不吝啬给予。

(四)“管教”与“陪伴”合理结合

“管教”与“陪伴”合理结合,指中西方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时,要善于采取严格教养与民主教养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在国内文化背景下,严格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并没有导致比西方国家有更多儿童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出现问题,而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积极作用”[9]。虽然国内和西方的文化背景有所差异,各自社会价值取向有所不同,但西方父亲仍可合理借鉴国内父亲的严格型教养方式,对孩子进行适当管教。同样,国内父亲可学习西方父亲民主式的教育方式,给予孩子更多陪伴,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理解和温暖。因此,中西方父亲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要善于将“管教”与“陪伴”相结合,掌握适当时机,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父亲角色参与家庭教育至关重要,政策、社会、家庭及父亲自身都要提高认识,同时采取相应措施促进父亲角色参与程度,提高父亲角色参与质量。家庭教育中,中西方父亲角色参与存在显著差异,但各有优势所在,要相互借鉴,充分发挥父亲角色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2]赵娜。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D]。东北师范,2007、

[3]陈志。古代国内父权与西方古代父权的比较[J]。江西警官学院学报,2005、(6)。

[4][5]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

[6][7]张亮,徐安琪。父亲参与研究:态度、贡献与效用[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第6篇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角色定位;策略研究

家庭是幼儿出生以后所接触到的个社会“微系统”,父母是家庭中与幼儿接触时间更长,关系更为亲密的两个角色,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更直接、更深远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温情滋养与细心呵护,同样也不能缺少父亲的参与。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尔曾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国内的传统家庭教育中,父亲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三字经中曰:“养不教,父之过”,可见在国内的传统文化当中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便肩负着巨大的责任。纵观历史长河,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发生着些微变化,从更初作为一家之主的“严父”,到权威逐步瓦解的“慈父”,亲子之间由“上下级的权威”关系慢慢走向“民主平等”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对父亲这一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父亲的职能也由单纯的“精神领袖”或者“养家糊口”走向了全方位、多功能对子女和伴侣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的角色。如何正确确立父亲这一角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位置,是目前我们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父亲角色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二、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

父亲在幼儿的成长教育当中具有独特的贡献,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然而当代现实生活中,父亲的角色定位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在角色功能的实现上存在“缺失”

(二)在角色观念的认知上存在“误区”

(三)在角色行为的扮演上存在“极端”

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的教养方式往往出现两种极端,要么是“漠不关心”要么是“独断专制”,前一类型的父亲更多的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之中,奔波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很少关心子女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亲子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对子女也缺乏必要的要求,听之任之,放任不管。而专制型的父亲则常常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去命令和操纵着子女的一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教育子女,态度冷漠,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期望高,宽容少,限制多,温情少。相关研究显示,父母对子女采用严厉、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增多,其子女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等特征。而且由于经常遭到拒绝,子女自我接纳程度减低,易产生自卑、无助、不安全感。相反,在情感温暖的家庭中,如果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情多的子女,成长后会表现出更加稳定的情绪、有较高的安全感、适应能力强,相应的自信心以及自尊感也会比较强,容易形成比较健全的人格。可见父亲极端的角色定位和教养行为直接关系到幼儿日后的人格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温情民主的父亲形象在家庭生活中并不普遍,究其原因,与整个社会的外部经济和文化大环境有关,同样也与父亲自身的个人素质和教育观以及儿童观息息相关。

三、父亲角色定位存在问题的根源探析

(一)社会因素

伴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两地家庭、外地务工家庭以及单亲家庭等新型家庭模式产生。激烈的社会竞争,物价上涨,高昂的教育成本和生活压力让父亲这一角色不得不背负着经济的重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养家糊口”当中,此外,城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大批的农民改变了以往在家种田的生产模式,进城打工成为了很多农村家庭获得经济入手的重要来源,进城务工这部分人群,在城虽然拥有了一份工作,但相应的医疗、住房以及子女教育等问题尚未得到相应的解决,巨大的生活压力常常使一家人分居两地,养育子女的责任便更多地由母亲承担,“父亲”已然成为了家庭中的“隐形人”,成为了电话那头一个遥远的“问候者”,成为了一年偶尔回来几次的“远方客人”。然而留守在家中的母亲或者隔代长辈,受文化素质和教育理念方面的局限,也无法很好的意识到自身是父亲和子女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对于城的家庭而言,由独生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家庭模式也由亲子关系为轴心向以夫妻关系为轴心转变,也这就意味着,她们在婚姻上更加注重夫妻双方的感情和个人的感受而不再为了孩子或者生存而迁就,因此离婚率逐年上升,随之而来的家庭教育缺位也日益普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让父亲难以尽到应有的职责,对于完整的家庭而言,社会大众的传统思想和舆论导向也认为父亲应当更多地投入到家庭生计当中,而对于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二)家庭因素

(三)个人因素

在幼儿家庭中,初为人父人母的夫妻双方都面临着角色的转换问题,女性除了当好妻子之外开始学习如何做一位好母亲,对男性而言同样面临着要学习如何从一个丈夫的角色转化成一个父亲。如果说十月怀胎和婴幼儿的哺育能够让女性顺利的完成母亲角色的转换,那么对于男性而言,如何当好父亲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在很多的幼儿家庭中,绝大多数的父亲并没有意识到父亲角色对幼儿成长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也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教养观和亲子观。即使有些父亲意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也会面临着教育方式不得法等问题,很多父亲采用专制甚至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子女,结果使得父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遭受的挫折之后的父亲很难能够继续投入到家庭教育当中,并默认自己并不擅长照料子女,因此父亲面临着难以确定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位置,即便确定的自己的位置也难以实现。

四、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策略

(一)建立社会父职教育体系

(二)发展和谐良好的家庭关系

“父亲关系是家庭的根基,亲子关系是家庭的枝叶”,家庭是建立在父亲、母亲和子女三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更佳作用,父亲的缺失对母亲而言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对于父亲长期在外的家庭,母亲会相应的承担更多照料子女的责任,对于母亲而言,她不仅要学会如何尽到一个母亲应有的职责,还应当学会如何在父亲缺失的状态下满足子女对父爱的渴望,正确引导子女健康成长,并协调子女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做好两者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对于离异的家庭而言,母亲要帮助子女正确面对离异问题,不要因为夫妻之间的感情而影响到父亲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要帮助子女学习如何与父亲和谐相处。在父亲意识薄弱的家庭中,母亲要从怀孕开始就鼓励父亲参与到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并帮助父亲增强教养子女的自信心,帮助父亲认识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夫妻双方应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明确彼此的家庭分工,相互协助,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三)促进父亲角色的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第7篇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角色定位;策略研究

家庭是幼儿出生以后所接触到的个社会“微系统”,父母是家庭中与幼儿接触时间更长,关系更为亲密的两个角色,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更直接、更深远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温情滋养与细心呵护,同样也不能缺少父亲的参与。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尔曾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国内的传统家庭教育中,父亲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三字经中曰:“养不教,父之过”,可见在国内的传统文化当中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便肩负着巨大的责任。纵观历史长河,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发生着些微变化,从更初作为一家之主的“严父”,到权威逐步瓦解的“慈父”,亲子之间由“上下级的权威”关系慢慢走向“民主平等”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对父亲这一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父亲的职能也由单纯的“精神领袖”或者“养家糊口”走向了全方位、多功能对子女和伴侣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的角色。如何正确确立父亲这一角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位置,是目前我们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父亲角色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二、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

父亲在幼儿的成长教育当中具有独特的贡献,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然而当代现实生活中,父亲的角色定位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在角色功能的实现上存在“缺失”

(二)在角色观念的认知上存在“误区”

(三)在角色行为的扮演上存在“极端”

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的教养方式往往出现两种极端,要么是“漠不关心”要么是“独断专制”,前一类型的父亲更多的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之中,奔波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很少关心子女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亲子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对子女也缺乏必要的要求,听之任之,放任不管。而专制型的父亲则常常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去命令和操纵着子女的一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教育子女,态度冷漠,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期望高,宽容少,限制多,温情少。相关研究显示,父母对子女采用严厉、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增多,其子女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等特征。而且由于经常遭到拒绝,子女自我接纳程度减低,易产生自卑、无助、不安全感。相反,在情感温暖的家庭中,如果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情多的子女,成长后会表现出更加稳定的情绪、有较高的安全感、适应能力强,相应的自信心以及自尊感也会比较强,容易形成比较健全的人格。可见父亲极端的角色定位和教养行为直接关系到幼儿日后的人格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温情民主的父亲形象在家庭生活中并不普遍,究其原因,与整个社会的外部经济和文化大环境有关,同样也与父亲自身的个人素质和教育观以及儿童观息息相关。

三、父亲角色定位存在问题的根源探析

(一)社会因素

伴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两地家庭、外地务工家庭以及单亲家庭等新型家庭模式产生。激烈的社会竞争,物价上涨,高昂的教育成本和生活压力让父亲这一角色不得不背负着经济的重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养家糊口”当中,此外,城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大批的农民改变了以往在家种田的生产模式,进城打工成为了很多农村家庭获得经济入手的重要来源,进城务工这部分人群,在城虽然拥有了一份工作,但相应的医疗、住房以及子女教育等问题尚未得到相应的解决,巨大的生活压力常常使一家人分居两地,养育子女的责任便更多地由母亲承担,“父亲”已然成为了家庭中的“隐形人”,成为了电话那头一个遥远的“问候者”,成为了一年偶尔回来几次的“远方客人”。然而留守在家中的母亲或者隔代长辈,受文化素质和教育理念方面的局限,也无法很好的意识到自身是父亲和子女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对于城的家庭而言,由独生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家庭模式也由亲子关系为轴心向以夫妻关系为轴心转变,也这就意味着,她们在婚姻上更加注重夫妻双方的感情和个人的感受而不再为了孩子或者生存而迁就,因此离婚率逐年上升,随之而来的家庭教育缺位也日益普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让父亲难以尽到应有的职责,对于完整的家庭而言,社会大众的传统思想和舆论导向也认为父亲应当更多地投入到家庭生计当中,而对于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二)家庭因素

(三)个人因素

在幼儿家庭中,初为人父人母的夫妻双方都面临着角色的转换问题,女性除了当好妻子之外开始学习如何做一位好母亲,对男性而言同样面临着要学习如何从一个丈夫的角色转化成一个父亲。如果说十月怀胎和婴幼儿的哺育能够让女性顺利的完成母亲角色的转换,那么对于男性而言,如何当好父亲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在很多的幼儿家庭中,绝大多数的父亲并没有意识到父亲角色对幼儿成长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也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教养观和亲子观。即使有些父亲意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也会面临着教育方式不得法等问题,很多父亲采用专制甚至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子女,结果使得父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遭受的挫折之后的父亲很难能够继续投入到家庭教育当中,并默认自己并不擅长照料子女,因此父亲面临着难以确定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位置,即便确定的自己的位置也难以实现。

四、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策略

(一)建立社会父职教育体系

(二)发展和谐良好的家庭关系

“父亲关系是家庭的根基,亲子关系是家庭的枝叶”,家庭是建立在父亲、母亲和子女三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更佳作用,父亲的缺失对母亲而言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对于父亲长期在外的家庭,母亲会相应的承担更多照料子女的责任,对于母亲而言,她不仅要学会如何尽到一个母亲应有的职责,还应当学会如何在父亲缺失的状态下满足子女对父爱的渴望,正确引导子女健康成长,并协调子女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做好两者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对于离异的家庭而言,母亲要帮助子女正确面对离异问题,不要因为夫妻之间的感情而影响到父亲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要帮助子女学习如何与父亲和谐相处。在父亲意识薄弱的家庭中,母亲要从怀孕开始就鼓励父亲参与到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并帮助父亲增强教养子女的自信心,帮助父亲认识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夫妻双方应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明确彼此的家庭分工,相互协助,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三)促进父亲角色的自我成长

作者:刘艳珍 宋晓晓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

参考文献: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在家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亲子关系:如何提高家教育的价值?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影响重大,其实这种教育是双向的,对父母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良性的亲子关系是一个家庭幸福的核心,保持良性的亲子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为家长介绍一下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1、对孩子人格形成的影响。倘若家庭关系不和谐,容易导致孩子不能形成健全人格。自私冷漠、脾气暴躁、少年叛逆等不良行为,长大成人后会因为没有健康家庭范本,而无法建立起正常的家庭关系。

3、对孩子的性格的影响。虽然不同的人生下来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但是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孩子塑造成积极向上,包容正直等善良的品德,而子女们的很多性格特点也是根据父母的性格迁徙而来的,所以亲子关系的教育非常关键。

4、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影响。每个家庭都期望孩子成才,但是,现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竞争激烈,如果孩子没有一个好资源,那么父母给孩子一个好品行就更加重要。营造好一个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如何营造健康的亲子关系

1、夫妻关系要高于亲子关系

很多夫妻有了孩子之后就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了,夫妻之间的关系似乎就是为了养育孩子,但是这样一心为孩子的家庭,孩子往往更容易出现问题。爸爸妈妈对婚姻和夫妻关系的需求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的感觉就变得更加的沉重,也无法学会面对亲密关系。

2、父母之间的教育方式应保持一致

父母之间在教育方针理念上有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很多的夫妻实际上是将自己跟对方的冲突转嫁到孩子身上,逼迫孩子去做选择,这无疑是通过孩子来伤害攻击对方,让孩子承受攻击是不负责任自私的表现,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像让孩子拥有良好品德,就应当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为子女做出榜样。比如,要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父母自己在公共场合就要注意个人的言行,当遇到他人有困难的时候,要热情地给予帮助,这样才能使子女耳濡目染,逐渐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

亲子教育不是单纯的家庭教育,跟传统的校园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亲子教育是一种培养孩子个人能力和知识教育的方式,也可以提升孩子的社会修养和情感性格,所以说亲子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帮助是很大的,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拉近,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亲子教育推行是从0岁开始的教育观念,强调了全程的教育方法。那么亲子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都有哪些?

点:亲子教育的重要性

亲子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亲子教育一般是家庭中的父母对于孩子进行教育,但是不同于家庭教育,一般需要按照亲子教育的基础教学,对孩子进行综合方面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性格和学习能力养成都要进行教育。亲子教育就是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帮助孩子在早期就可以通过学习来熏陶自己的情感和性格。家庭教育权威性,亲子教育帮助很多家庭让孩子更好的学习。

第二点:亲子教育的好处

亲子教育满足了孩子的成长,让孩子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上近悼,都可以健康的成长,因为父母在孩子成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说父母的陪伴下,孩子才能发展的更好。亲子教育重视孩子的育儿方法,采用更先进的育儿理念,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些亲子教育的学习方法,重视孩子的个性、情感培养。亲子教育还有助于鼓励孩子进行探索研究。亲子教育让家长和孩子共同的成长。

亲子教育有助于孩子早期开发智力,以脑科学发展为基础,亲子教育爱护婴幼儿身心健康为基础进行培养,不断的提高孩子的思维模式。亲子教育可以让孩子变得做导匪更加的快乐,通过跟孩子一起游戏玩耍,更好的让孩子明白了亲子教育的重要性,亲子教育中家长所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亲子教育是培养孩子茁壮成长更好的方式,让家长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实现幼儿学习的方式。

亲子陪伴是孩子教育生涯的起点,同时也是更关键的一环。然而由于家长并没有接触系统、成型的亲子育儿知识,以及祖辈教育方式的干扰,导致很多家长忽略了亲子陪伴这一教育方式。

对孩子性格的影响: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对孩子语言发展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尤其在语言方面。

对孩子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孩子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感受到安全,信任、温馨,这是婴儿良好清絮情绪发展的必备条件,奠定孩子今后与他人良好适应的基础。

2340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亲角色;回归策略

一、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重要性

国内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在颜之推的本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中就提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从小缺少父亲关注的儿童,在身心发展上要明显落后于其他儿童,焦虑情绪明显,自卑心理严重,自控力较差,社交能力较弱,学业成绩不良者居多。因此,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和母亲角色同等重要,具有不可替代性。

2、促进儿童智力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曾提出,人类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而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所以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支撑多元智力的是个体身上相互联系的8种智能。这8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研究表明,男性在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比女性略有优势。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会在思维、创造、数学等方面对儿童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父亲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儿童的关注越多,与儿童的互动越多,越能够使儿童拓宽思维、以更发散的思维方式认识和了解世界。例如,在父亲与儿童的互动中,会经常出现起拆卸玩具、使用工具、球类运动、修理机械等行为,这些行为更能促进儿童运动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所以父亲应发挥父亲角色的正面影响,付出更多时间参与家庭教育。

3、保障儿童心理健康

父亲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建立在游戏中,儿童游戏经验的缺失的主要原因是父亲角色的缺失,从而出现“父爱缺乏综合症”,如情绪不稳定、不善于社交、沉默寡言等。父亲在儿童的互动中常常扮演着玩伴的角色,通过与儿童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促使儿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母亲的依赖,培养儿童的独立精神,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儿童的自信心,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所以,父亲应及时认清其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给予儿童许多陪伴时间,带给子女安全感,增强儿童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使儿童能更积极地面对和处理挫折。同时,在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在培养儿童道德行为、道德意志等方面也具有重要影响。在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中,儿童在道德判断、道德意志方面的得分要远远低于其他儿童。同时儿童在未来还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社会行为。所以父亲角色在儿童的道德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建策略

如上所述,父亲角色与母亲角色一样在家庭教育中同等重要,父亲角色的作用更应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关注。但由于国内传统家庭角色分工中“女主内、男主外”的根深蒂固影响,长期以来,家庭中照顾和教育子女更多的被认为是母亲的责任,父亲角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因此,为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应及时回归。

1、激发父亲学习育儿知识的兴趣

随着二胎人数的增多,人们对于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种社会媒体也在积极倡导父母共同参与的育儿观。所以男性开始逐渐认识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体会到儿童潜力的开发需要父亲的全力参与。所以,父亲应积极主动的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如,通过阅读中外权威育儿书籍、网络查询育儿方法、参与幼儿园或社会组织的家庭教育公益讲座、经常和其他人交流、探讨育儿问题等等,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育儿活动中,以科学的方法来指导自身的育儿行为。

2、帮助父亲明确自身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父亲角色的内涵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容。所以父亲角色的自我认知和成长也是时代和生活的要求。只有父亲首先抛弃传统的家庭教育观,积极从母亲背后走出来,与母亲共同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才能真正发挥父亲角色的作用,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父亲角色的树立首先需要积极认识到自身角色作用,要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要努力构建良好的夫妻关系。有些父亲会认为母亲应该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夫妻关系破裂。所以如果要使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父亲就必须在家庭中和妻子共同承担教育责任,使自身角色受到妻子和儿童的认同。

3、构建父亲角色回归的社会环境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父性教育;青少年;心理发展;社会化

以往的青少年及青少年发展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一直将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以及母子关系作为研究的主题,使得父亲对孩子成长的作用长期受到忽视。然而,近几年来,家庭教育的历史到了掀开新的篇章的时候,父性教育,不仅是孩子成长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

一、“父性教育”的概念

教育专家陈建翔博士首先提出“父性教育”这一概念。父性代表了父亲这一角色的全部人格与特征,所谓父性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征的教育,即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

二、父性教育对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根据以往的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其中,父亲对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与母亲的影响是一致的,甚至有时会超过母亲的影响。

(二)父性教育对青少年社交能力发展的影响

研究表明父性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提高,从而发展更好的社交关系。父亲与孩子接触的越多,孩子的交往能力就越强,就越容易适应社会生活。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婴儿如果与父亲有较多的接触,那么当他被陌生人围观是就会有很好的适应性。而且,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父性教育多的青少年有更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和适应功能,在学校表现较好,有比较少的行为。父性教育中,父亲与孩子的互动能使得孩子更好的掌握丰富的社交经验,因此,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父性教育充分的孩子就不会因为没有行为模板而惊慌失措。

三、父性教育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

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而积极的父性教育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的改善有着积极的影响。大量研究证明,家庭教育中缺失父性教育的青少年比有正常父性教育的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行为问题。

父亲是青少年积极情感的源泉,父性教育中与孩子建立起积极情感,让孩子对父亲与家庭产生正确的依恋,鼓励孩子勇于独立,帮助孩子发展强大的自律能力,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的解决都是很有帮助的。

四、父性教育对青少年幸福感的影响

近几年,父爱的缺失与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生活幸福感的关系被广泛关注。研究者对父性教育和青少年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的探索一直都在持续,而国内的父性教育的缺失对青少年发展问题逐渐凸现。

有调查研究表明,父性教育的缺失让青少年在生活满意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父性教育未缺失的青少年。往常研究父母―子女关系是从父母角度来探索的,现在用一个新的探索角度,通过让女性用回忆性报告的方式探索单身年轻女性的自尊和生活幸福感与少年青少年时期父亲参与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父亲参与三个面中的互动性、易接近性与儿女的自尊和生活幸福感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关系,且成年女儿的生活幸福感与其对父亲参与或抚养行为的回忆性感知有着强烈的关联。

参考文献:

[1]黄艳苹,2006、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江西师范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3

〔论文关键词〕留守儿童;亲子伦理;家庭教育;调适对策

一、引言

目前,社会各界的学者们对民工潮问题的研究己经深入到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各个专题的研究,但他们的研究大多是从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侧重于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注重实证研究。鉴于此,本文试从家庭伦理的角度分析民工潮对农村留守家庭中抚育阶段亲子关系的影响,并提出调适对策。

二、农村留守家庭亲子伦理的现状

美国社会学家W·古德曾指出,如果说“家庭是由父亲、母亲和孩子组成的一个社会单位,那么成年人与其子女有着亲子关系是形成家庭的一个条件。”亲子关系是家庭的核心,而其中的抚养、赡养关系又是亲子关系的核心部分,父母的抚养教育对子女早期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

1、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基本情况

农村留守家庭在孩子抚育阶段亲子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孩子与外出打工的父母接触的机会大为减少,生活技能、情感和道德等方面的家庭教育量减少,亲子教育缺失;家长与孩子分离的时间越长,亲子教育缺位现象越严重。

二是家庭教育观念及方式不当。父母对孩子是否耐心教导,能否理解孩子,能否尊重孩子的人格,能否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关键所在。绝大多数农村家长因本身所接受的教育很有限,不知如何科学、有效地教育子女。而对于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家长来说,一年难得回来几天,要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给予孩子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更是个难题。他们中的大部分存在着教育观念落后、其身不正、溺爱或专制等问题。另外,两代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客观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抚育阶段的亲子关系,再加上时空上的距离,更使留守孩子与父母因长期疏离而使彼此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甚至导致亲子关系的僵化。

2、农村留守家庭子女的基本状况

到目前为止,能够将孩子带到城读书的农民工还只是较少的一部分,更多的人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伴随着的就是留守儿童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家庭的剧烈变化。那么,处于这种变化中的孩子,其生活、学习条件以及发展状况如何,在外打工的“游子”如何给予留守孩子必要的家庭教育等问题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目前留守儿童家庭主要有以下类型:(1)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与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2)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的家庭;(3)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其他亲属在一起的家庭;(4)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单独留守的家庭。

大量研究表明,不完整的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负面影响,家庭对儿童言传身教的影响作用的不同程度的丧失,对儿童的个性发展极为不利。农村中占主流的隔代教养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盲区:祖父母(外祖父母)在对孩子进行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而亲友照管下的留守子女,监护人更多是给予孩子学业成绩和物质之类的浅关怀,很难做到对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的深关心。无人照管的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除在金钱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外,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和关注往往是鞭长莫及。他们年幼缺乏家庭管护,自我保护能力差,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

三、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

1、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导致亲子关系的疏远

早在2003年,林宏在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中发现:1~2个周末可以回家与父母团聚,经常与父母沟通的留守孩子同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孩子相比,厌学的人数较少,学业成绩差的比例较低。这说明,留守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好坏与跟父母的相处时间和沟通次数有很大的联系。有人将农村中留守子女称为“父母双在的特殊形式的孤儿”,他们的家庭是残缺的,这种残缺导致了家庭中亲子关系的疏远。

2、空巢家庭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很大影响,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未成年人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而父母双方都在外地务工的儿童亲子关系、亲子教育完全缺失,长期的分离焦虑状态使儿童对关怀的渴求得不到满足,缺乏感情交流,内心易产生失落、孤独等,这些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排解,易使儿童处于长期的紧张、不确定感状态之中,这必然会导致儿童众多行为问题的出现。

3、隔代家庭教育的问题,导致亲子关系的错位

四、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家庭调适建议

1、更新观念,调整期待

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更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马克思)和谐亲子沟通的情感性和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决定了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优良的家庭教育对于改善留守家庭亲子之间逐渐疏远的关系尤其显得重要。针对许多打工父母忽视儿童家庭教育的情况,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要让外出打工父母明白家教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家教责任感,进而更新教育观念。尤其应重视父亲在农村家教中的作用和应尽的职责,孩子只有生活在父爱和母爱完整的家庭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并树起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

其次,对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要进行普及性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留守学生出现的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问题,明确自己的监护任务和责任,改变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错误观念。当今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将孩子抚养长大,能否成才全靠孩子自己,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另一部分家长则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认为自己在外面辛苦打工挣钱都是为了孩子,子女在各方面一定要争气。过低和过高的期望都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父母过高的期望会给儿童带来心理压力,易导致儿童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所以父母应从孩子的兴趣与能力出发,与孩子一起共同确定期望目标,虽然不在孩子身边,也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规划、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引导其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

2、提高修养,以身作则

哲学家巴斯卡指出: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他们倾向于用科学的方法对待子女。许多在外打工的农村父母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仅靠传统的伦理道德、社会舆论来建立和维持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因而在为数不多的亲子互动过程中常出现问题。在此,建议留守儿童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加强心理修养、文化修养及日常生活修养等。在家庭中,父母的行为模式会给亲子关系带来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父母身体力行。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就是父母给子女提出很多要求,自己却做不到。例如离家的父母在回家探望孩子的有限时间里,要求子女多学习,自己却坐在麻将桌前不愿起来;教育孩子要诚实,自己却常常撒谎。要使子女形成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就应起到示范作用,使子女将身在远方的父母看作是自己更信赖的人。

3、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电话成为家长和留守孩子沟通的主要方式。虽然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每个星期和孩子联系一次,但留守儿童与家长沟通不足的现象仍然很突出。接近五分之一左右的家长每个月才和孩子联系一次,二十分之一左右的家长每年才联系一次,百分之一左右的家长与孩子没有联系。

调适亲子关系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因此,在外打工的家长要记得经常和孩子交流,可定时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网络聊天、写信等方式与孩子进行联络,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所传递的浓浓亲情。与孩子交流的内容可以是用于了解子女的情况而事先设计好的,也可以是用于情感的交流而随机进行的;沟通时要注意鼓励子女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其形成对父母的信任感,鼓励他们当有困难时及时地求助于父母;要允许孩子的消极情绪的发泄,使孩子尽快地调整好心理状态;同时要重视他们的愿望并适当满足,给孩子以情感抚慰;尊重孩子的人格,家长在处理孩子出现的问题时宜进行正面教育,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讲道理,循循善诱;孩子有了出色的表现要及时表扬、奖励。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 父爱 儿童教育 家庭

父爱缺失指由于分居、离婚、死亡等原因导致儿童缺少父亲的关怀,缺少父爱的现象。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扮演不同的角色,对儿童心理的发展起不同的重要作用。

一、父亲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父亲的关爱和照顾对儿童健康、全面成长的建设意义

父亲在家庭成员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向儿童呈现外在世界的关键性人物,他能激发儿童对外界的兴趣,能引导儿童观察周围事物。父亲要像母亲一样精细、勤快、有耐心、有爱心,儿童喜欢跟父亲一起相处。在儿童时期,孩子对父亲的接纳反应比母亲更积极。孩子对父亲显现出的直接接纳行为比对母亲的更多,因为父亲比母亲精力更充沛、更勇敢,能带儿童玩得更忘我、更开心、更过瘾。特别对于一些内向性格的儿童,父亲能帮助孩子学会坚强和勇敢等。

(三)父爱对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性

二、父爱缺失的表现和原因

(一)主要表现

1、性格缺陷

缺乏父爱的孩子在性格上容易产生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害羞胆怯、情绪沮丧、不求上进、沉默寡言、缺乏自信、过于内向、感情冷漠、游离集体、不喜交际、反复无常、害怕失败、自私自利等。

2、心理影响

(二)原因分析

1、时间投入少

在一项调查中发现,父亲与孩子的交往时间通常少于母亲与孩子的交往时间。父亲通常因为工作忙,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状况过问较少。另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离婚率不断上升,随之出现了成千上万的单亲家庭,而离异家庭的出现造成许多孩子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很少与父亲见面。

专家指出,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因为失业或单位效益不好等原因,有些妈妈索性当起“全职太太”,而大多数父亲忙于事业分身乏术,便将教育子女的责任推给了妻子。在教子过程中,妈妈往往更有耐心和责任感。但是,家庭教育不能只靠“半边天”,父亲的言传身教更有利于完善孩子的气度、性格和思维方式。

2、教育观念陈旧

传统的教育观念信奉“严父慈母”的教育方式,很多父亲往往采用隐藏内心真实想法,以训斥、讲规矩为主的方式教育孩子,忽视儿童身心发展,导致儿童从小与父亲关系疏远。随着时代的发展,父亲不但是严厉的象征,而且逐渐融进了亲情教育。在孩子的心目中,父亲既是朋友,又是值得尊敬的老师,有些甚至可以称得上孩子的榜样、楷模。很多成功人士在选择人生道时都是经父亲的教育、指点,从而确定了自己所走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当孩子做事遇到困难时,父亲能给予勇气和信心;当孩子犯错误时,父亲会以理智和宽容的态度解决问题,谅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无知与过失,鼓励身处困境的孩子,安慰他们受伤的心灵;当妈妈对孩子过于溺爱和迁就时,父亲会充当教育的主角,采取严格乃至严厉的教育方式,更终使孩子接受正确的、健全的教育;当孩子内向、胆小的时候,父亲会以男人的阳刚之气感染孩子,带着孩子亲历山水,到大自然中磨炼孩子的性格,使孩子逐渐形成勇敢坚毅的品质;当孩子在郊游中走得累了,父亲就会背起孩子,这时父亲宽厚的脊背是孩子更好的避风港;在人多拥挤的场所,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新奇的世界却无法看到时,父亲会把孩子放在肩膀上扛着他,这时孩子会感到父亲是那样高大。在国内家庭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与国内传统和习惯是分不开的。尽管传统的父权在现代社会中的踪迹越来越淡,但是它对于家庭尤其对孩子的影响还是存在的。

在国内的传统社会中,男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使得父亲受到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格局和传统角色观念的影响,父亲往往以事业为重,是家庭的供养者,却忽视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

三、在家庭教育中提倡父爱

(一)明确“文化父爱”的意识

所谓文化父爱,即父亲对孩子的爱应以“文化自觉”奠基,对孩子不仅要具有爱的热烈情感、爱的具体行为,更要具备爱的艺术;既要重视孩子的技能培养和科学技术训练,更要重视人文知识熏陶和人文精神。弘扬、培养孩子的人文素质是父亲的主要职责。教育概念首先应是“道德概念”,家庭教育应该首先是一段成功的道德养成的历程。塑造孩子的人文素质就是提高家庭在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实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作为孩子的任老师,成人的日常行为习惯直接被孩子模仿。要想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父亲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优秀“模特”,还要拿出“滴水穿石”的恒心和耐心,把养成孩子的好习惯作为自己的任务,做好表率,与孩子互相督促。

(二)掌握教育儿童的正确途径

1、给予孩子充足时间

心理学家麦克・闵尼的研究资料显示: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儿童比起那些一星期内接触不到6小时者,人际关系融洽,能从事的活动风格更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甚至冒险性。缺乏父亲的儿童情感障碍尤为突出,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低下与自制力弱等缺陷。父亲要抽出足够时间陪孩子,可通过身体运动方式、触觉、肢体运动游戏,给予孩子强烈的大动作身体活动刺激,促进其身体发育。父亲给孩子的时间越多,在孩子成长中起到的作用就越大。父亲应尽量做到每天与孩子共享一段时光。安排好儿童的生活、学习,时常和孩子一起做游戏。通过这种持续有效的亲子互动,儿童不仅能够从父亲那里感受到关爱,还能从父亲那里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吸收充足的心智发展养分。

2、利用谈话抓住教育机会

利用谈话做儿童的知心人。父亲应经常与孩子进行较深入的谈话交流。通过谈话,父子相互了解,能增进父子或父女感情,使孩子通过父亲了解外面的世界,满足其求知欲,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精神世界,逐步引导孩子走上真善美的人生轨道。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M]。北京:国内致公出版社,2001、

[2]张兰馨,季如。父亲应撑起家庭教育半边天[J]。家庭与家教,2006(5)。

[3]纪成双。父亲不能淡出家庭教育[J]。现代家教,2000(8)。

[4]郭良菁。重新界定父亲的角色及其对教育和家庭政策的含义[J]。华东师范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 家庭功能;缺失;未成年人;犯罪研究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身心发育的重要场所。家庭作为孩子的座学府,父母作为孩子的位老师,其氛围环境、言行举止、品德学识等,都将对孩子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树立什么样的生活目标,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现实生活表明,一般“问题少年”大多数出自于“问题家庭”。也就是说,家庭的不良因素与未成人年违法犯罪的形成有着十分密切的因果关系。所以,减少“问题家庭”,增强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功能,对于预防犯罪,矫治罪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家庭结构与未成年人犯罪相关性分析

1、不完善家庭结构容易导致青少年人格边缘化

2、家庭结构的稳定性与孩子的健康成长成正比

在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的稳定的三角型家庭结构中,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可能使稳定的三角支架偏斜甚至倒塌。在破裂家庭中生活的孩子与在完整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所经受的历程无论如何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在破裂家庭中生活的孩子有可能得不到正常的教育和照顾,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障碍。因此家庭结构的破裂对子女的不良影响难以估量,历来被认为是促使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也是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内容。犯罪学者詹穆斯・布雷和雷克・布雷德对破裂家庭的孩子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后指出:“大量的临床实验表明,在破碎家庭中生活过的孩子们比在正常家庭中生活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行为失范问题,出现不恰当的行为。家庭破裂常常又和不和谐、冲突、敌意以及攻击联系在一起,这一切都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生活的起点,因为父母离异、分居、死亡而导致家庭破裂,使未成年人过早失去父母之爱、家庭之乐,感情上受到创伤,经济上缺乏保障,造成了内心痛苦、精神忧郁之恶果。特别是父母感情破裂直至离婚的过程,往往就是子女思想感情伤害的过程,父母粗暴的言行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感、逃避感或心态的扭曲。离婚后,虽然从上说父母对子女都有抚养的义务,但事实上这种义务的履行是残缺不全的。由于未成年人长期在家庭得不到温暖和应有的关心,渐渐地产生了心理偏差,有的甚至形成了变态人格,产生对社会、集体、他人的不信任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这些内心因素一旦遇到不良外因的引诱,便会产生犯罪意识,从而走上犯罪道。如果这时候有人稍微给一点“同情”、“安慰”,他们就会视作“知心朋友”和“患难之交”;如果这时候给一点金钱支援,慷慨解囊,他们更会“感恩戴德”,因此,他们容易成为社会犯罪团伙猎取的主要对象,受到诱惑利用,陷入犯罪的深渊。

二、家庭环境与未成年人犯罪相关性分析

1、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不是测量未成年人犯罪率的必然指标

经过对比,经济条件较好家庭与较贫困家庭中的孩子,犯罪率并无很大的差别。国内一位社会学工作者曾将450名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以人均生活费为指标分为四个级别,结果表明:四个级别的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品德面貌并不存在任何对应或相关的影响。一般而言,家庭极端贫困,经济水准在温饱以下,就不能为其子女提供正常或必要的学习条件,这将严重影响子女的教育和身心发展。但是,超过满足子女正常学习需求的家庭经济条件,在任何幅度上的增长额,对子女的学习和教育而言,就不再产生有意义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过于优裕的家境条件,可能反而容易养成子女养尊处优的品性,成为影响他们学习的不利因素。正如布塞曼研究中指出的那样:家庭经济地位处于中上时,独生子女学业成绩较差;而经济地位相对略低,独生子女的成绩反而是优秀的。有关部门对200名少年犯家庭经济情况分析结果表明,一般和中等水平以上的占97 1%,贫困的只占2.9%。正如科恩所言:“如果说以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受教育的持续时间主要取决于家庭的经济条件,那么这项因素在现在影响就不大了。”加罗法洛也说,“贫穷并不必然引起仁慈和正义等情感的完全缺失。这种预言的证据已经找到,而且正是在其真理性更经常受到挑战的领域中,即在正直本能方面,我们找到了证据。”

2、父母关系和谐与否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一定关系

如表所示,P值小于0.005时,也就是说父母关系和睦与父母离婚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当P值大于0.05时,即父母关系一般与父母分居两种情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不大。但是,并不是说父母关系和谐,孩子就一定能健康成长;或者父母离婚了,孩子就一定会犯罪。①事实上,大多数少年罪犯的父母关系都属正常。在父母关系和谐的家庭中,父母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一般地说,在民主的家庭环境里,子女经常处于平等、自由、宽松的环境熏陶中,使他们容易养成直爽、坦诚、友好、协商、深思熟虑、情绪稳定等性格特征;反之,子女经常处于专制与压抑、拒绝与否定、粗涉与盲目溺爱之中,使他们容易养成任性、冷酷、依赖、反抗、仇视、自私、贪婪等性格特征。显而易见,前者有利于未成年人形成健康向上、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的心理品质,而后者就非常容易诱使未成年人产生侵害他人与社会的犯罪心理特征。

由此可见,非民主的家庭环境是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心理及犯罪行为的首要因素和基本条件。

三、家庭功能与未成年人犯罪相关性分析

1、 家庭教育功能缺失比家庭结构不完整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更大

家庭功能是由性生活与生育功能、经济生活功能、教育功能、情感功能、精神生活功能五个基本方面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而当这个功能有机体内部不均衡时,就必然会导致家庭功能的失灵。特别是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则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影响到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为未成年人犯罪埋下了隐患。在许多家长眼中,家庭教育被狭隘地理解为仅仅是智育,这使得家庭教育的功能大大缩小,尤其表现在家庭教育中德育职能的逐渐弱化,逐渐被智育和其他一些功利性较强的教育职能所代替,出现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 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情况都了如指掌,但对子女的兴趣、道德品质却是不清楚、不了解或者没有注意。这种局面的出现导致孩子人格的严重缺失,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有关专家通过对2000余名未成年犯和1000余名普通未成年人调查资料的分析比较后认为,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比家庭结构不完整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更大。

首先,是未成年犯父母对孩子思想品德教育的忽视。未成年犯和普通学生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更突出差异,表现在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程度不同。按照关心程度排序前三项分别是:未成年犯父母关心健康、学习功课、吃饭穿衣,思想品德被排在第四位之后;普通学生父母关心思想品德、健康、学习功课。\"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在未成年犯父母中表现突出。

其次,是未成年犯父母教育能力存在缺陷。调查显示,未成年犯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采取\"不管不问\"的有10%,打骂孩子的有30%,60%左右的父母对孩子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然而,虽然下了很大的功夫却没有奏效,反映出其父母在了解孩子、协调关系、教育孩子、保护孩子等方面存在能力缺陷。

2、家庭教育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家庭教育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是不可替代的,并具有以下特性。

长期性。家庭是未成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庭生活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因而,从时间视角上讲,家庭在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优势是学校、社区等无法替代的。

针对性。“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从孩子的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 都处在父母的密切关注之下,孩子习性的优劣、品行好坏,父母更为清楚,对子女的教育和引导也更有发言权。同时,孩子一般在家比较随便,不像在其它公共场所思想有所顾忌,行为有所检点,因而他们的思想作风、行为习惯表现得更自然、真实、充分,这就给父母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提供了条件。

灵活性。家庭预防机制不像其它社会预防机制那样有比较系统的程序和固定的方式,而是通过家庭生活“遇物而诲”,利用一件事、一种思想、一种行为向他们灌输法制观念、社会规范、做人道德、待人礼仪,提高他们的是非判断力,养成良好的品德,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有效性。首先,家庭教育、家庭管理是从摇篮开始的,它在孩子心灵上留下的烙印,对他日后的成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便是心理学上讲的“先行效应”;其次,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着特殊的社会关系,既有血缘上的继承关系、情感上的依赖关系,还有经济上的供求关系、上的监护关系。这些都使子女很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管束,即使父母的批评和责备尖锐了一些,子女都能谅解。所以这种心理上的优势使得家庭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十分有效。

四、利用家庭元素的同质可塑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1、 对家庭亲职教育的认知性提升

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过:“国民的生命与其说操在当权者手中,不如说握在母亲手中”。因此,努力提高家庭成员的素质特别是父母的素质是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提高父母素质的关键是加强亲职教育。

亲职教育(也称家庭教育指导),即提供父母关于孩子教养和发展等资讯,帮助父母学习新理论和知识,树立教育信心,指导父母在思想观念、理论水平、知识能力、方法技巧等方面接受现代家庭教育要求的一整套措施。亲职教育应该注重培养父母以下素质:(1)高度的责任感;(2)理性的教育观(3)丰富的知识面;(4)良好的心理素质。

解决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关心的话题之一,人们正不断尝试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美国非常重视利用演讲、座谈、研讨、研习等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辅导,并通过建立“父母行为量表”来进行家庭教育研究;德国则设有“双亲学校”,对孩子的家长进行系统的家庭教育方面的教育;巴西政策从提高结婚质量入手,要求青年在结婚前就要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知识;在我国台湾省,对家长的教育列入成人教育行列,注重利用各种条件和形式来培养家长们教育子女的态度、能力与方式,并且已经开始重视在学校教育中系统规划家庭教育课程,安排青年学子修习“职前”的家庭教育科目。

2、 对家庭亲职教育的实践性突破

在实践中, 现阶段我国的亲职教育对于家长而言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建立一个具有国内特色的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家庭教育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规律,有其特定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和特点。它不仅与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有关,而且还与优生学、卫生学、生理学、营养学等有关。因此,科学的家庭教育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在我国家庭教育中,对于家长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指导,阻碍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展。为此,政策应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注重研究家长的\"角色意识\"与家长责任、家长素质的培养,以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之间的联系,建立一个以多种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同时又适应成人学习特点的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体系,为家庭教育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定的理论基础。

二是研制一套适合家长学习特性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为了搞好家长教育,必须先了解家长所具备的学习特性。大部分家长都有自己的一套教育观念和方法,且已基本定型。为此,应该将家长们学习的特性与各种传播媒介的特点结合起来,认真研究出一套既能帮助家长们提高对自我观、人生观、婚姻观、家庭观、教育观的认识,又能帮助家长们掌握如何教养子女的各种技巧的方法和形式,并加强这些方法和形式的协调性和规范性研究。

三是研究并开发适用于家长教育的教材。亲职教育使家长了解如何尽父母的职责,并为他们提供有关儿童少年发展及子女教养方面的知识,以便使他们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促成健全家庭生活。要研发一套以各种相关学科为理论基础的家长教育系列教材,从辅导家长们提高文化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教育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入手,帮助他们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基础知识和技巧,取代以前靠零碎收集的、不完整的“经验堆积”,使家长们在实际生活中有可以依靠的行动指南,改变目前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急救方式”。

3、对家庭亲职教育的结构性提高

我国现代的家庭、婚姻、道德、伦理观念受到传统的婚姻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人们偏重于相对独立的核心小家庭形式,联合大家庭逐渐被核心家庭所取代。由多子多孙的“四世同堂”家庭结构向“二加一”、“四二一”家庭结构发展。单亲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再婚家庭、单身家庭、分居家庭、丁克家庭、空巢家庭等“另类家庭”逐渐被人们所接纳和认同。因父母外出打工或父母双亡或父母离异被抛弃而不得不与(外)祖父(母)居住的隔代户增多。

从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来看,主干或联合家庭结构和核心家庭结构是比较理想化的。因为其对孩子尊老爱幼,团结协作,关心体贴他人等美好品德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几代同堂的主干家庭中,祖辈可以自己的教养经验传递给正在哺育孩子的父辈,联合型的家庭中先为父母的同辈也可将自己的教养经验传递给后为父母的同辈,一个人的经验可以有几个人。特别是核心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对孩子的成长,父母双方都有着各自的教育功能,他们从不同的社会角度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缺少父爱的孩子,由于母亲过度地担心孩子在外受人欺侮,而缩小孩子的生活天地,有可能导致孩子胆小、懦弱,甚至性情孤僻,缺乏坚强的毅力和自信心理。母亲是孩子高尚情操、善良品德、丰富情感和温柔性格的主要塑造者。孩子在母亲的关怀、照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可能培养出热情友爱、乐于助人、关心集体、体贴他人的良好品德。因此,单亲家庭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有缺陷的环境,是一种极不理想的家庭结构。

4、对家庭亲职教育的功能性优化

一是凸显家庭教育功能。目前,实践中出现了“5+2=0”的情况,即学校5天的主流教育正效应与2天双休日亚主流教育负面效应相抵消。因此,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都推给学校,家庭对孩子担负的责任,学校是不能全权替代的。学习型家庭的提出顺应了终身教育的潮流。在学习型家庭中,教育时间上从零岁延伸到终身;在空间上从学校扩展到整个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三位一体。在这样的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没有障碍;家庭成员之间能够相互体谅关怀;家庭对每个成员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家庭能够给每个成员提供发展的自由空间;家庭能够承担社区的义务和责任;家庭同时是保护孩子理解孩子的温馨港湾和快乐源泉,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土壤。在学习型家庭中,特别强调父母带头学习成为学习型家庭的主体。由于成长环境和培养目标的变化与更新,家长不学习就没有资格作家长。父母是孩子的长者,但并非就是孩子天然的教育者。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是在自己带头学习新知识的动态过程中完成的,哪一天父母自己不学习,他就失去了教育子女的资格证书。“以牺牲自己的学习,放弃自己知识追求为代价”是父母给女子更可怕的礼物。

二是健全家庭精神功能。首先,要大力倡导幸福的家庭观念,提倡全社会重视家庭、热爱家庭,提倡平等、民主、和睦、友爱的家庭关系,提倡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提倡爱情、亲情重于金钱物质,用鲜活的事例宣传父母的角色作用和角色职责,提倡节俭、进取的家风。人人懂得并体会到家庭的重要,家庭的精神功能就能发挥出来,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贡献力量。其次,要警惕性解放思潮、色情文化及暴力文化对国内家庭的影响,给予离异、单亲、再婚家庭的未成年人以特别的关注、照料、援助和辅导,开展家庭伦理道德的研究,整合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家庭伦理道德,使家庭成为充满爱和道德教化的场所,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自觉维护子女的合法权益,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和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法教育子女。

三是提升家庭情感功能。根据马斯洛的需要次理论,未成年人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会有爱的需要,而父母子女间良好的情感互动是满足未成年人爱的需要的更优途径。这种爱的需要的缺乏所造成的感情被剥夺与未成年人犯罪密切相关。当爱的需要在家庭中无法获得满足,未成年人就会向家庭外扩张,以获得需要的满足。父母子女关系,是以血缘关系这种天然的纽带为基础的,其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社会行为。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加强父母子女心理上的联系,使父母子女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心理上获得平衡,形成未成年人和谐的心理状态,能协调未成年人和社会的关系,有助于未成年人人格的形成和社会化的完成。相反,生活在一个父母子女感情淡薄、缺乏亲子沟通的未成年人,其身心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的还会造成其认知上的混乱,价值观的模糊,乃至更终导致人格的出现。所以,亲子沟通缺失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张皎妹、李锦昆:家庭与未成年人犯罪,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 管晓静: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3]管晓静: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1期。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6

一、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现状

幼儿园开展了“爱心绘本漂流活动”,一次漂流活动结束,老师询问孩子:“你们回家都有没有看绘本啊?”孩子都说看了。再问:“谁陪你们一起看的啊?”孩子异口同声说:“妈妈!”更有甚者,我的一位朋友为了忙孩子择校的问题,东奔西跑,茶饭不香。我问:“大哥没有什么建议吗?”朋友说:“他有什么建议呀,他说‘你安排好了’。”然后跑去新疆和朋友玩车。说来惭愧,作位一名幼教工作者,自己的家庭教育也存在问题,老公参与教育女儿的时间少,以至于女儿现在都不喜欢让爸爸抱,我多次与老公谈及孩子的教育问题,老公每次都自信满满地说:“女儿以后肯定会亲爸爸的,你放心好了,现在就教给你了。”一句“教给你了”就把教育的责任推给了我。

的确,现在大多数家庭中教育孩子的重任往往落在母亲的身上。孩子上学的接送;在家学习时母亲的“陪读”;“双休日”陪孩子玩;对孩子进行苦口婆心的“唠叨”教育……而当父亲者,大多以“工作繁重”、“生意忙”为由推卸教育孩子的责任。甚至于有的即使有空闲时间,也只顾着自己消遣、娱乐,就连幼儿园举办的家长会上,母亲到会的人数比例也远远大于父亲的人数。

二、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斯蒂芬·波尔特在父亲因素一书中说:一个人在职场中的成功或失败,和他的父亲的类型是有联系的,父亲会对子女的职业产生重大影响。父亲尽职,孩子跟同辈就相处得比较好,在社交方面表现得更有自信,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强,也更能应付变化,在智力测验中得分也较高。可见,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英国的哈伯特曾经强调指出:“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国外的一项调查研究也表明:由男子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他们在学校里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更容易成功。在没有或缺少父爱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长大之后都可能出现女性倾向或现象等不良心理障碍。

三字经中提到:“养不教,父之过。”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特殊作用真是不容忽视!做父亲的,应当以自身丰富的学识、深刻的理解、果敢的判断能力、善于社交的经验去影响孩子的成长历程,以深沉的父爱的阳光去照耀孩子成长的道,共同撑起教育的一片天空。

三、父亲如何参与家庭教育

父亲是孩子通向外部世界的个引人。在培养孩子的教育中,不管是性格培养还是情感教育,不管事智力训练或是道德、品质培养,父亲的影响皆是巨大的。任何一个孩子,不单单需要物质意义上的一位保护者、供给者的父亲,在精神上更需要父亲。所以我认为在教育实践中,父亲的责任十分重大。

俄国一位教育家说过:“在你们的家庭里,在你们的领导下,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如果你们教育无方,教育不出好的人来,那么,由此得到的痛苦,不仅是你们的,而且是许多人的,是整个国家的。”

承诺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缺席。父亲要和母亲共同分担教育职责,要亲历亲为。要亲职!并不是说要以时间来计算判断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程度,应该看他有没有这个意识,有没有对培养孩子的责任。

1、珍视孩子成长的每一阶段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意义和价值,然而许多父亲往往很少从孩子的角度或需要去理解他,喜欢把自己的意愿或观点强加给他,过于严格地要求孩子。纲要突出的一个理念就是要“珍视幼儿期的生活”。幼儿期是对人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时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具有很强可塑性、需要成人精心照顾和保护的时期。这就要求父亲们应对幼儿期的这一阶段有充分的认识、理解和尊重,珍重幼儿的精神世界、生活世界和生命世界,使他拥有快乐的童年,满足孩子生存、发展、游戏、学习及受教育的需要和基本权利,促进他身心全面、和谐、健康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2、父亲要深刻认识自己的“内涵”

3、给孩子有效的时间

有的父亲以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就是尽到父亲更大的责任了,其实不然,孩子更需要父亲的陪伴,报纸上曾刊登过一个孩子要买爸爸一天的事情,足以见得,孩子是多么需要父亲。给孩子时间,是要给孩子有质量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时不要心不在焉,和孩子玩游戏时就要放下家长的身份,以同伴、朋友的身份参与,要有童心,与孩子一起蹦蹦跳跳、笑笑闹闹,让自己和孩子一起放肆一下。

4、开展独特的亲子活动

孩子需要的是一位父亲,而不是第二个母亲,在亲子活动中,父亲应该展现出于母亲不同的一面,发挥出父亲独特的魅力。比如父亲可以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带孩子探亲访友、外出办事,不仅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学习父亲的办事风格,锻炼社会交往能力,更容易适应新的环境。

5、夫妻关系要和谐

父母要尽量不要在孩子的面前吵架,父母不可以随随便便让自己的情绪任意挥洒,要加以控制,特别是情绪不好的时候。如果父母给孩子造成一种喜怒无常的感觉,一方面影响孩子身心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给孩子不良的模范作用。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亲参与;家校联系

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嬗变、母亲就业的普遍增加、家庭生活的丰富,父亲的角色和职责被重新定义,父亲参与家庭育儿的价值在国内外被一些研究所证明,父亲参与家庭教育也被社会广泛呼吁。然而,现实与理想相距甚远,现代社会中“父亲缺席”“父爱缺失”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深入了解上海小学阶段父亲参与的实际情况,为学校开展专项家庭教育指导提供依据,笔者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基础上,自编父亲参与问卷,对随机抽取的上海中心城区某普通公办小学1~5年级的382位父亲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父亲参与”的理论背景及调查设计

根据国外研究,父亲参与家庭教育主要由“父亲参与”概念来指代。“父亲参与”概念大致有如下几种内涵划分:Lamb等归纳出父亲参与的三个面分别是投入/互动性、易接近/可得性、责任性;Hawkins等则提出了更为广泛、丰富和深刻的9个侧面,即提供经济支持、对孩子母亲的支持、管教和培养责任感、鼓励学业成就、给予表扬和情感支持、与孩子交流或聊天、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给孩子读书、鼓励孩子发展才能,涵盖了认知、情感、道德以及直接和间接的参与方式。Amato发展了基于父亲身份资源定向的“五角星”模型,即父亲通过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等间接参与方式对孩子加以影响。在上述国外概念研究的基础上,本次研究根据小学生教养内容和特点,结合上海本土文化,将小学生父亲参与内容按照“供养”到“养育”分递进,共七个维度,即“间接支持、家校联系、教育规划、学业辅导、陪伴互动、教育约束、生活照料”。其中“间接支持”指父亲主要为孩子提供经济支持,给孩子母亲以鼓励和情感支持,而涉及亲子关系的“陪伴互动”维度又细分为“教育陪伴、互动交流、情感支持”三内容,从陪伴孩子参加各种教育活动,到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再到给予孩子情绪关注,在关注孩子情感方面递进。在问卷设计上,每个内容维度均结合上海父母育儿的实际情况,设置了四道行为情境题,让参与调查的父亲根据自己过去一年中的经历,作出0~6分的自我赋分评价(0表示“很差”,6表示“非常好”,数字越大表示评价程度越高)。

二、调查内容与主要结果

1、父亲参与“家校联系”更差,给予“间接支持”更好

,“情感支持”水平较高,在总体七维度的参与上,我们将每个维度获得的“平均数”除以“项目数”得到“项目平均数”,该分数高低反映的是父亲参与水平的高低。项目平均数分数越高,则表明父亲参与程度越高。父亲参与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分别为间接支持、教育规划、教育约束、陪伴互动、学业辅导、生活照料和家校联系。更高的是间接支持,更低的是家校联系。第二,在“陪伴互动”这一核心内容维度上,父亲参与也有不同的内容侧重,如表2所示,从低到高的排列顺序分别是教育陪伴、互动交流和情感支持。

2、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参与整体表现好,低收入父亲“陪伴互动”强

父亲参与一定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本次调查以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两个客观因素作为参照,分析学历和收入的高低在父亲参与各维度上的差异体现。,父亲的文化程度是影响父亲参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专科为划分界限,即“专科以下”为文化程度较低,而“专科及以上”为文化程度高,将文化程度高低的两类父亲群体进行父亲参与内容七维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五个维度有显著性差异。在“教育约束、陪伴互动、学业辅导、教育规划和家校联系”这五个方面,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参与表现远远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亲。同样,在“陪伴互动”三维度内容中,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在“教育陪伴”和“互动交流”方面大大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亲,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第二,本研究将月收入>=5000的父亲归入高收入群体,反之不及5000月薪的则为低收入群体。将这两类父亲群体在参与内容七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仅在“陪伴互动”和“间接支持”这两个维度有显著性差异,且均是收入低的父亲比收入高的父亲表现优异。而在“陪伴互动”的三维度上,两类父亲群体没有显著性差异。

通过本次随机的父亲参与调查,笔者在大众对父亲缺席现象有普遍感知和认同的基础上,根据数据提炼出一些上海小学生父亲参与的倾向性问题。

1、父亲供养者角色明显,父亲参与结构性缺失

2、父亲是规范者,“远其子”现象多存于父子关系中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而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一样,也是永远不会消失且深远影响子女一生的重要家庭关系。父亲参与的“陪伴互动”维度是体现父子关系的重要指标。调查发现,父亲在“陪伴互动”方面的参与,排在“教育规划”和“教育约束”之后。相比日常生活过程中的陪伴和互动,父亲更愿意给孩子做好人生发展的领航者,给孩子制定各种教育规则,当孩子犯错时来管教和惩戒孩子。而涉及到情感交流部分,父亲的参与度明显下降,有22.0%的父亲很少“拥抱、亲吻孩子”(“很少”和“较少”比例相加,以下同),而有超过三成的父亲不会对孩子说“我爱你”。尽管随着时展,奶爸、猫爸较之以往有增多趋势,但大多数父亲还是习惯与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父亲参与“远其子”、柔性不足的这一特点和传统文化中父母的家庭职责和角色分工不无关系。安康传统文化中,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一般是“严父慈母”的角色,对孩子严格要求,不苟言笑,大多是传统父亲。母亲是“温暖”和“亲近”的,而父亲则是“冷酷”和“遥远”的。其实,大爱无形,大爱无音,父亲的爱是非常深沉的。更深入的调查往往会发现并不是母亲比父亲投入了更多的爱,而是父母传递爱的方式是不同的。母亲可能倾向于通过讲述和感情来直接向儿童表达爱,而父亲可能倾向于通过可靠的服务和工作来显示对孩子的爱。[2]可见,父亲们不是不爱,一方面是他们常常羞于表达,另一方面则是他们特殊的爱的表达方式。

3、父亲参与需要意识和行动,工作是关键性阻碍因素

父亲参与是父亲作为教养者,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养行动的综合体。它既需要父亲有参与的正确理念和日常意识,也需要父亲在实际的生活中身体力行地积极投入到家庭教育过程中去。本次调查显示,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参与表现在五个参与维度上远远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亲。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对父职意义的积极认同并内化为行动。由于接受了更长时间的文化教育,他们大多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更容易认同父亲和母亲一样具有家庭育儿的亲职角色,同时在实际行动中,会更具有自我学习力,不断完善自我、积极参与,比文化程度低的父亲们表现得更优异。而另一个有趣的调查数据则是,在“陪伴互动”和“间接支持”这两个维度,收入低的父亲比收入高的父亲参与表现优异,他们给予孩子的陪伴更多,给予孩子母亲的支持更多。这有力地证明了父亲对工作的过多投入是造成自身与孩子疏远的重要原因。父亲的高收入,来源于自身的文化资本和辛勤的工作投入。国外研究表明,工作压力越大的父亲因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较多,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就越少。可见,即便有参与的理念,但在事业、工作占据大部分日常生活的前提下,父亲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会不断受到挤压,不仅陪伴孩子、陪伴家庭的时间无形压缩,而且父亲也容易将工作职场上的压力传染、转移给家庭和孩子。

4、父亲对孩子学校教育世界的关注不够,缺席现象较严重

参考文献:

[1]张亮,徐安琪。父亲参与研究:态度、贡献与效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5、

[2]皮卡哈特。怎样做个体贴的父亲[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10.11、

[3]郁琴芳。家校合作中校长与家长的认知差异———基于上海146所公办学校的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4、(5)。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8

1、父亲———放任型

从案例中,笔者以“爸爸在旁边从始至终没发过任何言论”来概括了父亲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可能已经影响了父子之间的感情,使得孩子过于亲近母亲,而忽视父亲的存在。由于家庭成员较多,父亲基本无从插入。又因觉得自己难得休息一天,所以常常推脱给母亲或奶奶。父亲的放任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之大是需要研究者和家长共同重视。

2、祖辈———溺爱型

隔代家庭的祖辈家长对孩子溺爱严重。表现为:凡是孩子要的,想法设法办到,甚至上天摘星星也行;一切包办代替;一切事都围着孩子转。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是和父辈的不同。案例中,虽试图阻止过,但孩子想要也就给了。祖辈并没有意识到这样溺爱孩子有什么不对,奶奶说过:“算了,就给他”、“对他好没什么不对啊”。

3、曾外婆———支持型

支持型具有健谈、赞赏、善解人意,容易和孩子打成一片等特点。曾外婆的人缘极佳,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人来找曾外婆聊天。从她的人缘和周围邻居的评价中,笔者确定她是一个爱干净、勤俭节约、健谈的老人家。

二、四代同堂幼儿家庭教育的问题

(一)家庭成员人数多,容易在教育方法上产生分歧,缺乏一致性

由于大部分时间是母亲单独抚养,父亲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又是漠不关心的状态,其他家庭成员文化水平有限,似乎无法提出科学的意见。这样,家庭成员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会产生不一致性是必然会发生。现如今,孩子的教育问题在整个家庭中没有受到重视。父亲常说:“到妈妈那里去,走吧。”这种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现象导致孩子对父亲产生惧怕疏远或对立,亦使父亲的教育权在无形中失落。而爷爷奶奶的溺爱则促使孩子的性格会偏向任性。

(二)家长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认知偏离

“认知偏离”主要是家长对孩子的心理特点不了解。因此,对孩子的行为会产生认知偏离。普通家长都认为幼儿期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是贪玩、任性、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这三个主要方面。相当多的家长把爱玩当成了贪玩,没能把孩子的天性放在首位,充分释放和利用孩子玩的天性来进行引导与培养。其实“游戏”是幼儿主要的活动方式,孩子通过游戏来获得更直接的认知经验,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三)成人不当的行为示范

我国家庭教育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家长教育意识浅薄。小孩好模仿,成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父亲母亲和东东在床上休息,母亲玩笑地说:“宝宝,去打爸爸。”东东嘴里边说着“打”边用力地敲打父亲,东东以此为乐。案例中,成人在生活中对“打”字反复强调,使得孩子学会“打”的发音。这样的一个字或动作是不是一个3岁幼儿该更先学会的字呢?

三、四代同堂幼儿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重视家庭教育过程中的家长教育,定期进行育儿培训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9

文章立足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以积极的态度分析当前我国单亲家庭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政策、幼儿园、教师、家庭四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旨在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帮助幼儿建立积极正向的人格特质,努力树立幼儿的积极他人关系。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单亲家庭;幼儿;幼儿教育

所谓单亲家庭幼儿教育,是指在离婚、分居或丧偶等造成的只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主要由幼儿的家长———如法定监护人、养护人或其亲属等承担。其主要特点是:在家庭中进行、非定时性、个别性、随意性、偶然性和无定规性等。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与幼儿社会教育有所不同,幼儿社会教育主要在收托3岁以上幼儿的幼儿园里进行,其主要特点是:由教师承担,集体性、定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等表现〔1〕。

一、单亲家庭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儿教育环境是由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和幼儿社会教育环境共同构成,而在单亲家庭中,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给一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致使一些幼儿的性格容易产生偏差。

(一)幼儿的性格出现缺陷

在单亲家庭中,因为家庭角色的不完整,所以很难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的人因为草率结婚而没有家庭责任感,孩子尚且年幼却要离婚,甚至为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而经常争吵,给孩子的幼小心灵蒙上一阴影。案例1:瑶瑶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父母无法一起生活下去了,离婚前不断争吵瑶瑶的抚养权问题。妈妈想瑶瑶跟在自己的身边。而爸爸想瑶瑶跟着奶奶,奶奶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她。有一次放学,妈妈和奶奶同时来接瑶瑶,两个人都要抢着接瑶瑶回家,把瑶瑶一个人拉扯在中间,瑶瑶满脸的委屈和不知所措。这时,老师见状,连忙走过去抱住瑶瑶,并告诉瑶瑶的奶奶和妈妈不要当着瑶瑶的面吵架,有什么事情私底下好好地商量,说完老师便带着瑶瑶去玩游戏。如此反复争吵,更后商议的结果是瑶瑶一段时间跟着妈妈,一段时间跟着爸爸。在我国,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这无疑将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有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时无法接受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便感到闷闷不乐,无所适从,更终导致孩子变得自卑,孤僻,甚至可能变得自闭。一些人在离婚之前总是不停地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孩子成天生活在恐惧和忧虑之中,没有安全感。还有的单亲家庭的幼儿往往容易给自己设限,认为父母婚姻的失败是自己造成的,将一切的不如意都归因于自己的不好,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内疚、自责、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二)幼儿的问题行为愈发突出

(四)幼儿的学习出现障碍

(五)父母溺爱幼儿

溺爱指过度的宠爱、迁就、姑息子女的态度,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4〕。在单亲家庭中,为了弥补婚姻失败带给孩子的伤害,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往往更加疼爱孩子,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因为宠爱孩子,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事事包办代替,结果让孩子变得胆小懦弱,丧失自信。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过分注意孩子,处处以孩子为中心,给予孩子特殊照顾。还有的单亲家庭的父母轻易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以至使孩子养成骄横、任性的性格。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它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任务,它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应该关注三个主题:一是关注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强调对幼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这一面主要包括了自豪感、兴趣与喜悦三个方面;二是关注幼儿的正向人格特质,强调培养幼儿“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格特质,这一面包含了责任、乐观和毅力三个方面;三是关注幼儿的积极他人关系,强调培养幼儿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等组织系统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关怀、合作与感恩三个方面。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2.幼儿园应创设良好的环境,加强家园共育。良好的园内氛围有助于单亲家庭的幼儿与环境对话;使幼儿感到轻松和愉悦,为幼儿树立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幼儿园还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单亲家庭的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要求单亲父母以身作则,远离不良言行,实行积极的教育教养方式,为幼儿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幼儿园应为孩子创设一种温馨和谐的园内环境,帮助幼儿尽快摆脱心理阴影,让幼儿逐渐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从而建立起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

3.教师应积极主动关心单亲家庭的幼儿。对待单亲家庭的幼儿,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自身教育观念,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正向的人格特质。通过在日常生活教育活动安康确引导幼儿,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喜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教师应投入真挚的感情,进行角色替补,从而减少幼儿的问题行为,使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心理特质。幼儿教师应该怀着一颗慈爱的心,给予单亲家庭的幼儿以父亲或母亲般的呵护,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坚毅品格、责任意识和乐观活泼的人生态度,从而为幼儿树立起正向的人格特质。此外,教师还应不断鼓励单亲家庭幼儿融入团体,多与同伴一起游戏和交流,培养幼儿关心同伴,懂得感恩的品格,帮助幼儿建构起积极的他人关系。

4.家长应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到正确关爱幼儿。首先,单亲家庭的父母应尽力弥补缺失,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单亲家庭既已形成,单亲家庭孩子的监护人应当在短期的抑郁、消沉、悲痛之后,尽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勇敢面对生活,以坚强和乐观的态度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乐观豁达的一面,避免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阴影。其次,正确关爱孩子,做到不偏不倚,避免溺爱孩子〔7〕。家长要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鼓励孩子;用爱的行为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用爱的意志磨炼孩子,为孩子树立自信。同时,爱孩子也要有原则,不能一味迁就孩子,对于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也要“拒绝”。更后,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并正确引导孩子,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畸形教育的出现。良好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单亲父母应与家人和睦相处,避免争吵,并给予孩子充分的爱。

作者:林南强 单位:成都青白江区城厢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2〕邹娅,范文坚.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教育〔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2(7)。

〔3〕郑名.离异家庭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幼儿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J〕.国内学校卫生,2005(10)。

〔4〕魏燕.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安康女子学院学报,2006(3)。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离异家庭;父母;子女;心理问题;家庭教育

离异家庭子女是由于父母婚姻破裂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安康全国妇女联合会公布的数据称,我国每年离婚的夫妻保持在120万对左右。可以说,平均每分钟就有一起离婚案。而据统计,我国的离婚数量仍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一般地讲,一个国家的离婚率越高,离异家庭子女也就越多,其对社会的消极作用也就越大。有调查发现,54%的犯罪青少年是因父母离异而造成品德不良。父母离婚对未成年子女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要把这场灾难可能给子女造成的心理创伤减轻到更低限度,以至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必须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子女采取必要的心理保健和教育措施,而家庭教育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

(一)情绪情感障碍

由于离异家庭子女对父母离婚的不理解和长期郁结在内心的对一方父母的怨恨,使他们的情绪很不稳定,往往一触即发,主要表现为发脾气、摔玩具、不愿意与人交往、睡眠也不安稳,亲子之间冲突加剧等。而出现情绪问题的诱因也往往只是一些生活琐事。

(二)适应性差

(三)性格缺陷

离异家庭子女容易产生的性格缺陷主要有:

1 自卑。因父母离异而产生自卑感的孩子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处处不如他人,容易导致自卑情结,进而在自我评价中经常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如不安、内疚、胆怯、害羞、忧伤、失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生活道上再次经历挫折(如学习成绩差,升学无望,家庭关系剧变等)时,则自卑情结很容易被重新唤起。若经常沉浸在这种自卑情结的痛苦之中,就会形成自卑性格。

2 孤僻。强烈的自卑感使离异家庭子女不能自如地与他人交往,唯恐被他人轻视和排斥。当恐惧感超过亲近他人的欲望时,就会压抑自己的欲望,对他人采取冷漠的态度。为了避免孤独,他们往往在想像的世界中创造出一个“朋友”来,并把“他(或她)”当成真实的朋友去对待。被孤独的阴影笼罩着的儿童,心中充满孤寂、愁苦与被遗弃的感觉,与外界环境就会越来越疏远。如果父母整天陷于“内战”,心绪烦乱,教育方式不当,或已重建家庭而放弃教育责任,对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顾,任其发展下去,孩子将会形成不合群、独来独往的孤僻性格。

3 怯懦。意志薄弱的离异家庭子女易形成怯懦性格。他们胆小怕事,容易屈从他人,无反抗精神,在困难面前惊惶失措,感情脆弱,经不住挫折和打击等。夫妻离异后,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对孩子管教严格,使孩子望而生畏,总是担心自己使父亲或母亲失望,时时体验着恐惧的情绪。此外,同伴的讥笑和轻视,也会使离异家庭子女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表现出抑郁和退缩。

4 粗暴。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争吵、打闹,极易使子女产生冷酷、悲戚的心情,并由此导致惊慌、恐惧、心绪不定,长此下去,就会形成粗暴的性格。父母对孩子的体罚及攻击行为,易引起孩子对父母及社会的攻击和破坏,特别是那些父母另有新欢后被虐待、遗弃的子女更是如此,即所谓“暴力的结果必然产生暴力”。

(四)学习困难

离异家庭子女情绪的变化,必然会给学习带来困难。这是学习困难产生的内在因素。对儿童来说,他们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督促和帮助,自觉性较差,而父母离异后,儿童多半无人管教,这是造成学习困难的外在因素。因此,大部分离异家庭子女在学习成绩上明显不如完整家庭的子女。已有的调查表明,许多离异家庭子女经常无故旷课、扰乱课堂秩序,作业马马虎虎,抄袭别人,甚至不完成作业,所以,他们中的不少人逐渐成为班级里的差生。

(五)社会性发展不良

离异家庭子女社会性发展不良,突出表现在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人际关系上。他们行为表现的反应较为被动,包容需求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接近自己,支配需求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引导自己,感情需求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特别是当他们产生自卑、孤独、压抑等消除情绪时,这种倾向就会表现得更为强烈。当然,当这种被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的人际关系需求也会向主动方向转化,但这种转化更多的只是局限在意向上,而不是那么强烈地表现在行动上。

二、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家庭影响因素

(一)离异父母情感教育的缺失   有些离异的父亲或者母亲虽然在离婚时力争对子女的抚养权,但却往往是为了不让对方得逞,或将孩子视为“人质”,通过控制孩子来报复对方。在这样的家庭中,父亲或母亲常常对孩子过于严厉,百般挑剔,动辄指责孩子的某个缺点,很少对孩子的痛苦和孤独加以慰藉,甚至将自己生活的不顺都归罪于对方和孩子。儿童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可能获得积极的成长动力,也不可能正确地看待和应对自己的处境,思想感情和道德认知会产生严重缺陷。

(二)离异父母教育方式的极端化

1 过分溺爱。父母在离异后,觉得有愧于子女,于是就把更多的爱都倾注在子女身上,在教育上放松了要求,在行为上过分溺爱,对孩子的事包办代替,生活上有求必应;犯错误时舍不得批评,孩子不肯上进时总有借口,“谁叫他缺少父爱(或母爱)呢”。天真、幼小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经常性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但是由于过分的溺爱,儿童常常是在不知道错还是对的心理状态下干自己想干的一切,无法成为一个明辨是非、有责任感的人。

2 放任自流。这一类父母大多对孩子缺乏责任感,漠不关心。虽然他们也声称自己爱孩子,然而事实上缺乏真正的爱。他们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认为孩子的成长是他自己的事,孩子会自己克服困难。这类家长与溺爱孩子的家长一样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三)离异父母不正确的教育心理

有些父母在离异前就缺乏独立精神和职业目标,离异后,又失去了对对方的依赖,所以,他们就会把孩子变成自己生活的唯一目标,而这样会使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国内父母普遍的心态。离异的父母更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成才上。这种渴望子女成才的急切心态,往往会导致态度简单、粗暴和生硬。态度生硬,批评过多,会导致孩子出现情感障碍及逆反心理、恐惧心理,甚至拒绝父母任何合理的要求。而这些心理问题往往又会恶性循环,影响孩子正常的成长。

转贴于

(五)离异父母彼此之间的仇恨、诋毁

现在的很多离婚案,都是以夫妻一方伤害了另一方的感情居多,被伤害的一方难免会鄙视、憎恨对方。父母之间往往会相互攻击,丑化对方,美化自己,力图争取子女在情感上对自己的支持,他们会把这种仇恨带给子女。从小就受这种仇恨情绪影响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变得自暴自弃,充满仇恨情绪,自私和不信任他人。儿童看到父母的勾心斗角和精于算计,也会对人际关系的友爱产生动摇和怀疑,使他们“不惮以更坏的恶意”来猜测他人。

三、改善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家庭教育对策

离异家庭子女家庭教育的缺损实际上是做人的摇篮教育、甚至是做人的终身教育的缺损。因为对儿童的教育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同时家庭教育也必然是人生更漫长的教育,家庭教育由于其具有自然的早期性、父母的权威性、巨大的感染性、强烈的针对陸、影响的随时陸、要求的连续性、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方式的灵活性等有利条件和特有优势,因而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难以完全替代的。因此,要使离异家庭子女同完整家庭子女一样健康成长,关键还在于弥补业已缺损的家庭教育。离异家庭父母可以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注意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家庭的教育质量

教育家哈巴特说:“一个父母胜过一百个校长。”教育家福禄贝尔说:“国家的命运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掌握在母亲的心中,因此我们还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离异父母不仅要重视家庭文化环境的建设,更要重视家庭人际心理环境的改善。而改善人际心理环境的关键是提高离异父母的素质。离异父母可通过吸收各方面积极的信息来提高自身素质、文化修养,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孩子感受到父母虽然离婚了,但还是爱自己的,从而使孩子能以正常的心态健康地成长。

(二)重视子女交往能力的培养,促进其社会化进程

离异家庭子女往往受到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偏见,因而在性格上容易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父母要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重视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父母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多地参与社会活动,主动与他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三)尊重子女的感情,注重同子女的情感交流

离婚往往阻断了子女与父母一方的亲情个联系,从而使之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爱,使其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绩波动或明显下滑。一些明智的离异父母在对子女抚养和教育问题上仍然保持着较密切的合作,使子女自由地与父母见面、沟通,营造比较浓厚的家庭和亲情氛围。即使由于某种特殊原因,子女无法见到一方父/母,他们也会采取培养子女的兴趣,树立远大理想等方法激励子女成长,从而尽量消除亲情被阻断这一负面因素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子女的学习成绩往往会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四)家庭教育应以表扬为主,增强子女的自信心

比起完整家庭子女来,离异家庭子女更需要关心和爱护。过分的责备只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和自信,造成提防、戒备和疏远他人与社会的心理。反之,如果注意发现儿童的长处,多给一些赞扬和鼓励,就容易造成愉悦的氛围,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注意增强子女的挫折承受力,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

父母失败的婚姻在子女眼里可能是人生道上的一次重大挫折,一时难以接受。父母应当委婉地予以解释,尽可能使孩子以一种平常心看待父母失败的婚姻,减少对家庭的疏离感。同时,父母还可以安慰、开导孩子,消除孩子心中的疑虑,让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去面对今后人生道上的大小挫折,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六)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性,增强其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有许多父母在离异后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作生活中的唯一希望,他们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而且,还采取种种办法来限制孩子的活动,生怕孩子出问题。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这就会造成儿童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父母,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了。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如何提高家教育的价值?”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网友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