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沟通,打造亲子关系(让你的家庭更加和谐)

adminadmin 亲子鉴定一般收费多少 2024-03-23 64 0

如何有效沟通,打造亲子关系(让你的家庭更加和谐)

有效沟通亲子关系心得体会

7

有效沟通亲子关系心得体会(篇

1

孩子上小学一年级了,

作为我们这些年轻的家长如何教育好孩子其实也是一

门课程。以前总觉得孩子长大一些就好了,现在才觉得“万里长征”才开始。下

面就谈谈一学期来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点体会。

1

、注重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教育子女的责任,要由父母共同承担,哪一

位都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

同时,父亲和母亲要为对方承担教育责任创造条件,

在教育孩子上有分工有合作,不应单方独揽“大权”

只有在父母共同承担教育

责任、

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力和谐互补的情况下,

才有可能全方位发挥家庭的教育

功能。

2

、多给孩子一些表扬和鼓励。多给孩子欣赏的目光,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

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品质,

有利于增强父母对孩子的信任。

多给孩子以欣赏的目光,

就会看到孩子与众不同的长处和优点,

看到她的一点点进步,

肯定她,

坚持鼓励

她,耐心引导她,平和看待她,并以实际行动支持她,孩子就会把自己的优点发

扬光大,这一点是很必要的。

3

、加强与班及老师的沟通和联系。主动向班介绍孩子的情况。比

如我们在刚开学时就向班重点表明:孩子胆小、老实,请老师给予关照。之

后,经常向班及老师了解情况,坚持每天看一看联系本、并签字,将孩子的

点点进步向班及老师汇报,

这样便于和班及时沟通。

衡量一个老师的能

力不单单是她的教学质量,

更应该看她是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及与学生和家长的沟

通方式。孩子是否能顺利成长,家长很重要,老师是关键。这一学期来,孩子进

步很大,

已经能自觉地积极主动举手发言,

发言的声音也变得响亮了。

孩子通过

班及老师的培养,变得自信、开朗了,也在学校交了几个朋友。在这方面,

作为家长感到十分欣慰。

家校沟通心得体会篇(1)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互助互促。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因此,教师要善于沟通家长,形成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合力。下面笔者就新时期教师如何与家长进行沟通,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沟通的内容

要把学生各方面表现作为沟通的主要内容,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作为沟通的主要目标,紧紧围绕以下五个主要方面加强交流、密切联系,增进彼此理解和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一)与家长沟通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情况;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学习特点。

(二)与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的难点和困惑、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及措施。

(三)向家长介绍学校的发展规划、工作目标及学校建设情况,征求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四)向家长宣传各级各类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规及教育发展思和改革方向等。

二、沟通的原则

(一)平等交流原则

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的心态,与家长开展沟通交流活动。要尊重家长的人格与观点,耐心、虚心、诚心地听取家长的意见或建议,努力营造和谐、坦诚、友好的交流环境,让家长轻松、愉快、积极地面对学校和教师。

(二)互相配合原则

教师要树立协作意识,与家长沟通时,不能只从自身角度出发,一味要求家长配合。要把家长当做亲密合作的伙伴,站在家长的立场想问题,与家长亲切交换意见,共同商讨解决学生问题的办法。

(三)主动性原则

教师是家校沟通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实施者。各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全员参与,发挥教师在家校沟通中的主导作用,主动与家长沟通,积极听取家长意见,提出学生教育的建议。

(四)差异性原则

坚持差异主义,根源在于沟通主体、沟通客体、沟通对象、沟通内容、沟通情境本身是多样化的。在与家长交谈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判断家长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方法策略。

三、沟通的形式

(一)个别沟通

1、电话联系

常用的沟通形式,长处是及时方便,简单的问题(如迟到、缺课)一说就明,效率较高,但沟通有很大局限性,不易把复杂的问题说清,效果一般。

2、书面沟通

书面沟通的优点是信息持久、有形、可以核实。这种沟通虽然周密、逻辑性强、条理清楚,但比较耗时,而且缺乏及时反馈。教师无法直接听到家长的意见,无法确保所发出的信息能被接收到;即使被接收到,也无法保证家长对信息的理解正好是教师的本意。

3、约请谈话

请家长在约定的时间到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告之情况,共商对策,处理发生的问题。这往往是问题发生后不得不做的补救措施。

4、适时家访

家访是教师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适时适度、恰到好处地进行家访,有利于教师与家长之间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融洽感情,在教育学生问题上达成共识,使双方都对学生有更全面准确的了解,从而相互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教育。

(二)集体沟通

1、家校通、家校E通等的使用

家长平时更关心的正是学生的表现、作业、成绩等基本信息,由表及里,得知学生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可以寻求提高措施。家校通、家校E通短信是家校沟通的一条重要渠道。教师在使用家校通、家校E通的过程中,会给家长发送一些当天作业布置,生活、安全提醒类的信息;教师也会将班级取得的突出成绩,有针对性地发送给家长,与家长学生进步的喜悦。

2、组织好“开放日”活动

原则上每学期安排1天或2天的时间作为“学校开放日”,邀请家长走进校园、走进教、走进课堂,参观学生作业、试卷、书画展等,参与主题班队会、家庭知识竞赛、亲子活动,参加听课、评教等活动,让家长了解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学校的工作,争取家长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3、精心组织好家长会

组织家长会是家校教育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是班同家长沟通,凝聚教育合力的主要方式之一。学校通过家长会,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情况及今后工作计划,并向家长提出教育的具体要求,听取家长意见,共同研究改进工作,从而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家长通过家长会,不仅能了解到自己子女的学习成绩、思想表现,还能了解子女所在班级其他学生的成绩与表现等,从而能更客观地了解自己子女发展水平在集体中的位置。

4、利用家长学校与家长沟通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家长普遍没有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老师可以利用家长学校,为家长举办各种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这既有利于提高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又能让家长了解老师的责任感、业务水平,因而更主动、更有效地配合老师的工作,也能避免因家长与老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的差异产生矛盾。

(三)网络沟通

四、沟通的艺术

(一)沟通的准备

1、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

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家庭状况,有助我们与家长沟通时对症下药,便于教师因材施教。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在以后的各类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尤其是对那些生活困难、单亲离异家庭的学生,给以加倍的关心与爱护,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2、教师要了解家长的个性与喜欢

要想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教师需要“知己知彼”,在平时的观察和交往中做个有心人。例如,了解家长的个性,是外向型的还是内向型的,是开朗豁达的还是担忧焦虑的。对于外向型的家长,教师可以以包容的心态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说,与之充分交流;对于内向型家长,教师适当放慢讲话的节奏,注意营造宽松的谈话氛围,引导并鼓励家长表达看法;对于开朗豁达的家长,教师可以较为直接、坦诚地与之探讨孩子的问题;对于容易焦虑担忧的家长,则要考虑孩子的问题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的压力,注意用委婉的方式和家长讨论孩子的问题。

3、教师要准备好相关材料

4、教师要选择适宜的地点和时机

通常来讲,人都爱面子,家长也不例外,家长既需要在孩子面前有面子,更需要在其他孩子的家长面前有面子。所以教师与家长沟通时,既要注意时机,更要考虑地点,做到保护好学生及家长的隐私,以尽量让家长感到轻松、安全为原则。

(二)沟通的技巧

1、尊重是沟通的前提

教师在和家长沟通时要尊重家长,要面带微笑,不能一见面就告状,埋怨家长,这样会使家长产生逆反心理。事实上,一方面,我们能从家长的谈话中得到学生的大量信息。另一方面,很多家长能从老师身上汲取教育的知识与技能。这样,教师与家长结成联盟,才能共同完成培养孩子成才的重任。

2、真诚是沟通的基础

与学生家长沟通,讲究一个“诚”字。只有诚心诚意,才能打动家长的心,使他们愉快地与你合作,有效促进家长科学地开展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不管是家访还是家长来校交换意见,我们都应该立即转换角色,把自己当做家长的朋友,千万不要板起面孔教育家长怎么样,否则很难解决问题。只要老师以真诚为基础,把自己对学生的那份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充分地流露给家长,让家长觉得你是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孩子,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能成为一个优秀学生,并以平常人的心态,用朋友的方式与家长交谈,就一定能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3、分寸是沟通的关键

老师千万不可把家长与学生等同看待。班与家长的关系应是平等的同志关系,班与家长的谈话,切忌用教训口气,而应像对待同志或客人那样用商量或交流的口气:态度要随和,语气要婉和,语态要真诚,语调要亲切,语势要平稳,语境要清楚,语感要分明,使家长一听就明,能准确把握要旨,从你的谈话中受到启发。

4、倾听是沟通的良药

班与家长沟通时,要学会聆听。聆听也是一门艺术,与家长沟通,班既要主动告知学生在校的有关情况,更要能诚恳地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家长提出在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从你的认真聆听中,家长可以体会到你对他们的尊重,从而有利于沟通的深入;从聆听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家长的教育方式、教育态度、期望水平、价值观念等,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诊断学生问题之所在。

5、时序是沟通的策略

“哪壶先开提哪壶”,教师在家长面前评价学生,可以先请家长谈谈学生在校外的表现,而后教师再谈学生校内的表现。先说说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等家长有了愉快的情绪,再逐渐提一些建议,家长会更乐于接受。可以采取“避逆取顺”的策略,避免触动对方的逆反心理而迎合其顺情心理的策略;也可以采用变换语言或变换角度的手法叙述。

6、鼓励是沟通的目的

老师和家长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一棍子将学生“打死”。老师和家长沟通应该以鼓励为主,给家长以教育好孩子的信心。所以,老师要客观地、全面地、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老师在与家长沟通时,想方设法找出学生的几个哪怕是一两个闪光点加以赞赏,给孩子点儿掌声,增强家长的信心,就会形成教育的合力,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家校沟通心得体会篇(2)

一、引言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一个学生的健康、健全成长,仅靠学校或仅靠家庭都是不够的,需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合力,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人的品德形成所起的那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远不是学校所能替代的,学校在育才方面同样有着父母不能比拟的优势。学生的健康成长除了学校(特别是班)的思想政治教育外,家长的熏陶与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为重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互补关系,就会使我们的班工作事半功倍,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与家长的互动与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将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职高家长与班沟通的现状和必要性

就目前现状来看,职高家长与班的沟通存在以下几种问题:1、 职高家长由于孩子在初中成绩或表现不理想,因而家长在初中学校也不受重视,与初中老师,甚至班沟通较少,因此,到了职高,心理上也或多或少有一些阴影,甚至怕与老师沟通;2、 职高家长与班不善于沟通、交流、合作;3、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考上职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梦想破灭了,他们对子女可能有些恨铁不成钢或无所谓的心态,或放弃的念头,也就没有了和学校老师沟通的想法或积极性了;4、 职高学生家庭教育方面有所缺失,“单亲家庭”、“疑似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的比例逐渐上升。“失位”体现在有的父母逐渐放弃了教育子女的责任,孩子与父母接触较少,或者家长很少有时间来教育孩子。

沟通,是一种信息的双向甚至多向的交流,将信息传送给对方,并期望得到对方作出相应反应效果的过程。沟通能消除隔膜,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增进相互间的合作。教师与家长沟通,可使家长感受到老师对其子女的关心,帮助他们了解其子女在校的表现,而家长也会把学生的一些信息反馈给老师,使家校形成教育合力,巩固和提高了教育成果。教育学生,家庭与学校本有着自然和谐的分工,家庭厚德,学校育才。但在职高,这种自然和谐的分工已被打破,家庭教育“失位”和“错位”的现象逐渐增多。面对这些,学校教育在恪守职责的同时,必须腾出时间和精力去补位。因此,职高班有必要与家长加强沟通,取得学校、家庭的配合,使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好学生,使职高教育做到更好,更有效。

三、职高班与家长沟通的方式

班与家长的沟通方式可以分为集体和个体两种方式。

1、集体方式

集体方式是指班对家长群体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方式。集中召集家长,一便于统一传达、通报,二便于统一思想,三便于集思广益。

班与家长沟通的集体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 家长会。通过家长会这种集体方式的家校沟通,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概况,师资,介绍学校教育的目标、任务、活动的设置、时间的安排、教学特色等;通过班的介绍,了解孩子所在班级班的培养管理目标和要求与学期工作重点等。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全面发展情况和方向,了解孩子在学校生活的大概情况,另一方面,让家长更好、更深入地了解职高,打消孩子上职高没出息的想法,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配合班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作为班要巧妙地开好家长会,把家长会变成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讨论会和交流会,变成学生的成果展示会,特别是学生的专注技能展示会。

(2) 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等,还可以通过介绍优秀职高生家长的经验以及反映职高学生心声等方式,利用家长学校讲讲当前的职高教育特点,以及就业和升学等情况,帮助家长提高认识。

(3)家长开放日。让家长到学校来参观,看看学生在校学习的情况,展示学生的学习,特别是专注技能学习的成果,让家长直观地看到孩子在校学习情况,亲身体验到孩子的进步和成长,从而增添家长对孩子的信心和希望。

(4)学校或班级简报。通过校报和班级简报,让家长更好地、更及时地了解学校和孩子所在班级的情况,并且了解孩子在文化学习、专注技能和校内外各项文体活动等各方面的情况,展示职高学生各方面风采。

2、个体方式

个体方式是指班与学生家长之间一对一地沟通与进行工作的方式。此方式适合每个学生与家庭,具有全面性特点。职高学生产生的问题相对比较多,班需要经常性的与家长沟通,这是班更机动灵活、便于操作的一种与家长沟通交流的形式。

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不同的学生对象,不同的情况,班要选择好不同的沟通方式,无论是哪种方式,都要以有效为原则。

四、沟通的技巧或艺术

家校沟通心得体会篇(3)

和谐是现代学校发展所追求的目标,而教师之间的“和”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教师之间的“和”,会带来整个校园的“和”,包括师生的“和”,家校的“和”,也会激发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进取精神。作为学校,一定要努力创造一种温馨的、宽容的工作、学习、生活气氛,让师生愉悦地工作、学习和生活。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把沟通理念渗透到每一位教师的心中,内化成广大教师的一种情感、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作为校长,和教师的良好沟通,不仅排除了执行中的障碍,杜绝了内耗,使价值取向一致,目标统一,校长的执行力得到了真正的提升。沟通还使得我校的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日渐融合。

二、沟通――提炼出学校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学校在教育管理和教学活动中逐渐积累下来的一种学校群体意识和学校气氛。因此提炼出学校的精神文化是现代学校形成办学特色的一个基础任务。

三、沟通――满足了学生成长的需求

传统教育有一种“圆满”的心态――不留一丝空间,这种心态主宰着学校教育――教师担忧学生在校园内无事可做,因此用上课、占课、补课、考试等填充学生的每一秒时间和每一寸空间,形成繁忙而无空白的景象。事物繁忙的表象必然产生精神和意义上的枯竭,他直接带来了“学校繁荣,教育精神衰败”的沧桑感。为此,要改变这一局面,学校必须从文化高度理解学生、影响学生,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一)把时空还给学生

“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这是搞好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条件,在长期传统教育的抑制下,学校需要有毅力、有恒心去冲破世俗观念的禁锢,真正做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因此,我们倡导教学要劳逸结合。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规范教学常规,要求教师做到不拖课,给学生课间的休息时间;做到不集体补课,给学生有午间活动的时间,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时间的存在――时间并不完全属于教师控制,让他们自己意识到如何亲历时间和抓紧时间。要求课余时间让学生走出教,走到操场、走廊、庭院活动,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从而珍惜自己的生命。

(二)让心灵回归自由

孩子是在自我调适、自我沟通、自我心灵对话的过程中成长的。在现实的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的感受,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更终将是:学生逐渐变得唯唯诺诺,不能说出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不能抒发真实经历的内心感受。为此2006年年初,我们开设了亲近母语经典阅读指导课和午间自由阅读课,要求全体师生读好书,提出“每生每年读书20本。”“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让读书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通过人与人本的沟通,引导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让他们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追求美好的理想。这一课程的开设使广生爱上了读书,也让他们懂得和书沟通,和自己的心灵对话。阅读课程受到上级部门的表扬,在2008年、2009年连续两次被宁波教育局评为“阅读明星学校”。

(三)用活动充实学习

现代学校必须具有多元化的教育观念,多元化的教育观念所包含的内容并不仅仅是多元智能理论中对人的多种潜能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人的特质,尊重人,以人文本,培养出多样性的人才,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因此,学校除了规定的国家课程以外,应大力开发校本课程,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和各种学生实践活动。到目前为止,学校设置主题活动周、“江花”课程、兴趣小组(社团)活动、专题教育与社会实践四个板块。详见学校校本课程实施安排表: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设、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张,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实了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活动,大大改善了师生、生生的人际关系,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促进学校沟通文化的建设。

四、沟通――满足了教师发展的需求

优质的学校,关键是要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优秀的教师团队需要教师的自治和个人的主动发展,更加需要教师专注发展的同伴互动、合作文化和进取精神。教师的主动发展需要学校为他们创设温馨、宽容的工作、学习氛围,如增添生活及办公设备,让教师感到了安全感、归属感,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同时学校还积极鼓励教师在相互合作中共同提高。2008年,为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学校在语文、数学两个科目中开展了基于网络平台的323课例研究。通过两年的实践,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对话能力、反思能力和合作能力,教研组成员的能力得到整体提升。2008学年语文组被评为区局级党员示范岗,2009年数学组被评为江北区星级教研组。学校积极开展合作型的群体活动,如随机分组进行乒乓球、排球、游泳等团体性比赛,分组进行教师厨艺比赛等等,通过活动增进教师间的友谊,促进教师间的沟通等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五、沟通――满足了家校“共生”的需求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因此沟通不能仅仅局限于师生之间,我们要求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之间的真诚沟通,只有畅通全方位、立体化的沟通网络,才能满足师生、家长“共生”的需求。

(一)校园环境促“共生”

走到校门口,稍抬头就可以看到教学上一排金黄色的学校发展愿景的铜字,大厅门口上方有变化的电子屏幕,大厅内有“宽容大气 合作进取”的校风宣传牌和师生的发展目标,花园的中心处有握手形状的“主动沟通”校训石雕,每天中餐必经之上有母子鹿石雕――母子在亲密地沟通,每天进教必经之有――带笑脸的师生沟通语录宣传牌。每次上下必经之――照片墙、亲近母语经典阅读书目。一长廊都是七彩长廊,每都有学生的平面作品,有折纸社的展示厅,有学校荣誉的陈列柜。班级内的后墙都去掉了黑板,取而代之的是整幅的“沟通生态墙”。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让学校的走廊、墙壁、庭院、操场等场所都具有教育意义,并且这一切的营造都是围绕学校文化的精神,站在文化发展的角度进行创意设计。校园环境不仅对学生、教师有教育意义,并且我们经常通过家长会、家长接待日等形式,邀请家长到学校参观、浏览,让家长也认同我校的文化,以达到“共生”之目的。

(二)沟通平台促“共生”

(三)沟通活动促“共生”

要有效推行沟通文化,师生、家长的沟通意识和能力要同步、共同提高,因此,学校通过读书、论坛、实践等形式,来提高教师沟通技巧。2009年下半年,学校开设了小学生沟通教育课程,编写校本课程,利用每学期两次的时间,采用小班互动体验式的教学形式,学习关于沟通的理念、知识、礼仪、技巧,关注学生的生命意义,培养学生从容自信、善于表达、乐于沟通的健康心理品质。学校通过学校文化讲座、发放沟通资料、推荐沟通书籍、专家讲座、家长论坛等形式,提高家长们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

学校文化活动需要师生参与,也需要学生家长参与,提高学校文化的活力和意义。因此,我校的很多活动都有学生家长的参与,像春游、运动会、文艺演出、学生成果汇报等等。例如,今年的学生社团成果汇报演出,我校邀请了近200名的家长参与我们的活动。学校也利用传统节日积极为学生和家长搭建沟通桥梁,如今年的母亲节前一星期,学校发出了召全体同学参加“我为妈妈做道菜,传递我的爱”的活动,在5月7日学校举行3-6年级的学生厨艺比赛,活动情况用“妈妈感言、我的作文、照片、视频录像”等方法记录下来,反馈到学校与同学一起共享爱的喜悦。活动统计有450位学生参与了活动,得到了广大家长的大力支持,很多家长在妈妈感言中表示感谢学校的这次活动,为亲子沟通创造了很好的途径。

家校沟通心得体会篇(4)

面对网络论坛上出现的质疑声,学校没有回避,而是选择时间将活动的意义和安排、选择高职院校的目的在网上说明,并及时将活动照片和小记者的采访陆续传到网上,活动结束后,又将学生的活动感悟作为系列消息发至论坛,学校诚恳的态度和详实的沟通不仅消除了家长和网友的误解,而且还演变成一次学校发展的对外宣传。

二、与社区沟通,使学校教育获得更好的口碑与影响

家校沟通心得体会篇(5)

“校讯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家庭与学校快捷、实时沟通的教育网络平台。是一套可以有效解决老师和家长之间沟通,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可以让家长每天都能了解到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也可以让家长随时、随地的向老师提出建议或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他充分调动社会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架起学校、家庭之间实时、快捷、有效沟通的桥梁,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和谐共育的局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手机短信,教师可以将孩子在学校的健康状况、学习成绩、日常表现、考勤情况、期末评语、当天作业、学校的动态和通知等信息直接发送到家长的手机上,使家长及时、方便、全面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家长可以通过上行短信或登陆“校讯通”网站与学校教师进行互动,主动查询学生的各项情况。“校讯通”有力促进了家长与老师的互动交流,使家长和学校沟通零距离。

一、“校讯通”在郊区学校中的作用

多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深体会到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在校要教书育人之外,还要懂得如何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和家长沟通是每位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又是更令人头疼的一个环节。以前跟家长联系的方式大部分都是比较单一的使用电话联系,偶尔结合家访和到校面谈的形式,但学生人数比较多,很耗费老师的时间和精力。问题更大的是我们学校地处郊区,学生家庭情况比较复杂,学生家长大部分没有固定上下班时间,平时也比较忙,极少能抽时间到校与老师交流,甚至有个别还长期不在孩子身边,这无疑给家校沟通造成了很大的阻滞和障碍,使得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生理等情况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多年的“校讯通”使用,给我工作上带来了很多的便利。

二、“校讯通”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有效桥梁

对学生而言孩子在成长阶段的可塑性太强,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需要家长和老师随时对孩子给予正确及时的引导。“校讯通”是增进与教师感情交流,与家长亲密沟通的有效桥梁;是与家长沟通的代言人;是获得学习指导的园地;是学生时代成长的完整日记本。

对家长而言“校讯通”是家长获取子女在校信息的实时手段,是获得家庭教育帮助与培训的有效渠道。家长迫切需要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日常表现,家长“渴望知情,希望交流”的心情是迫切的。同样地,对于学校来讲,教师也特别希望能够与家长之间进行及时与坦诚的沟通交流。通过“校讯通”短信平台,老师可以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考勤情况、测验考试成绩、每周和期末评语、学校的动态和临时通知等发送给家长,让家长在百忙之中也可以轻松掌握孩子的基本动态,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该系统向学校和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三、“校讯通”需正确使用

家校沟通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尊重;表扬为主;关爱为本

还清楚地记得刚来“福一”那天,看到50多位家长,让我一个农村来的班心里特别紧张、害怕,担心自己不能很好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的确,一次教育学生时,由于太过随意,我与孩子的家长发生了一些不愉快。从此,学生一有问题,我就打电话给家长,请家长来学校解决。若没问题,我也就不主动打电话给家长。

这样一来,我又发现另一个问题,就是有时打电话不是解决问题的,但学生家长一接到电话,就问:“老师,我孩子又犯什么错了?是作业没完成,还是和别的孩子发生矛盾了?”这让我哑口无言。也许是由于家长没主动与老师沟通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平时与家长联系多半是“告状式”交流,因此,家长只要一听到是老师的电话,直接反应就是我的孩子不听话。

为了能很好地与家长沟通,我问有经验的老教师、查阅有关的书籍等,终于从中获得了很多与家长交流的经验。

一、尊重家长,不盛气凌人

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懂得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老师和家长是平等的,只有彼此尊重,相互理解,才能互相支持,共同配合,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合力。班要认真倾听家长的看法,站在家长的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去体谅理解家长,说话态度要谦和,语言要礼貌。不要家长一进门就严厉审讯,让自己高高在上。这样会适得其反,让你失去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

二、不同类型的家长要区别对待

三、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

1、利用“校讯通”短信与家长沟通

“校讯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家庭与学校快捷、实时沟通的教育网络平台。它可以让家长每天都能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也可以让家长随时、随地地向老师提出建议或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架起学校、家庭之间实时、快捷、有效沟通的桥梁。

班可以通过“校讯通”短信方式,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操行评语、考试成绩、近期状况等及时展现在家长的面前;也可以将学校的一些通知信息如家长会、收费通知、家长来校通知等发送给家长;家长也可以给老师留言,以此实现家校之间的双向互动,协同教育。如天气变化了,班发信息给家长提醒他们给孩子添衣;学生身体不舒服了,发个信息提醒家长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要考试了,班发个信息提醒考时间安排,家长要注意督促指导孩子合理安排复习进度……

2、利用家访与家长沟通

家访是沟通教师、孩子和家长心灵的桥梁,通过家访可以让孩子和家长都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牵挂和关心,寄予的厚望。

家校沟通心得体会篇(7)

但今天,家访变成了一个遥远的话题。当下的家访确实遇到很大的难题:家长都很忙,家长在家的时间不再固定。类似寄宿制学校孩子们的家庭普遍较远,这样教师家访就很不方便。同时,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与家长联系的方法更加便捷。

那么,新时期教师还需不需要家访?新时期家校联系的特点发生了哪些变化?为此,本期组织了几篇文章专门进行讨论。

家访,这个当年在学生思想教育中使用相当频繁的词语,如今已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但我们不可否认家访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即使现代通信技术再发达,电话、电脑及网络再普及,家访还是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教育是情感与思想的碰撞,需要面对面、心对心的亲密切磋,教师只有真正了解了孩子的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孩子在家中的表现,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才能酌情开出有针对性、有梯度、火候把握都比较准确的处方,对学生的教育才会走上正常的轨道。所以新时期需要传统的家访,但更需要赋予其新的内涵。

一、家访概念的重新界定

1.传统家访的概念。

传统的家访,是指为了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告知家长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与思想表现,同时也为了了解家庭对学生教育与成长的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班对学生家庭进行的具有教育性质的访问。家访是学校与家庭密切联系的重要途径。从中突出强调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师主动上门拜访学生的行为。但像我校这类寄宿制高中,学生绝大多数住校,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要远多于家长,甚至教师比家长更了解学生,要求教师家庭访问没有多大现实意义。

2.现代家访应注重家校合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所以,新时期的家访应该是一种家校合作的形式。

什么是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结合的简称,是指家庭与学校以沟通为基础,互相配合,合力育人,使孩子能够接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两方面正确的教育,形成终身受益的必要素质。现阶段,具有现代意义的家校合作是指对学生更直接影响的两个社会组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上形成合力,对学生、学生家长和老师进行正确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同时确保老师和家长在育人素养上能够跟上学生成长和时展的需要,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家校合作是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成长的利益群体。

二、家校合作的愿景:构建家校合作研究共同体

“共同体”(munity)一词更初源于德国学者滕尼斯采用的德文“genmeinchaft”,原义指共同的生活。滕尼斯认为用忠诚的关系和稳定的社会结构来界定“共同体”是更恰当的。当代意义上的共同体是指由有限数量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其中的成员“在同一社会关系中形成自己的信念与价值观,以某种群体的活动显示其存在”。即当一群人相互交往、相处时间长得足以形成一套共有的习惯和习俗,相互依赖共同完成某些目的时,就形成了共同体。

“共同体”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出现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并朝着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人共同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朝着教育这一相同的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

家校合作,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共同体关系——“家校合作研究共同体”,它强调的不只是互动关系,更是合作关系。互动是一种外在形式,合作是一种内在根本。有了合作的认同,才能开展积极的研究工作,才能集思广益形成教育合力,发挥真正的育人效果。所以,家访不应只强调教师面的单边性,而应切合时代的脉搏,强调家校的双边性,即让家长主动走进学校,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家校共同分担,体现教育观念、思想、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的一致性与和谐性;家校互动共赢,在教育活动中互相支持、双向互动,通过伙伴式合作,家校获得良好发展,孩子得到更好发展;从而促成“家校合作研究共同体”的构建。

三、“家校合作研究共同体”的特征是互动

当我的手拉住你的手,希望就在此刻诞生了。如果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只手,家庭和学校这两只紧握的手就创造了学生的明天和希望,这就是“家校合作研究共同体”合作特征的诠释。

双向互动的基础是形成共识。家庭对子女的重视,学校教师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家庭与学校达成一定的共识。没有共识的沟通是无效的,更谈不上合作了。单向度的沟通只能挫败家庭或者学校本身的积极性,损害对学生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缺乏对学生的完整生活和生命发展的理解,造成学生主体人格的分离。所以沟通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在切磋中共同提高认识,在行动中达成共同的目标。

双向沟通才能形成双方互动。家庭与学校之间只有双向沟通才能形成双方的互动,但是在习惯性思维与习惯性方式中,现实版的家校沟通过程里,教师把自己对学生教导的一贯作风再次实施于家长身上,家长成了被动的接受者,成为教师的“学生”。缺乏民主氛围的沟通造成家长对学校教育管理的反感和消极的参与,在沟通过程中家长声音的消失和教师声嘶力竭的呼喊只能让双方僵持于合作的边缘。

从教育心理学上讲,学校教育对人的塑造只能算是后天的培养,所以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并不能够完全取代对方。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双向沟通要求家长对学校教育主动参与,充满信任。家长需要积极地与教师进行沟通,学校教育则需要一个更包容的环境和融洽的氛围为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能够以更开放的心态迎接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当双方都能够以更开阔的眼光、更谦虚的态度、更诚挚的感情融入到教育学生、帮助个体生命成长的道上时,无疑为学生个体的生命成长创造了更有利的环境,家庭和学校的互动使得双方以更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投入到学生的教育中来。

四、“家校合作研究共同体”的本质是心灵沟通

沟通意味着心与心的交流。因为沟通是建立在双方心灵、思想交流的基础上的,如果这座桥梁没有搭建在双方的心上,沟通便是无效的。心灵的交流需要的是更质朴、诚挚的语言,对对方的深切理解、同感和善意的聆听。教师需要针对现实情况,艺术地与家长磋商、沟通。在对待学生教育问题上,家长和学校有不同的理解,双方需要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协商加以解决,找到对策,而非将学生教育的败笔归为对方的过错,双方的沟通成为发泄怒火的方式与手段。

家校沟通心得体会篇(8)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更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这句话强调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作为班要善于与家长沟通,进行有效的家校联系,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一、赢得家长的信任,学生的理解——有效家校沟通的基础

1、用尊重、真诚、专注赢得家长的信任。班只有赢得家长的信任才能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才能顺利地开展工作,而赢得家长的信任的首先是要尊重家长。平时与家长沟通,对家长的称呼要得体,要记准家长的姓名、职业及家庭基本情况;语气要平和、热情、真诚,尤其是在学生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时,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与家长沟通;沟通时间尽量选择家长下班以后的时间,不影响家长平时的上班、休息,让家长有足够的时间与平静的心态和教师交流;在对孩子作出批评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因为每个孩子是家长心中的太阳。其次态度要真诚,每一次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真正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着想,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的教育方法,耐心细致地解答家长的困惑,每时每刻保持微笑,用真诚和爱心换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多站在家长的角度了解家长、理解家长,为孩子的每一点点进步感到欣喜,为孩子的每一点失误而着急。再次,能不能赢得家长信任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班的,当家长切身体会到班的,如家长在教育子女遇到困难时,班能给予适时指导,解决家长的难题,那么家长毫无疑问就会信服我们,而且这种信任是一般事件无法的。班在平时要善于利用家长会、电话等途径,充分展示班的形象、素质和能力,赢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2、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班进行家校联系时,不要让学生认为老师又要告状了,应该让学生知道,和家长联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其成长和学习。想想自己处于学生时代时是多么渴望老师对我们的理解,总是高呼:理解万岁!现在回忆起来那种理解,其实更需要的就是和班之间以朋友身份的沟通,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方面,可以和班像朋友一样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得到班的理解和赞同。因此,平时班和学生之间多进行一些朋友式的交谈,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那么学生也能正确理解家校联系的真正意义,即使指出学生的错误,批评学生的缺点,学生也会把它看成是一种“赏识”,一种“督促”,从而发出感激之情,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

二、针对实际,拓展互通渠道——有效家校沟通的桥梁纽带

4、电话联系——家校沟通的便捷方式。随现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手机、电话已经进入家家户户,它在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也为班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方便、快捷是电话联系更大的特点,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拨打电话,联系家长,让教师、家长双方能及时交流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行为的动态,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教育孩子的好办法。目前电话联系还是家校沟通的主要方式,在学校家访情况登记表上看到的,70%左右的家访是电话家访。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电话联系仍然发挥着其他家校联系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

5、传统家访——家校沟通的重要保障。教师和家长的联系方式多种多样,随着通讯和网络为家校联系带来诸多方便,传统家访还有必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其实那些不到家的家校联系,永远无法代替传统家访的作用。“央校”校长李庆明说:“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家校联系方式一方面缩短了家校的时空距离,但同时人与人之间一种真实真切真情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了。因为现代家校联系滤掉了许多语言无法传达的信息,这对于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感情是一个不小的缺憾。”真正的教育以情动人、以情暖心,家访到家,一方面让学生获得一种尊重感,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处在同一空间,谈论的焦点与重点集中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思想动态上。教师放弃休息时间,不辞辛苦地到家里是为了让孩子及时改正缺点,督促孩子进步,家长和孩子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家长更愿意配合教师工作,孩子更愿意听老师的话。因为在“家”的环境里,容易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叫作“亲情”。有些很难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氛围中会迎刃而解。这就是传统家访的魅力所在,这就是其他家校联系无法替代的原因所在,传统家访虽然传统,但并未过时,恰恰相反,家访到家才是家访的真正含义,家访也只有到家才能体现出家访的真正目的,传统家访才是家校沟通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咏梅。把家校沟通当回事[J]。安康家教,2011、(10)。

家校沟通心得体会篇(9)

一、家校联合育人的含义

家校联合便是指家长和学校为了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而联合在一起,家长和学校之间彼此合作、相互了解,通过多种手段实现联合,进行思想与信息上的交流和沟通。家校联合育人便是指在相互合作、了解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方法手段,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进行教育和辅导,使得学生可以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家校联合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与家长对于家校沟通的错误认识

有些老师将与家长的沟通错误地认为是告知家长学生在学校所犯下的错误,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其主旨便是向家长“告状”,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引起家长的共鸣和重视,却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尤其是小学生还正处于心理和生理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对孩子所造成的影响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一时期令学生形成一种对家长和老师的逆反心理,会使得学生在今后的成长中易出现不服管教的现象,因此,将家长的作用力纳入到学校对学生的问题的处理中是不当的。与此同时一些家长也无法与学校正确的沟通,在与老师沟通时也仅仅是问问孩子的学习和身体状况,对于学生的心里健康状况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同时,他们往往还形成一种教育是学校的事情的心理,因此将教育的重担完全压在学校身上,对于学校所开展的活动消极应对。[1]

(二)家长会的形式参与多于实质参与

由于家长的时间安排、具体需求和兴趣的不同,使得学校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无法满足各个次的家长的需求,因此,家长会的开展大多流于形式。家长与学校的参与次和类别主要有开放日、家长联系薄和家长会等。但是家长在参与学校的诸如此类的活动时往往流于形式或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参加,这便使得家长会和其他活动丧失了实质性的作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没有的绝对性的意义。

(三)学校和家庭都没有为家校沟通创造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对于寄宿制学校的家长来说,虽然家长很乐意与学校沟通,但是由于家长工作较忙或是外出务工,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更无法抽出时间来与老师联系。因此,尽管学校采取诸多的措施来加强学校与家长间的联系,以使得学生可以更多的与自己的父母接触,获得更多心灵上的慰藉,但是却往往有一部分家长难以抽出时间参加。[2]

三、寄宿制学校中家校沟通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建立平等合作的家校关系

由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家庭背景较之普通学校要来的复杂,并且家长大多缺乏较高的学历和较深的文化水平。因此在实际教育中老师便往往忽略了家长所起的作用。其实家长也希望为学生和学校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所以,首先学校应重视家长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当学生刚刚入校时,老师便应带领家长来参观校园,让家长对校园有一个认识,并且老师应主动向家长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课程的开设,并将各项活动告知与家长,耐心解答家长的疑问;其次,班应该主动与家长保持联系,重视与家长的互动,给予家长以充分的参与权和尊重,让家长形成一种“教育责任感”,变教育“旁观者”为教育“参与者”。这不仅可以使得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加强,而且可以分担学校的压力,使学生更好的成长。

(二)优化家校沟通方式

要想增加家校沟通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一个方法便是建立家校预约卡制度,在家长来学校前一个月左右便告知家长,让家长有一个缓冲的时间,并且日期可以设置三至四个,以共家长选择,使得家长可以有效的安排好工作,来校参加活动。并且在家长参与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家长明确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责任,使家长可以有效的参与进孩子的教育中来。建立预约卡制度可以避免家校沟通的随意性,符合寄宿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令家长有时间安排自己的工作,从而不至于因工作而耽误与老师的沟通。[3]

(三)家长委员会运行策略

由于家长大多外出无法照顾孩子,也无法及时有效的参与进学校的教育中来,因此寄宿制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家长委员会一般由各区域的家长代表和关注孩子教育和成长的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成员由每班的一位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的运作和发展,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的策划实施,为学校教育做出贡献。并且各班还可以组建家长合作工作小组,家长合作小组及时将家长的意见反馈给学校,协助班共同完成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成为老师和其他家长沟通的桥梁。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更完善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只要在寄宿制学校中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经常与家长沟通,为孩子做好护航,经常与孩子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沟通交流,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样家长对学校也会更加的信任。

五、参考文献

家校沟通心得体会篇(10)

1、亲子之间沟通不良

职业学校中的学生年龄段正处于青春期亲子冲突的爆发期,逆反心理较强,此时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十分明显,而父母面对子女的冲突,一般都是通过对话直接针对问题进行交流,事实证明这一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根据调查,职业学校中的男生与父母冲突的数量比女生要多,但是整体来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都存在与父母冲突的问题,这就说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方式单一,效果不佳。

2、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亲子关系

以上关于“沟通之道与亲子关系的区别和联系”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如何有效沟通,打造亲子关系(让你的家庭更加和谐)

1、亲子沟通授课人:黄绵福一、亲子沟通的含义、内容、原则一、亲子沟通的含义、内容、原则二、亲子沟通的主要影响因素二、亲子沟通的主要影响因素三、亲子沟通的主要障碍及其成因三、亲子沟通的主要障碍及其成因四、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形成和四、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形成和 谐的亲子关系谐的亲子关系漫画:亲子之间电视剧家有儿女给我们的“沟通”启示一、亲子沟通的含义、内容、原则一、亲子沟通的含义、内容、原则(一)亲子沟通的含义(一)亲子沟通的含义 亲子:父母与子女 沟通沟通:将一个人的意思、观念、行为传递给他人的过程。 亲子沟通:是指发生在父母与子女之间能知觉到的所有沟通行为。 这些沟通行为交互传递了父母与子女间的

2、认知、态度、情感与行为等面的所有讯息,并将亲子之间连接在一起。 亲子沟通是发展、维系亲子和谐与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亲子沟通质量直接影响亲子关系;亲子沟通是一种没有过多、过高社会期许的沟通行为。(二)亲子沟通的内容(二)亲子沟通的内容 亲子沟通的状况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亲子沟通的话题 亲子沟通的话题有很多,主要有学习、行为问题、异性交往、职业与教育、消费观念等。婴儿期:行为、习惯等问题少儿期:课外活动、行为问题、网络问 题、学习问题等青春期:学习问题、异性交往、消费问题、网络问题等分数决定地位和态度在孩子的职业选择上,谁说了算?2、亲子沟通的频率 子女在幼年时期与父母的沟通频率相对于青春时

3、期的频率要高,子女进入青春期后,与父母沟通的频率明显降低。 还记得小时候爸妈对您的宠爱吗?您对自己的孩子的爱和关注如何?3、亲子沟通的主动性 它是指在亲子沟通中谁是沟通的发起者。家庭中的女性成员比男性成员在沟通中更积极。4、亲子沟通的满意度 它是指父母和子女对于亲子沟通的满意程度。 亲子沟通中的代际差异: 对于同一次沟通,父母和子女对此次的满意程度并不一致,子女对亲子沟通的满意度普遍低于父母对亲子沟通的满意度。 (三)亲子沟通的原则(三)亲子沟通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 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 一是对孩子的适应; 二是对社会教育环境的适应。 (1)对孩子的适应性 主要是指在沟通时,父母要充分了解自

4、己的孩子,注意孩子的气质类型、个性特征等,沟通的方式方法要适合自己的子女。 芬兰小故事芬兰小故事 含蓄教育的力量含蓄教育的力量 (2)社会教育环境的适应主要是指在沟通时,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沟通方式要与时代跟进。2、空间性原则 所谓空间:一是孩子生存的空间;一是孩子的发展空间。 您给孩子空间了吗?3、亲和性原则 “亲”主要是指亲情,体现为爱、关心、温暖、支持等; “和”主要是指协调、和谐,体现在适度、合理上。 亲和性原则就是指在家庭教育中为子女营造一种精神和物质相互协调的良好生长环境,使子女体会到这个环境带来的爱、信任、温暖和关怀。4、近因性原则 近因性原则就是指把握住近期的教育资源。它主要指家长

6、 亲子沟通困难 集中表现:亲子交流的困惑情绪的处理 学习的困惑 如何面对(二)亲子沟通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1、亲子沟通的方法不当 常见的不良亲子沟通模式有:(1)指责埋怨型 (2)迁就讨好型 (3)打岔唠叨型 (4)超理智型 当孩子一天天长大,你与她(他)的交流是否依然通畅?是否还能像对待她(他)小时候那样耐心细致?你了解现在的她(他)吗?你们属于哪一种沟通方式?2、亲子沟通的缺失 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亲子沟通缺失亲子关系不良或引发多种社会问题四、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形成和谐的亲四、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子关系(一)树立现代家教理念,破除亲子沟通隔阂 造成亲子沟通不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7、,就是家长缺乏现代家庭教育新理念,沟通模式陈旧,导致亲子之间沟而不通。 家庭教育新观念: 对子女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 1、 何谓道德选择能力 形成道德判断标准和思维选择能力,让孩子获得自身的免疫能力。 2、如何培养子女的道德选择能力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接轨,注重全面发展(二)掌握沟通技巧,进行有效交流 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成功的沟通技巧能够达到以下的效果:(1) 孩子更听家长的话。(2) 家长更能引导孩子做出良好的行为。(3) 家长、孩子之间的感情更为融洽。(4) 因此孩子能更好地成长。先处理情绪,后处理问题 把沟通的音调降低不要让孩子对你的语言失望 “沟通二十条”(“多一些”、“少一些”)(

8、三)建立“学习型家庭” ,排除亲子沟通障碍 什么是“学习型家庭” “学习型家庭”是指以提高家庭的社会适应性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家庭成员共同学习、相互学习、自我改变、自我完善、共同成长的过程。 “学习型家庭”的本质内涵:1、学习形式:家庭成员的互动、互勉互学、共同进步;2、学习特点:全员、全程、全方位;3、学习内容:知识与技能,做人与做事。如何建设如何建设“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家庭”的八个指标:的八个指标:1 1、有读书角、写字桌、书架(橱);、有读书角、写字桌、书架(橱);2 2、有孩子喜欢的学习氛围,孩子有自我改变意、有孩子喜欢的学习氛围,孩子有自我改变意识;识;3 3、有供家长、孩子阅读的报刊;、有供家长、孩子阅读的报刊;4 4、有一定数量的藏书;、有一定数量的藏书;5 5、每周有亲子学习交流时间并有相关记录;、每周有亲子学习交流时间并有相关记录;6 6、家长、孩子举行一次家庭活动并有活动体验、家长、孩子举行一次家庭活动并有活动体验日记;日记;7 7、亲子每月共同参加一次社区活动,居委会有、亲子每月共同参加一次社区活动,居委会有活动记录;活动记录;8 8、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有和谐的亲子关系。、家庭成员之间

高效亲子沟通篇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玉林某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共214人,共发放214份调查问卷,共回收214份。有效问卷142份,其中男生65人,女生77人。

2.研究方法

二、结果分析

2.不同家庭结构的亲子沟通状况

3.父母文化水平对亲子沟通的影响

父母的文化水平分别为“没上过学”“小学文化”“初中文化”“高中文化”和“文化”五种情况。

父母文化水平的亲子沟通水平的方差分析表如表1所示。

4.父母不同态度对亲子沟通的影响

父母对青少年的态度分为“非常差”“比较差”“一般”“比较好”和“非常好”五种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都“比较好”或“非常好”。

父母不同态度的亲子沟通水平的方差分析表如表2所示。

高效亲子沟通篇2

关键词 亲子沟通;对话定向;服从定向;沟通能力

分类 B844

亲子沟通指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通过信息、观点、情感或态度的交流,达到增强情感联系或解决问题等目的的过程。它作为儿童社会化的一个具体形式和重要途径,成为一个被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所共同关注的主题。早期的亲子沟通研究不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而仅作为传播学中一个应用在家庭成员身上的研究主题。因此,早期研究缺乏对亲子沟通的专门界定,通常采用行为科学中对人类沟通的一般定义,认为沟通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之间传递信息的过程,是以传递感受、态度、实事、信念和想法为特征的社会互动过程。亲子沟通研究中更常使用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有两种:量表或问卷法、观察法。其中,采用量表或问卷进行的研究通过自陈量表考察被试在某些沟通测量指标上的得分,研究者据此概括出被试家庭中稳定的、抽象的沟通特征和模式。而采用观察法进行的研究则通过对若干亲子沟通过程的观察,归纳出核心的研究变量来描述亲子沟通的一般模式(Dailey,2008)。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种方法在探究亲子沟通的稳定沟通模式过程中的应用和发展状况。

1 亲子沟通研究中测量方法的使用与发展

尽管如此,这一量表仍被国内外致力于亲子沟通研究的心理学工作者广泛采用。根据对话和服从定向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低还可将家庭沟通划分为4种类型:高对话一低服从型、高对话。高服从型、低对话一高服从型和低对话,低服从型。这种清晰的“两维度四类型”的分析模式也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青睐,让这一工具广泛传播。而且,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两种定向的沟通模式能有效区分和预测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认知复杂性(Koestcn & Anderson,2004);同时,4种亲子沟通类型的儿童在亲子冲突解决策略(Shearman & Dumlao,2008)和压力应对策略的选择上(Vashchenko,Lambidoni, & Brody,2007)存在显著差异。

除了以上两个理论观点明确、测量工具结构较清晰的亲子沟通量表之外,还有研究者根据自己研究所需编制了其他一些测量工具。例如。Lucchctti和他的同事(Lucchetti,Powers, & Love,2002)编制了亲子沟通理解量表(Child-Parent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Scale,C-PCA),侧重考察亲子关系在沟通中的表现;McCarty和Doyle(2001)编制了亲子沟通量表(Parent-ChildCommunication Scale)在亲子沟通总体状况之外专门加入测量儿童沟通行为的项目。但是,这些工具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即工具的编制和使用大都就事论事,缺乏深刻的理论思考,未能提出专门的理论观点或找到相应的理论基础。例如,McCarty和Doyle(2001)仅提供了量表的测量常

模资料,还未针对量表背后的理论观点和理论框架建设进行介绍和说明。这可能导致工具所使用概念(如“交流开放性”“交流技巧”“情感表达”)和测量维度都因缺乏专门界定和说明而被误解、误用,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这些测量工具的传播和推广。

采用测量方法进行亲子沟通研究的研究者中,另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就是以家庭功能研究著称的Olson及其同事。Olson以其家庭功能理论为基础先后编制了两个与亲子沟通有关的测量工具(Galvin,Bylund, & Bromine,2004)。虽然Olson的家庭沟通理论明确提出沟通是家庭实现其各种功能的途径,也是提升其家庭功能的核心但是他并未在理论上详细界定亲子沟通的结构和特征。这为其工具编制带来一定困难。果然。Olson所编制的个测量工具:父母一青少年沟通量表(the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Scale,PACS)在后来的应用中就出现了测量维度难以区分、测量内容含糊不清的问题。

综上所述,测量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应用表现出一些独特优势,如其通常采用的被试自评方式能够帮助研究者迅速把握亲子沟通中抽象的、稳定的特征和模式;再如,各种测量工具从沟通模式、沟通能力等不同角度描述亲子沟通状况,丰富了我们对亲子沟通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但是,测量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应用也表现出一些缺陷和不足,如专门的亲子沟通理论模型缺失,导致测量工具缺乏理论支持;目前研究主要关注沟通中的服从性和开放性,缺乏对其他重要沟通模式的考察:由于缺乏理论背景和相应概念体系,目前测量研究中测量次(关系模式面、个体能力面等)混乱。鉴于此,许多研究者开始尝试使用观察法直接收集、分析原始的亲子沟通过程,希望能从中抽取并概括出更丰富的、更有代表性的沟通模式。

2 亲子沟通研究中观察法的使用与发展

在亲子沟通研究中,观察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个领域中。两个领域的研究者都关心亲子沟通过程,并能从丰富的沟通行为和复杂的沟通现象中抽象、概括出相对稳定的沟通模式。但是两者在对观察资料进行分析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分析维度,同时,两者对观察中所设定的沟通任务的看法也有一定差异。下面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对观察法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2.1 观察资料的分析维度

采用观察法进行亲子沟通研究时,研究者通常设置一些任务情境以展示亲子沟通过程。研究者们常用的实验任务有三类:认知任务、社会性任务和自由活动。其中,采用认知任务作为沟通背景的研究通常选择对儿童被试而言较为复杂的任务,或者是在规定时间内儿童不可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如复杂的折纸任务(Barrett et al。,2005)、迷宫找捷径任务(Dumas & LaFreniere,

家庭中的自由活动被认为更真实,因此也被用来作为亲子沟通的分析背景,如考察母亲与害羞程度不同的幼儿之间的自由沟通(van Ingen,Moore, & Fuemmeler,2008)。但是,自由沟通由于无法控制亲子沟通内容和难度,可能给沟通行为评价和比较带来困难。此外,自由沟通普遍缺少压力刺激,不能体现亲子沟通的深模式和动力特征(Granic & Lamey,2002),而这些特征可能正是我们所关心的、导致儿童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由于以上这些原因,自由活动任务在亲子沟通的观察研究中较少使用。

3 测量与观察法在亲子沟通研究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测量和观察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应用与发展状况的梳理,我们发现目前的亲子沟通研究在理论建构、测量工具建设和观察资料分析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3.1 测量研究普遍缺乏理论依据

另外,由于缺乏明确、统一的理论基础,现有的各种沟通模式的理论构想(主要是对测量工具的说明)、所使用概念体系不尽相同。这导致相应测量工具中出现使用不同概念称谓同一特征,或者使用同一概念测量不同内容的情况。例如,上文中McCarty和Doyle(2001)的“亲子沟通”既指父母沟通开放性这类沟通模式特征,也包括父母或儿童的沟通行为特征。这些表现在测量工具中的问题很多都与理论建构有关。我们认为这是影响亲子沟通领域研究继续深入开展的关键问题。

采用测量方法进行的亲子沟通研究中,主流测量工具及其相应的理论说明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抽象沟通模式的有效手段和合理的解释框架,但这些工具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各种沟通模式的理论构想、量表维度界定都不尽相同,但在实证研究中却经常被相提并论,进行直接比较。从前面的综述可以看出,目前的亲子沟通测量工具基本可以分为三类:(1)对个体沟通能力的测量(如Olson的家庭成员沟通能力量表);(2)对沟通模式或关系的测量(如McLeod和Chaffee编制的沟通工具,以及Ritchie和Fitzpatrick的修订工具);(3)两者同时测量(如McCarty和Doyle的家庭沟通测量工具)。显然,有些工具测量的是沟通的不同方面,但在实证研究中却会出现将不同类型工具得到的结果互相比较,或者将测量不同方面的项目合成一个总分作为亲子沟通模式测量指标的现象(Lucehetti et al。,2002;McCarty & Doyle,2001)。

此外,这些工具大多存在明显的方法论缺陷:缺乏对沟通目标和具体行为特征的区分。通常,沟通是有目的的,或者旨在解决某个问题(如父母和孩子讨论如何改进学习),或者通过沟通增进双方的关系或确保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特定地位(如父母显示自己对孩子拥有权威)。而沟通行为特征则是亲子之间典型的沟通行为特点,它可以是习惯化而无意识的行为,也可以是为达成特定目的而采取的有意识的做法。现有的量表要么是将沟通目标与具体行为(达成目的的手段)特征混为一谈,要么只是测定某个方面,缺乏方法论面的思考。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都已严重阻碍了测量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有效应用。

3.3 观察资料分析维度界定不清晰

采用观察法进行的亲子沟通研究中,“温情”和“控制”维度是应用更广泛的沟通行为分析维度(DiBartolo & Helt,2007)。虽然这两个维度在理论界定上较为成熟、统一,但是在实证研究面却出现操作定义不一致的问题,导致同一概念在不同研究中含义不同,这为研究结果的比较和整合带来困难。

在观察研究中,研究者用来测量“控制”的指

标包括敌意策略、打断、过度保护、关系退缩、命令、语言或行为垄断、过分溺爱以及在认知任务中接触儿童的游戏材料或给予太多提示(Rubin et al。,2001)。显然,其中的许多行为是不同性质的,应该划归不同类型,但在观察研究中却被视为对同一变量的测量。同样的问题在“温情”概念上也存在。许多不同质的行为被作为温情的操作定义,如低温情指退缩行为、不关心、拒绝,同时也指批评和消极行为。这就导致同样是温情得分低的父母可能是对孩子漠不关心的,也可能是对孩子有敌意的,但这两种类型父母对儿童的影响却根本不同。除此之外,温情和控制两个概念在实证研究中还存在很大交叠。例如,Rubin等人(2001)用“过分热切关注”作为控制的形式,而其中却包含了明显的温情成分:Greco和Morris(2002)在其研究中将明显的“退缩”归为低温情,而这可能被其他研究者评为低控制。

3.4 观察资料分析中的还原论倾向

还原论思想在亲子沟通的观察研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一个是将连贯的亲子沟通过程肢解为单个的行为元素;另一方面指对亲子沟通行为进行“去背景”的分析,将亲子沟通行为与其发生的具体任务背景剥离开来。下面将分别论述这两种情况。

第二个方面,在肢解沟通过程时,研究者无意中剔除了行为发生的背景信息,也消解了观察法相对于测量法而言较强的即时性和生态化优势。而且,行为对背景有天然的依赖性,那种将亲子沟通行为与其赖以发生的具体背景剥离开来的分析方法可能带来对沟通行为界定和解释的偏差。例如,Rubin等人(2001)的研究发现,父母在亲子自由活动和认知任务两种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表现出的沟通行为不同;Tenebaum和Callanan(2008)的研究也发现父母在博物馆和在家庭两种环境中与儿童进行科学问题沟通时所使用的语言不同,沟通深度也不同。这表明,只有结合亲子沟通发生的背景才能准确判断父母行为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3.5 对儿童沟通行为的普遍忽略

4 测量和观察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根据上文所分析的测量和观察两种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应用的状况及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未来的研究应该在亲子沟通理论模型的建构、测量工具建设、观察资料分析方法等方面有所改进和突破。

上文中谈到的许多问题本质上都源于这一领域缺乏建构良好的亲子沟通理论模型。例如,观察资料分析中核心概念界定不清和操作定义混淆的问题意味着那些在理论上被确立的维度可能缺乏生态效度,不能有效地描述真实的亲子沟通,所以我们在指出具体研究的不足时也应当反思一下亲子沟通理论建设这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同样,测量工具存在的测量内容和方法论等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一个概念体系明晰、观点明确的理论模型提供依据。而且,建构良好的亲子沟通理论模型能够为两种研究方法的结合、两类研究结果的交流提供平台,有利于亲子沟通这一研究领域的整体推进。更近,国外一些研究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着手就亲子沟通研究内容、相应理论框架等问题进行研究(Edwards & Graham,2009;Vries,Bakker-Pieper,Siberg, & Vlug,2009)。例如,Edwards和Graham(2009)试图突破以往服从定向、对话定向的二维沟通模式,发现其他有意义的沟通模式,于是提出每个个体都有自己内隐的亲子沟通理论,这个沟通理论会影响个体在亲子沟通中对交流信息的编码和解读;Vries等人(2009)则通过多项词汇研究,归纳出清晰性、反应性、支持性等七个衡量亲子沟通能力的维度,并用实验证明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沟通能力的评价维度不同。这些结果都为今后的亲子沟通理论建设提供了新的思。

高效亲子沟通篇3

【关键词】亲子关系;亲子沟通素养;语用策略

【中图分类】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1004-4604(2012)06-0035-04

一、研究背景

亲子沟通是亲子关系的重要内容,它是家长与子女交换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等以达到相互了解、信任与共同成长的过程(刘宁等,2005)。本研究通过调查“家长对亲子沟通的态度”“家长获取亲子沟通知识的渠道”和“亲子沟通的具体实践”等,了解当前亲子沟通的现状,并提出若干促进亲子沟通有效性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及对象

以杭州地区6所幼儿园3~6岁儿童及家长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95份,回收有效问卷494份。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

男性,31%;女性,69%。

2、家长年龄

小于30岁,4%;30~35岁,47.9%;35~40岁,37%;大于40岁,9.5%;未填,1.6%。

3、家长受教育情况

小学毕业,0.8%;初中毕业,14.5%;高中毕业,21.7%;本科毕业,56.6%;硕士研究生毕业,5.7%;博士研究生毕业,0.6%。

5、儿童班级分布

小班,26.3%;中班,25.7%;大班,48%。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对亲子沟通的认识及态度

(1)对亲子关系的自我评价

当问及“您觉得自己目前的亲子关系如何”时,回答“很满意”的占38.7%;回答“满意”的占58.8%;回答“不满意”的占2.5%;无人回答“很不满意”。这说明大部分家长对自己目前的亲子关系评价良好。

(2)对亲子沟通重要性的认识

当问及“您认为亲子沟通是否重要”时,回答“很重要”的占66.3%;回答“重要”的占33.7%;无人认为“不重要”。

根据OLSON的家庭功能曲线理论,沟通是影响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成员通过沟通来表达亲密的情感,提高亲密度;也通过沟通来面对和处理有关问题,〔4〕提高家庭成员应对外部事件的适应性。上述数据说明家长对亲子沟通的重要性有着清醒而正确的认识,这对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大有裨益。

(3)亲子沟通对孩子的影响

亲子沟通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理和智能,早期的亲子沟通为儿童认识世界创造了条件。二是情绪和情感,家长对儿童情感发展具有引导作用。三是人格和品性,家长的言谈举止会潜移默化影响儿童。〔5〕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家长更关注亲子沟通对儿童发展的后两种影响。

2.亲子沟通知识的获取情况

家长的亲子沟通素养包含亲子沟通的相关知识、态度和实践能力三部分内容。其中,相关知识是家长具备亲子沟通素养的基础。

调查显示,家长主要通过“向亲友、同事讨教”“看书”“观看教育类电视节目”等渠道获取相关的亲子沟通知识,详见图1、

进一步访谈得知,有些家长认为有的育儿书籍专注性很强,但可操作性较差;而有的可操作性很强,又似乎缺乏坚实的专注依据,因此面对具体问题时他们更愿意选择向亲友、同事讨教经验。

3.亲子沟通的具体实践

(1)3~6岁儿童家庭亲子沟通的基本情况

沟通时间、主动沟通的意识和平等沟通的态度,是影响亲子沟通质量的重要因素。

高效亲子沟通篇4

关键词:钥匙儿童;亲子沟通;家校合作

一、“钥匙儿童”问题的产生与现状

“钥匙儿童”顾名思义是脖子上经常挂着钥匙的儿童,他们一般十来岁,生活在城,因父母双亲或单亲外出学习进修或经营公司等,他们被留守在家,或是被寄托给亲戚、祖辈、祖辈,成为有别于农村留守孩子的一个群体。

如今,这些“钥匙儿童”面临的环境远不如农村淳朴,他们生活的城中存在很多诱惑,比如网吧和各种游戏厅等,孩子自控能力差,很容易沉迷其中。虽然生活条件相对于农村要好些,却往往更加脆弱,对情感需求更强烈。

于是,一种全新的孤单形态被嵌进“钥匙儿童”这个名词当中――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放学之后,面对的是一个空荡荡的家。大部分父母在外头工作了一整天,更多是回家煮一餐饭,做一做家务,就已经身心俱疲。

“钥匙儿童”与父母的沟通频率低,时间短,主动性不强。可能主要与“钥匙儿童”家长的工作生活状态有关。作为“钥匙儿童”的父母不是不关注自己的孩子,而是迫于无奈,没有精力与能力。

二、解决“钥匙儿童”问题的重要性

“钥匙儿童”所受家庭教育的好坏是反映流动人口融入城社会和进步成果的重要标尺,也是城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从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来看,解决好“钥匙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不仅有利于“钥匙儿童”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外来务工家庭的稳定和城社会的稳定。

三、有效亲子沟通的作用

亲子沟通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观点、思想、情感和态度,以达到相互了解和理解的互动状态和结果。[1]近年来,在亲子关系研究领域中,研究者开始关注家庭系统和亲子双向关系的变化,亲子沟通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2]

由于“钥匙儿童”每天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为了能在更短的时间体现出更好的亲子沟通效果,我们更注重有效的亲子沟通,以保证亲子沟通的质量。

四、学校如何引导有效的亲子沟通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了使“钥匙儿童”更好地适应城生活,有效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应该加强宣传,让“钥匙儿童”的家长了解亲子沟通的重要性,帮助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明确家庭教育的责任,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促进“钥匙儿童”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高效亲子沟通篇5

一、引言

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时期的亲子关系对个人将来的自主、自立、性格发展和问题行为等都有长远的影响。引导青少年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他们的成长和健康发展有正面的意义。良好的亲子关系始于有效的亲子沟通,然而,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问题就变得棘手多了。处于青春后期的高中生,独立意识与叛逆心理较为明显,即便孩子们内心懂得父母的含辛茹苦,知道“我们爱你,一切都是为你好”是父母的肺腑之言,但仍然抵挡不住两代人之间由于价值观念的冲突所引发的“唇枪舌剑”。“我是如此地爱你,你也是如此地爱我,但我们却在彼此伤害”,显然,“爱你在心伤你在口”,良好的亲子关系应当先从良好的亲子沟通开始。俗语说,没有天生的沟通大师,每个孩子与父母都需要学习亲子沟通的艺术。

二、案例研究的过程

无论是心理健康课还是德育班会课,探讨亲子相处之道的内容尤为常见,而且大多是沿袭一个套,即教师设计一些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讨论或进行角色扮演,更后提炼出若干条亲子相处原则或技巧。比如,笔者的一节亲子辅导课,在次教学实践中,也按照老套设计了以下情景。

情景一

母:“你野到哪里去了?都过了10点半了,你说好9点之前一定回来,你这个人根本就无法让人信任!”

子:“噢,我刚跨进家门,你也不管我浑身湿透了,也不给我解释的机会,有你这样做母亲的吗?”

母:“你竟然这样跟我说话?你从来只知道关心自己,从不关心别人的感受。我为了什么?还不都是为了你?而你,却自私得要命!”

子:“你才自私呢,不分青红皂白开口就骂,你才是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从不为我着想!”

母:“好了,好了,你不要再说了。我规定你以后晚上不准和同学出去,任何时候都不行!”

情景二

母:“你野到哪里去了?都过了10点半了,你说好9点之前一定回来,你这个人根本就无法让人信任!”

子:“能让我有个解释的机会吗?”

母:“你会有什么理由,说来听听。”

子:“今天真是很糟糕,汽车抛锚,我们必须走到下一站等车。可是这条线的车特别少。我想打电话回来,附近的公用电话又坏了。我急得不得了,可一点办法也没有。我真抱歉让你这样担心。对不起,妈妈。”

母:“好了,好了,快去擦洗干净,吃点东西吧。”

小组,请角色扮演情景一,并讨论以下问题:(1)妈妈等了这么久,她的感受如何?(2)没听到妈妈责备之前,你有什么感受?你打算如何与妈妈沟通?听到妈妈的责备后,你有什么感受?用了什么方法沟通?(3)情景一中的主人公与妈妈的沟通方式你认同吗?你是否有更好的沟通方法?

第二小组,请角色扮演情景二,并讨论以下问题:(1)比较情景一和情景二的对话,说说哪一次的沟通比较有效?(2)在情景一失败的沟通中败笔在哪里?在情景二良好的沟通中亮点在哪里?(3)谈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进行双赢的沟通。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解决亲子沟通障碍的对策,两个小组题目相似中又有细微差别,正是这种细微差别决定了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受到启发,从中发现有效沟通、解决亲子冲突的好方法。但是,这种设计也存在非常明显的缺陷,在次教学实践的研讨课后,听课教师这样评价:情景一和情景二的设计不能太具体,具体会导致学生一些真实想法不能得到体现,生成性的东西少,应该放开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自己建构适合自己家庭的沟通模式。非常感谢这位听课教师真诚而中肯的建议!

笔者认为,真正深入人心的心理健康课,其生成远比预设重要。心理健康课面对的是充满动感的学生个体和交互影响的班级群体,学生在课堂中的心态也是千变万化的,在没有偏离预设的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心理教师应尽可能地贴着学生的思走,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让学生自由地表达,真实地流露,而不是设定好某种套让学生循规蹈矩地往里面走。当情景设计得过于具体,学生本人的生活中并不存在类似的情景,那么所有的讨论和角色扮演将流于形式,没有真情实感,仅仅为了表演而表演,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与启发的余地。

基于以上的教学反思,笔者在第二次教学实践时对教学设计做了几乎是脱胎换骨般的改动,不仅用“实战演练”取代具体情景,还加入了“我信息”新元素,该教学设计为爱搭一座“我信息”沟通心桥已于2014年发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总第260期。在实战演练活动中,每个小组写一个发生在自己与爸爸妈妈之间的真实的冲突事件,以情景剧的形式把冲突情景呈现出来,原汁原味地呈现学生真实生活中的亲子沟通,在真实的基础上再构建和演绎解决问题的方式,所有冲突情景都没有预设,生成性的东西比较多,从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投入的状态,热烈讨论甚至是辩论的场景可见,在这个环节孩子们被深深地触动了,他们在共鸣的声音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实战演练的优势在于“真实”,只有来源于真实生活,更终才能回归到真实生活。不过,教师在进行实战演练之前必须先做好充足的铺垫――指导学生掌握具体有效的沟通策略,不然学生的实战演练将变成上演现场版的“亲子口水战”,没法把有效的沟通策略运用到解决冲突事件的演练中。另外,沟通策略指导要具体可操作,易模仿,不能泛泛而谈一些笼统的、模糊的沟通原则等。笔者的第二次教学实践引入了新颖实用的“我信息”沟通表达技术,学生在进行实战演练之前,首先学习何谓“我信息”,通过观看“亲子AB剧”视频反观自己在生活中与爸爸妈妈沟通的语言模式,并小组合作探究关于“我信息”表达方式的问题:

三、案例研究的启示

(一)情感体验不可缺

人的心理过程离不开情感成分的介入,离开情感体验的认知活动或行为方式不可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人格特质或价值体系。因此,任何情景的设计必须切合学生内心的需求,才能真正地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其有感而发,把积压在心里的许多困惑、压力或其他负面情绪一吐为快,引发他们对改变现状的深入讨论。次教学实践中的情景一、情景二过于具体,只有少部分体验过类似情景的学生才能被情景激活而产生情感共鸣,其他学生在这个环节则可能并没有太多的感受与收获。

(二)策略指导要具体

(三)认知重构助改变

所谓“认知重构”,就是指改变团体成员原有的阻碍他们更有效行为的信念系统。中学生成长中的情绪和行为问题都与他们的认知模式有关,心理健康课若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影响,就必须注重运用团体动力来促进团体成员打破原来令人困扰的情境,促使其以一种全新的知觉来发展和改变自己。例如,在“我信息”表达方式的实战演练中,每个小组由一位成员提供一个自己与爸爸妈妈之间的真实冲突事件,然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充分互动,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视角,协助该成员吸纳合理的想法,重新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采用的是具体的情景一、情景二,将会局限学生的思,不能原汁原味地呈现生活中的真实冲突与困惑,进而不能有效地探索新的语言及行为模式。

(四)同伴互助与模仿

在实战演练环节的探究讨论和角色扮演过程中,表面上是团体协力帮助当事人走出困境,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受益者,每位成员在给别的同学反馈意见和提出建议时,借着帮助别人的机会,自己也学习到如何帮助自己,他们在彼此身上吸收对自己有用的养分。在团队中总会出现一些能真正触动学生心灵的正向的榜样形象,团队成员对榜样的语言及行为方式的接纳及模仿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力量。

四、后续研究方向

高效亲子沟通篇6

关键词:茶;亲子互动空间;茶文化;设计

当今社会,虽然教育水平在国家倡导和家长重视下不断提高,但因为各种科技因素,家长与子女的隔阂反而增大了,例如手机的出现,使得青少年沉迷于网络虚拟空间,家长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变得极少。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亲子互动空间,应遇而生。作为亲子互动空间,对空间的需求,首要景物怡人、宽阔敞亮。“一切景语皆情语”,怡人的景色,宽阔的场地,更利于亲子间的感情流露,从而起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其次,亲子互动空间的设计需要植入相当的文化元素,以便起到无意识文教的功能。而传统茶往往囿于空间的限制,不能达到亲子互动空间对于宽阔场地的要求,而有些茶日益依赖现代化的内环境设计,也达不到文教的效果。基于此,在茶中设计亲子互动空间,不能直接生硬搬入,而要结合茶本身的功效以及亲子互动空间的需求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将现代需求与传统文化功用有机结合,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所以,笔者将立足传统茶设计,从茶的空间布局、物品摆设等探讨在茶中的亲子互动空间设计,望能设计出既满足现代人需求又能弘扬传统茶文化的多功能茶亲子互动空间。

1探索茶中的亲子互动空间设计

随着物质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对教育的愈加重视,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刚需”被不断唤醒,升级,对于能到起到双面教育,力求无隔阂沟通的亲子互动空间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在内亲子互动空间设计的位置选择中,茶无疑是其中的更佳选择。首先茶起源于盛唐集会,本身便为促进人们相互沟通、了解而设计,能有力推动亲子的互动沟通;其次,茶作为茶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内蕴深厚的茶文化,使孩子亲近茶,亲近自然,亲近文化,起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作用,而家长也将从中得到文化的熏陶,在和谐氛围中学会站在子女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茶内的亲子互动,将起到双赢效果。笔者将立足茶文化,由茶本身的功能,结合亲子互动空间的要求,从物质到文化,由文化到教育,逐步探索茶中的亲子互动空间设计。

1.1茶中亲子互动空间的陈设布局设计

茶作为茶文化的物质载体,本身便是传播茶文化的重要媒介,茶透过内陈设与空间布局,往往将设计中的中式建筑风格以及其中的文化涵养传播给顾客,起到文化熏陶功能。故此,在茶中设计亲子互动空间,增强对儿童的文化熏陶,其内布局设计,不可不察。作为开放、自由、无隔阂的亲子互动空间,布局宜选择开阔敞亮,因为据心理研究数据表明,在视野开阔光线充足的地方逗留,能促进儿童的正面情绪,产生光明效应。再者,空间布局开阔敞亮,能使儿童有一种置身旷野的错觉,便像在大自然闲庭信步,同样可以促进亲子双方心情的愉快,为良好交流起到铺垫作用。所以,在明亮宽敞的茶中布置亲子互动空间是明智的选择。茶中亲子互动空间的内布局设计,针对亲子互动,首先要注重其内所体现出的色调色彩。心理研究表明,红色氛围中,人们的心情比较容易暴躁,不利于沟通;而白色的墙壁则会使沟通变得僵硬,在亲子互动中,茶绿色的色调或更为理想。其次应重视内的装饰品类型,选择恰当的装饰品,在茶里亲子互动空间的内布局中,要尽量利用文化物质载体,表现出其文化特征。例如,在茶内的亲子互动空间中,布置茶具、茶叶,与茶文化相关的书,将很好的传播茶文化,发挥其德育功能。再如在内的空间摆设上挂上与古今品茶名人有关的壁画,又因茶文化本身与安康传统文化交融并汇,所以亦可挂上各种经史诗词,使儿童置身于文化空间中,不自觉受到文化的熏陶,间接提高其素质与修养,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亲子互动空间是为了促进“亲”与“子”间的交流沟通而设计应用,这种以沟通交流为目的,以文化熏陶和不自觉教育为意义的现代内环境空间设计,对于文化意境营造的要求是近于苛刻的。而茶本身作为休闲、沟通、文教的场所,符合亲子互动空间对于意境营造的要求,因此,结合现代内设计,在现代茶中的亲子互动空间设计融入茶文化元素,将使得亲子互动空间的功能更加完善。笔者认为,茶中亲子互动空间的意境营造设计,应考虑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在意境营造设计中的文化元素。茶,作为一种文化象征,本身便有很强的德育功能。在亲子互动空间中,加入茶文化元素,对茶性、茶道、茶德做出得体诠释,将有益于启发儿童的正确价值观思维。现代内茶设计,往往趋向于将古典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例如将毕加索的抽象画摆在孔子像旁,起到一种文化视觉冲击效果。而在亲子互动空间中,则更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意境营造,对茶性中体现的中庸之道,茶道中体现的广博精微,茶德中的以和为贵,做出高度升华概括,以相应物质载体,表达出来,则对于亲子互动空间的意境营造设计起到升华作用。例如,茶生长在绝壁悬崖,餐风饮露,历经风雨而不倒,将茶的这种坚韧品性,加入到亲子互动空间中的意境营造设计中去,编制一册茶的童话故事放在互动空间里,能加强对儿童的文化教育,从而达到家长对儿童教育的目的。其二,在意境营造设计中的自然元素。据笔者研究,安康的传统文化是关于人与自然的文化,而茶文化,恰恰是研究人与自然的文化。所以茶内的设计,往往表现出自然、大方、朴素的特点。在优雅怡人的茶中开设亲子互动空间,更应发挥自然的特点,使亲子双方有置身大自然的愉悦感觉。茶,汲取天地灵气而长成,为大自然的禀赋,在亲子互动空间内,泡一杯清新龙井,使儿童在接近茶、接近茶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城里久违的自然气息,有利于儿童心灵的舒适舒畅,从而更有与家长交流的意愿。而具有茶特征的亲子互动空间内的木石结构设计,简约的草席,木桌,竹木,禅石,古典的门窗,将使得亲子互动空间的整个意境营造趋向典雅端庄,木材的妙用也会使得置身亲子互动空间,似乎便具有了和春天的植物一样的勃勃生机。这种环境下,家长也会在大自然中忘却工作上的压力,更能以心平气和地姿态与儿童交谈,进行换位思考,从而达到亲子互动空间,不仅是教育子女,也是子女教育父母怎么理解孩童的世界的双方面教育目的。综上所述,茶中的亲子互动空间设计,应利用茶本身的优势,从内空间布局以及陈设等物质面,逐步深入研究到内空间的意境营造设计面,从而完美地达到亲子互动空间对于沟通交流和文化教育的要求。在满足现代子女教育的同时,也对弘扬茶文化起到良好的侧面推进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2结束语

学校里,家庭中,青少年的教育难题一而再成为社会媒体关注的重大问题。亲子之间难以互动、交流,是很多家庭不和谐的根源,因此,大力发展亲子互动空间,对于促进青少年教育问题的解决是大有裨益的。在茶中规划亲子互动空间,使安康传统茶文化渗透入现代教育,这种划时代的创新,将使得亲子互动空间的教育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响应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共鸣。安康文化具有五千年历史传承,安康教育即使从孔子算起,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历史积累中,国内教育的功效和成果有目共睹。当今世界,随着国内在上担任越来越多的职责,国内文化大国的形象也在逐渐被世界认可,从国内文化中汲取德育功能,不仅是华人同时也是世界的做法,在美国,孔子学院便越办越好。笔者希望,在茶里进行亲子互动空间设计的创新做法,能引起正面效应,对于教育问题的解决以及文化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2]郑德宏。现代高校图书馆内部互动空间设计以台湾实践等高校图书馆为例[J]。创意设计源,2012(1):53-55、

[5]孙妍。内空间设计中的表达方式[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9(A2):90-91、

[6]李希博。户外景观环境中亲子互动空间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2014、

[7]单琳琳。民族根生性视域下的日本当代建筑创作研究[D]。哈尔滨工业,2014、

高效亲子沟通篇7

教育心理学专家,清安康学出版社研究员,北京舞蹈学院客座教授,全国妇联安康妈妈网教育顾问,专栏作家,著有做不成,做“唯一”等作品。

王晶女士对家庭教育,尤其是亲子沟通困难的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她认为,孩子基本上分为五种类型,有各自的特点,父母只有弄清自己的孩子属于哪种类型,才可能与之有效沟通,才可能因材施教,使家庭教育成为帮助孩子成长的积极力量。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沟通的三大障碍

记者(以下简称记):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真的投入其中,却发现与孩子连更起码的沟通都困难重重。您认为亲子沟通的障碍有哪些?

王晶(以下简称王):2011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国内家庭亲子关系比较紧张,更紧张的是有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家庭,亲子沟通通畅的很少,孩子不听父母的话,父母很难走进孩子的心灵。我认为,造成亲子沟通困难主要有三大障碍。

,父母不尊重孩子。由于血缘关系的存在,每一个孩子小的时候都对父母极其依恋,一刻也不愿离开父母,尤其是离不开妈妈。想想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就知道孩子是多么依恋父母。为什么上了中学孩子就不再依恋父母,甚至讨厌跟父母说话了呢?心理学对行为的认识是:给人一个刺激,人就会有一个反应,有什么样的刺激,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正面的刺激会得到正面的反应,负面的刺激会得到负面的反应。由此推理,孩子不愿与父母沟通是一个拒绝的反应,那么之前一定是父母给了孩子拒绝的刺激。也就是说,父母不尊重孩子,孩子一定会反过来不尊重父母。

记:有道理。现实生活中,真正尊重孩子的父母很少。孩子的主张和要求经常被父母拒绝,孩子慢慢地就不愿跟父母进行友好的沟通了。

王:所谓沟通,是一个双向行为,是双方的互动;单向的不叫沟通,叫独白。大多数的亲子沟通困难,说白了就是父母独白,孩子置若罔闻,沟通当然是无效的。

记:第二个障碍是什么?

王:第二,文化差异造成代沟。有的父母说,与孩子沟通不畅是因为有代沟。这样说,似乎亲子沟通困难是客观规律,无法改变。其实,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所谓代沟并非年龄问题,而是文化问题。

记:父母与孩子所处的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

王:是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每个人都是在所属时代的精神食粮哺育下长大的。60后父母与90后孩子,各自从小所受的文化熏陶差异极大,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有极大差异,沟通起来有问题是正常的。比如,父母认为好吃的是饺子和包子,孩子认为好吃的是麦当劳和肯德基,互相都不买账。父母感慨:“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得太快。”孩子则讥笑父母OUT了。

记:不管是文化问题还是年龄问题,反正代沟是存在,有何不同?

王:年龄差异无法改变,但文化差异可以通过充电来缩小,从而填平代沟。比如,孩子津津乐道的东西,父母大可不必粗暴地抵制,更不必把自己崇尚的东西强加给孩子。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和孩子成长的脚步,不正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吗?有了这样的意识,代沟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记:父母怎样才能掌握科学而系统的家庭教育方法,改善亲子关系呢?

王: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一定有规律,掌握方法应该从了解规律入手。过去我们常说,孩子有个性,家庭教育应该个性化,因材施教。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做深入的探讨。

孩子有五种类型

记:个性因人而异,如何谈得全?

王:人除了有个性,还有共性;即使是个性,也可以分类,而且分不出太多种。心理学从人的认知渠道出发,把个性分为五种类型: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嗅觉型和味觉型。我在工作实践中做过大量验证,每个孩子都可以对入座。了解孩子和自己的个性类别,对父母来说意义重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自古就是这个道理。

记:这是个有趣的专注问题,希望您讲解得通俗些。

王:好的。视觉型的人视觉发达,喜欢说话,语速快,与人交流时喜欢直视对方眼睛,喜欢读书,学习成绩好,在学校是佼佼者,在家是听话的孩子。听觉型的人听觉发达,语速慢,不善于语言交流,与人交流时喜欢低着头,敏感,兴奋和快乐源自内心,很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对外界变化的关注度不像视觉型孩子这么强。这两种类型的人很难相处。如果父母是视觉型的,而孩子是听觉型的,那么亲子沟通就会矛盾重重。父母抱怨:“孩子不尊重我,我说话他根本不看我,爱答不理的!”其实这是误会,孩子眼睛不看父母不代表他的耳朵不在听。同样,孩子嫌父母太唠叨,也是个性差异造成的误会。有的父母说:“孩子是个闷葫芦,我说了半天,他油盐不进!”其实,孩子未必没有认真听,他的听觉高度发达,不仅听懂了内容,而且听出了父母语气中的态度和种种暗示。

记:这样的误会简直比比皆是。

记:如果父母和孩子都是视觉型的人,沟通起来就比较容易,是吗?

王:对。父母和孩子都是听觉型的,沟通的效率也会很高,却未必是话语很多,因为他们都是敏感的人,很会察言观色。

记:触觉型的孩子有什么特点?

王:触觉型,国外的心理学叫动觉型。这类个性的孩子在当下国内是经常受到打压的群体。他们的特点是:淘气,生命力特别强,喜欢创新,喜欢动手,喜欢破坏,不愿意停留,总是跑来跑去。

记:难怪叫动觉型,这样的孩子被很多老师和父母认为是得了多动症。

王:这种类型的孩子,行为特点是生理特点所决定的。神经科学的心理学家解释,这种类型的孩子,大脑中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兴奋点在同时工作,所以他很活泼,思维跳跃。父母正在跟他说这件事,他听着听着就想到了别的事,所答非所问。他上课跑神儿,专注力不持久。这叫心理不应期。触觉型的孩子更大的特点就是没有耐性,坐不住,往往被家长和老师贴上“问题孩子”的标签。

记:触觉型的孩子适合从事什么?

王:触觉型的孩子因为天生爱动不爱静,生命能量强劲,多半都是运动员、舞蹈演员、艺术家的好材料。

记:但是,实际情况是,父母多半会想办法改变这类孩子的个性。

王:对,原因就是父母不了解孩子的个性类型。每个孩子都有个性,都有长处和潜力,父母要做的是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提升它,而不是纠结孩子的缺点,整天批评他。很多时候,父母重复地批评孩子,非但不能起到纠错的作用,反倒是强调了那些缺点。比如,我现在反复对你说:“你不要想蓝天,你不要想蓝天,你千万不要想蓝天……”你告诉我,你在想什么?

记:我脑子里全是蓝天。

王:对触觉型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善待他,他思维活跃,有激情,有活力,自然有光明的未来,他只是不适合用今天的价值观来评判。他不听话,有主见,其实是优点,因为他有自我的东西,是创造型人才。

记:嗅觉型和味觉型的孩子又有哪些特点?

王:嗅觉和味觉也是两个重要的认知渠道,与其相对应的嗅觉和味觉发达的人,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因而在这里不需要多谈。简单地说,品酒师、品烟师、美食家都是嗅觉和味觉优于常人的人。这类人往往是天才或专才,他们特别敏感,按照自己的认知渠道去学习,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视觉型、听觉型和触觉型的孩子占绝大多数,应该重点关注。父母应该重点从这三种认识渠道去认识自己和孩子的行为模式,有的放矢地与孩子沟通。

让孩子成为自己

记:现在的孩子特别崇尚“成为自己”,听上去充满逆反味道。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人的认知渠道不同,何必要求他们千人一面?

王:当然,生命的成长本质就是成为自己。只是这话让父母听起来不顺耳,父母的希望是孩子听话。

记:父母要求孩子听话本身就是一个挺不合理的要求,为什么孩子要放弃自己的想法而听父母的?父母的话一定对吗?即使父母的话是对的,孩子不用犯错误的方式来验证一下,又怎么知道是对的呢?

王:父母要求孩子听话,本质上是在约束孩子,由约束孩子的行为到约束孩子的天性。生命的成长是一种自然现象,有自然规律,每个人成为他自己是更重要的。前两年,日本科学家有一个轰动一时的创新,就是生产出正方形的西瓜,以方便运输。做法是把很小的西瓜放在正方形的塑料盒子里,等西瓜把塑料盒子撑满了,再打开盒子,西瓜就是正方形的了。这样的做法不失创意,但成本很高,有得不偿失之嫌。用类似的方法来管理孩子则完全不可取。试想,孩子从小听父母的话长大,对长辈的教导言听计从,长大以后进入社会,尤其是进入今天讲的创新型社会,他会很不适应,因为他已经变成“正方形”的了,规矩了,墨守成规了,而社会恰恰要求他创新,孩子如何适应?

记:所以,现在高分低能的孩子多,找不到工作的高材生多,啃老的宅男宅女多。

王:是的,当父母抱怨社会的时候,不妨检讨一下自己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激情和勇气已被二十多年的唠叨磨光了,他习惯于被指责,他害怕碰撞,家长还浑然不觉。孩子从出生到毕业,在学校的时间只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里,家长是应该负主要责任的。

记:您刚才举了很多妈妈的例子,请问爸爸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王:我认为爸爸和妈妈承担着同等重要的家庭教育责任,因为今天社会对人的要求更加全面。国内为什么特别强调母亲教育,因为国内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分工,母亲的责任是“相夫教子”,教育孩子的担子就落在母亲的肩上。现在时代不同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尽管“男主外,女主内”的格局基本没变,但父亲在外打拼再忙,打一个电话总是不难的。笼统地说,孩子跟父亲沟通是一种社会性的学习,跟母亲沟通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学习。

高效亲子沟通篇8

关键词:小城镇;家园共育;幼儿;主动性

我园位于城乡结合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区,其中包括外来人口和农村人口。在这种背景下,就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一般孩子的父母都有工作,在接送孩子时匆匆忙忙,没有时间跟教师交流,有些需要家园配合的事项都被家长以“工作忙”的借口推掉;普遍农村的爷爷奶奶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缺乏认识,对孩子过于宠爱;还有很多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给教师的家长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基于此,我园申报了有关小城镇亲子教育研究的课题,我们在家长共育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有了不少的感悟和收获。

一、真诚沟通,是做好小城镇家园共育的基础

为了让家长及时全面地了解幼儿园教育目标,配合教师教育,我们做到了“四公布”。即1、开学初公布该学期培养目标;2、每月公布月工作目标;3、每周公布本周活动安排。4、然后在开学初的家长会上,利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使家长对我园的培养计划有初步的了解,并提出不同建议、意见,对教师工作进行充分的配合。

很多家长十分淳朴,在交流中不能主动沟通,还有些家长因为文化不高,不愿意与教师沟通,这样的情况必然会使家园之间的沟通存在一定的距离和各种不协调,教育效果势必受到影响。因此,我园改进了家长会方式,由原来的教师一言堂模式变为百家争鸣式的茶话会。这样一来,拉近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平等对话,消除隔膜,产生共鸣,进而有效解决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二、创新沟通方式,是畅通小城镇家园共育的更佳渠道

家园沟通方式很多,更常用的是家园联系手册、家访、家长开放日及利用家长接送幼儿的时机交谈等。但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的普及,一些新兴的沟通方式也随之而来。比如,利用网络交流,就具有一些普通手段所达不到的效果,比如,可以不用亲自到园,时效性比较强,时间上也随意一些。利用网络,孩子的父母也能详细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在园情况,而教师也能准确地把握孩子在家的表现。当然,这也是其中一种方式,毕竟,不是所有的家庭都配备了,也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有时间来应用。因此,我们还有其他比如,飞信等沟通方式,把幼儿在园的发展情况、明天活动需要配合的方面、更近开展的活动等以短消息的形式发给家长,不光能让家长了解教育教学,也能鼓励其与教师主动交流和沟通。此外,在常州争创文明城期间,把一些文明用语、每天的天气预报等都及时发给家长,提高家长的文明意识,能为常州的争创活动努力。这样的沟通方式及时而有效,不光能关注每个家庭,每个孩子,而且也让家长体会到了教师的用心良苦,逐渐化被动为主动。

三、亲子活动开创小城镇家长共育新局面

在亲子活动中,教师都将教育内容和指导要求融合在开开心心的游戏活动中,向家长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教育的机会,促使家长提高教养素质和能力,也为孩子和家长提供共同游戏、共同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增进亲子间的感情。目前,每学期我们都要开展3-4次的亲子活动,结合小城镇的特点,亲子活动的时间大多数安排在放学接孩子的时间段,让每个家长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家长由开始的包办代替逐步改变成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比如,在马上的车这个主题中,我班举行了自制汽车的亲子活动。在活动时,我要求家长都积极参与,但由于种种原因,除了大部分家长,还是有几位没有来到。针对这种情况,便要求孩子旁边的家长帮忙指导孩子进行制作。在活动中,孩子与家长们都高兴地参与进来,而且各自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有的家长的指导方法很有特色,比如,思思的爸爸在活动时,不是直接告诉孩子汽车有几个轮子,而是引导思思去想,然后再告诉他如何剪车轮,并且在孩子剪完一个后,再引导孩子去想还剩下几个要剪。这样,思思在爸爸的引导下,高兴地完成了制作小汽车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动手动脑,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在这些活动中,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也使家园之间的交流、沟通进一步增强。

高效亲子沟通篇9

【关键词】亲子教育 家长参与互动 策略研究

一、引言

孩子凝聚了家人对未来更深切的全部期盼,因此培养好孩子意义重大。只有通过合理引导小孩在解决具体事务过程中的思和对策,才能更好的培养孩子。0到6岁,小孩基本上所面对的主要是幼儿园和家庭,而家庭的作用和地位远远大于幼儿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意义重大。幼儿教育是通过对具体事项的探究和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并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的办法,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具体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培养幼儿发现问题之间、事物之间之间的联系。亲子教育活动是当前幼儿教育活动中理念较为新颖、形式较为独特、使用形式丰富的教育活动。

二、在开展亲子教育活动中,引入家长参与互动教育策略的意义分析

儿童更初成长阶段主要集中在家庭之中,尤其是0岁至6岁期间,对幼儿开展有质量的教育活动不仅需要幼儿园等教学机构充分发挥作用,还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父母对幼儿的影响,在幼儿早期成长阶段,其成长发育过程中的环境对其自身性格和终身习惯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和积极作用,同时也关系到幼儿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开展有效的亲子教育活动,引入全方位因素,能够有效提升亲子教育活动质量。

儿童对父母有着很强的依赖感,0岁至6岁期间的幼儿对父母的依赖程度会更加明显。因此,在开展亲子教育活动中,通过积极引入家长参与其中,能够有效增强幼儿的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从而帮助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良好的家庭氛围。当然0岁至6岁期间,小孩的成长和教育大多时间在家里完成,因此父母等开户者的教育理念和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掌握知识的基本状况对幼儿成长进步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教育背景能够有效提升0岁至6岁幼儿早期潜力和智力的开发水平。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尤其是婴幼儿教育存在着极大问题和不足,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又极具现实性和必要性,因此在这一背景下,优化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有效解决幼儿的教育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影响不断加深,而培养更高素质、更全技能的孩子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据此,只有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通过充分发挥家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将丰富大量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从而推动孩子在未来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学到更多知识。因此,在0~6岁亲子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实施引导家长积极参与互动的策略,有着极大现实意义。

三、0~6岁亲子教育活动中引导家长参与互动的策略内容分析

3.1 营造良好氛围,活动开始前充分做好亲子教育的宣传工作

家长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要重视合理引导家长参与亲子教育活动,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充分了解家长思想动态,通过对家长教育观念的有效认识和沟通,去寻找其在开展教育活动中的困惑和问题,同时积极结合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为家长制定正确合理的指导策略,通过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帮助家长革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水平,通过开展有质量的问题互动沟通,寻找到亲子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开展一系列沟通活动、丰富活动形式内容,帮助大多数家长积极参与亲子教育活动当中,积极鼓励家长,大胆创新教育理念与教育活动形式。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实现引导家长积极参与的目标。

3.3 积极拓宽教育资源内涵、开发家长教育资源,推动资源整合

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理论指导,还需要开展一系列有效的经验沟通与学习。通过开展一系列有效的经验交流会,丰富学习各种互动理念,通过对教育资源内涵的积极拓宽,实现多角度、多维度,扎实有效开展亲子教育活动。而在教育活动完成之后,要及时做好互动沟通工作,通过对活动开展状况的积极反馈和及时有效沟通,促进家长提升反思能力,增强家长对教育问题的实际解决能力。

在0-6岁亲子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只有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才能推动亲子教育活动有效开展。而这一体系就需要积极引入家长这一元素,开展互动教学的策略研究。想要有效开展O岁至6岁儿童亲子课程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提供科学高效和切合实际的支撑动力,通过建立体系化、制度化的教育流程,确保整个亲子活动全面科学开展。亲子教育不仅要开展一系列亲子教育活动,重要的是将一系列能够有效调动小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和内容,正是通过引入家长元素,引导家长,积极开展参与亲子教育互动的策略,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教育孩子,在孩子身体健康成长的同时,培养形成积极健康、茁壮成长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高效亲子沟通篇10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至今,因为我国现代化进程发展的必要和经济的腾飞,引起了大范围的人员流动,更为显著的是农民工大量向城镇转移。然而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定,农民工子女进城需要面对的问题很多,譬如住房问题、教育问题、户籍制度问题等,农民工父母不得不把子女丢在家里交由亲朋好友代为看护。在城里,农民工的工作非常辛苦,大部分都是体力活,由于精力和时间的限制,也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随着农民工队伍的扩大,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增长。

全球经济发展较为迅猛,在西方国家曾经也引发过人口大范围流动现象,但与我国人员流动完全不同。由于西方国家没有过多的政策性限制,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能够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福利,所以他们会把子女带在身边照料,亲子分离现象寥寥无几。由于我国的政策性条件限制,农村工父母把子女带在身边不是更佳选择,便形成了亲子分离的局面。

2、研究意义

林语堂曾说过:“人生更重要的关系是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任何一种人生哲学若是不讲求这个根本关系便不能说是恰当的哲学,乃至不能说是哲学。”[1]由于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致使家庭功能无法发挥其作用,导致亲子关系疏远甚至破裂,从而无法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因为农民工人数的增长,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普遍的社会关注。本文主要从亲子沟通的立场讨论亲子关系的现状,探讨亲子关系疏离的原因,并从社会工作的角度给出完善亲子关系状况的建议,从而促进亲子关系的良性运行。我国亲子关系研究已有很大进步,深入本土化亲子关系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构建和谐家庭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1、留守儿童文献综述

西方国家亲子关系分离的状况比较罕见,一次对于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研究文献较为稀缺,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也非常之少。我国研究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留守儿童亲子关系问题并做了大量调查研究。

第二,留守儿童现象带来的影响。我国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留守现象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多重影响。

首先,学习方面的影响。有学者主张会产生不利影响,李秀英认为,临时监护人的监管不力造成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落后,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控能力较为薄弱,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出现逃学和辍学的现象。[5]也有学者主张会产生积极影响,吴霓认为,留守儿童对学习表现出来的兴趣和非留守儿童表现出来的兴趣相当。[6]王艳波、吴新林留守儿童成绩出现两极分化,这种分化严重不平等,成绩较好的比例偏低。[7]

其次,行为认知的影响。范先佐认为:“因为父母长在外时间较长,留守儿童无法获得父母的看护和管教,有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疏于的管教,更终走向犯罪道。[8]有的研究者认为,父母与子女长期分隔两地会给给留守儿童带来不利影响,但也有研究者提出不同意见,其实在实践中,有不少的农民工父母外出,提升了留守儿童的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意识,其积极的影响也是不容轻忽的。

更后,心理健康的影响。留守儿童处于三观产生的重要时刻,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缺乏引导,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情感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极易引发心理扭曲和偏差。唐喜梅的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和情绪由于长期得不到及时的释放缓解与疏导,使他们成为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的群体。[9]

2 、亲子关系文献综述

第二,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亲子关系的影响原因众多,再次仅以家庭教养方式为主加以说明。权威型教养方法下的儿童社会能力和认知能力相对出色。20世纪上半期我国农村家庭亲子关系实质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是以家长专制下长幼明确的金字塔体制,存在家长对孩子拥有绝对的威信,孩子被视为父母的私有财产。[11]

第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郑希付指出,父母与子女的换位思考可以更好的了解彼此,维系情感,使孩子能够茁壮成长,从而有利于和谐的亲子关系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

根据本文所需要的材料,采用以下几种社会调查方法。

1、访谈法

访谈之前,为保障访谈的顺利进行,告知访谈对象访谈的目的和请求,然后根据访谈大纲,与被访者进行交流、探讨来收集资料。根据对校长、老师、监护人、留守儿童及父母的访谈,收集和整理资料,以确保访谈质量的提升,增强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更古老的研究方法,在学术界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先搜集有关资料,鉴别资料的适用性,然后整理出可以使用的资料。本文先是查阅关于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文献,搜集所需要的资料,学习先人经验,为研究奠定基础。

3、观察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需要,选择更为直观的观察法,走进农村留守儿童的世界,与他们一起生活,在此情景中观察、记录农村留守儿童日常的生活、学习。

一、留守儿童概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留守儿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向城转移,留守儿童现象由此出现,并且备受社会关注,因此人口的社会流动与留守儿童的出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较为统一,一般指的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者一方外出务工,无法与父母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2、亲子关系

(二)理论基础

(三)创新及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首先,本文利用访谈、调查、观察参与等方法进入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中,获得宝贵资料。其次,通过对家庭系统理论再次探究,由此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现状成因,并且从社会工作专注出发给出建设性建议。更后,本文以社会工作的专注理念为知道,贯彻以人为主的理念,具有可行性。

2、不足之处

二、灵璧县X村小学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现状调查

(一)调查地点基本情况

1、灵璧县X村基本情况

X村是灵璧县管辖范围内的落后村落,处于灵璧县西边方向,一年四季天气分明。全村所占面积在8.9平方公里,全村共有人口3660、农业用地7千余亩,303省道经过村庄。由于改革开放前的贫困导致的教育资源匮乏,村里的很多老人都没有接受过教育,部分受教育的农民文化水平也很低。伴随着新政策的开放与经济改革,农民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不停地向城镇转移,他们选择长期在外务工,把子女交由祖辈或亲朋好友代为看管,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不断增长。

2、X村小学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二)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分析

1、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现状

(1)沟通方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在当代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书信、电话、互联网等。虽然互动的种类多样,但留守儿童与父母相隔遥远,距离甚远,交流受到严重的限制。

(2)沟通时间

时间是情感交流的保障,根据访谈结果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交流不会超过十分钟。

通过以上谈话,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时间较少,大多只关心生活学习等表面上的情况,缺乏深的情感交流,一般沟通时间较短,基本在10分钟以内。

(3)沟通内容

经过对上述访谈内容的描述,留守儿童父母大多关心孩子生活和学习上的事情,心理和情感上的交流几乎没有,由此也能够体现家庭教育的缺失。

(4)沟通效果

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互动效果不是很好,但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离不开双方之间的情感沟通。首先,情感交流越多,互动的效果就越明显。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有时空上现实距离,也有心理上虚拟距离,监护人为顾及留守儿童父母的辛苦劳作,加上不给他们添麻烦的心态,直接或间接的阻碍他们之间有效沟通,从而加重了父母与孩子中间的距离感。其次,情感表达能为沟通的言语增加色彩,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距离感,从简单的电话沟通方式才能缩小一点点。在通话中,留守儿童父母没办法识别孩子形态举止和情绪起伏,更没有办法感知留守儿童的神情与体态,肢体语言发挥的积极作用不显著。三是脱离了共同生活的背景,共同生活是情感交流的基石,留守儿童与父母经常相隔两地,脱离了共同生活的背景。每次通话都是重复那几句,说的都是对孩子的生活、学习方便的话题,很少主动关心子女内心的情感及心理状况的问题。

2、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沟通现状

留守儿童父母出门打工以后,就把孩子送到监护人那里,让监护人代为管教。在访谈中发现监护人与留守儿童之间缺乏交流,有的留守儿童内心非常封闭,不愿意与监护人自己内心的事情。

由此看来,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沟通也较为浅显,没有深入的情感沟通,留守儿童内心形成一种寄人篱下的自卑感,与监护人的关系表现的较为生疏。

3、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现状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后,照料留守子女的重担就落在监护人的肩上,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父母之间的有效互动能够有效使提升亲子关系的亲密度。

监护人为了不让外出的父母为家里的所示操心,选择了对互动内容的保留,没有尽到监护责任。同时害怕与留守儿童关系变质,因此就选择报喜不报忧。这就会导致留守儿童父母无法了解孩子的真实现状,同时也封锁了留守儿童父母走进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的大门。

三、留守儿童亲子关系问题探讨及原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父母沟通观念和技巧缺失

多数留守儿童父母受教育水平较低,小学或初中结业,家庭经济窘迫,物资不充裕,为改变生活状况,无奈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在沟通观念上面,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因为经济条件限制没有受到过多的教育,所以想努力改善眼前的生活现状,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不得不离开故乡,努力赚钱。留守儿童年龄较小,对父母的情感依恋较为强烈,因为留守儿童父母缺乏与子女共同生活的背景,所以与子女的沟通较为古板。在沟通技巧上面,对于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严厉的管教是非常普遍的,父母从来都是以施令发者或管教者的形象出现在子女面前。权威式教养方式下,留守儿童不敢主动跟父母沟通,而父母也缺乏主动跟子女沟通的意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沟通技巧对于良好沟通能够发挥积极影响。留守儿童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被问答模式所制约,或是直接命令,若是完不成就会遭到责备。他们并不是一个好的聆听者,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感受,而是一直处于沟通中权威者的地位,这会使孩子的压力增加,时间越久,孩子就更不愿意表达内心的想法,导致亲子关系的疏离。

(二)留守儿童亲子沟通效果不佳

(三)监护人沟通媒介作用的缺乏

单亲监护家庭中,父母双方共同维护和承担责任才使得家庭的得以良好运作,一方离家务工后,所有的责任都落到另一方的肩上,这会导致监护人压力过大而不堪重负。监护人与孩子沟通较少,会产生情感交流的障碍,使得亲子关系疏离。

隔代监护家庭中,通常情况下,监护人与留守儿童关系有两类:一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较为溺爱,言听计从。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对学习的重要作用有所认识,所以对子女学习的期望值较高,认为有必要严厉,这与祖辈的教育理念发生冲突。但苦于无法亲身教导,只能依靠于祖辈那里获取信息,听取建议。二是监护人较为固执,思想观念没有更新。祖辈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出现一条横沟,就是人们常说的代沟现象。

寄养监护家庭中,因为父母二人都出去打工,亲朋好友承担监护职责照管留守儿童。一般寄养家庭监护人都有自己的子女,注意力较为分散,时间精力也常有不足,甚至也要经常工作,对被监护人的养护仅限于物质满足,无法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此同时,留守儿童极其很容易发生心理变化,有着浓重的寄人篱下感受,感觉父母对自己关心和爱护欠缺,引起责怪父母并有疏离的想法。监护人在父母子女的亲子关系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监护人监护不力加之对外出父母的沟通有所保留,间接导致留守儿童亲子关系渐行渐远。

(四)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的弱化

,社会化功能。留守儿童正在社会化的初步阶段,是三观的产生的重要时刻,不能离开家庭而独立。在以上监护家庭,监护人与留守儿童互动频率较低,和外出父母交流结果不理想,容易降低留守儿童的安全感。这种环境下对留守儿童的保护毕竟有限,家庭功能的弱化加重了留守儿童内心不安全感。当留守儿童遇到突发情况时,祖辈年事已高,缺乏保护力,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便会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

第二,情感交流功能。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对于社会成员来说,交通和通讯十分便利,情感交流已经不受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但对于家庭而言却截然不同,亲子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必须以共同生活为背景,以直接接触为前提。但留守儿童与父母的直接接触交流的情况几乎没有,只能通过电话来维系基本的情感,没有过多深入的交流。长此以往,亲子关系会产生裂缝,留守儿童会丧失对父母的依恋而产生情感危机状态。

四、改善留守儿童亲子关系问题的对策

关于留守儿童出现带来问题有很多种,亲子关系疏离只是其中一点,通过对上述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现状的访谈,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提出修正建议。

(一)个案工作方法

通过专注社会工作者介入留守儿童亲子关系问题,使正处于亲子关系疏离困境中的个人和家庭有所改变,向好的方向发展。

1、留守儿童父母的个案辅导

留守儿童父母想努力改变现在的生活状况,但由于文化程度等条件的限制,不得不在异地他乡苦苦奋斗。家庭教育的缺失、沟通意识浅薄、没有沟通技巧以及过度相信监护人的情形,严重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发展。

,加强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意识。

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产生来源于沟通,亲密度的提升以沟通效果为基础,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也是如此。社会工作者应努力帮助父母提高自身素质,使其认识到与留守儿童沟通的重要性。父母角色的长期缺位给孩子的精神、情绪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不是通过电话的沟通可以弥补的。留守儿童年龄尚幼正处于社会化的重要阶段,正是需要父母情感陪伴和引导教育的时期,却得不到任何的精神上的关爱,因此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社会工作者积极劝导父母转变现有的沟通理念,认识到与子女沟通的重要意义,一旦亲子关系破裂,将会留下一生难以弥补的遗憾,不能只注重眼下的经济利益,放弃对子女的互动的机会。

第二,提升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技巧。

互联网时代下的沟通形式多种多样,社会工作者引导父母根据孩子不同次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可以通过视频、可视电话等观察孩子的言谈举止,补足了电话中只对孩子嘘寒问暖,衣食起居的关注。更重要的是侧重于关注孩子内心情绪、情感的变化,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留守儿童父母要学会倾听和换位思考,对待孩子像朋友一样要坦诚,把握住平等原则,禁止权威式的的命令与要求。

2、留守儿童监护人的个案辅导

外出父母离开家庭以后,把子女交由祖辈或其他亲友代为照料,监护人能照料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却忽略了和留守儿童的情感互动,同时使监护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亲子关系的作用。

,提升监护人的沟通意识。

监护人是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更多的人,但因为年龄差距太大,产生的代沟现象较为明显,缺乏深切沟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度不利。社会工作者帮助监护人改善思想观念,克服代沟障碍,提升沟通意识,明确自身作用。承担起看护管理留守儿童职责,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第二,提高监护人的责任意识。

因为监护人与留守在生活中和童相处时间较多,可以感知留守儿童情绪情感发展变化,成为生活中更了解留守儿童的人。同时监护人作用在大大提升,成为留守儿童和外出父母互动的媒介。然而,通过访谈内容发现,各种原因的限制,监护人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社会工作者应该从责任感的角度对监护人进行引导,使其认识到自己在留守儿童与父母亲子关系建立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影响性技巧的应用

社会工作者进行个案辅导时,加强对影响性技巧的应用。

、提供信息。为提升留守儿童父母与监护人的亲子沟通技巧,根据经验和技巧,推荐有关亲子关系互动的电影、书籍等。

第二、自我披露。为了明确留守儿童父母与监护人的责任意识,社会工作者可以有选择的向服务对象披露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曾经处理过类似案件的方式,为留守儿童父母与监护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小组工作方法

支持小组与互动小组为小组工作常用方法,对于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现状同样适用。

1、家长支持小组

2、亲子互动小组

亲子互动小组参与者主要是留守儿童及其外出归来的父母,10人左右组成小组开展活动。外出父母因为多种条件制约回家期限较短,就算是回家也不知怎么跟子女互动,因此亲子关系非常陌生。亲子互动小组活动开展能够促进亲子深入情感交流。

为提供舒适的亲子沟通环境,社会工作者根据社会工作实务的有关方法以及留守儿童情感的需求,针对性设计了亲子互动活动,以此来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留守儿童与父母在游戏中亲密接触、深入交流,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从游戏中体会爱与被爱的幸福感。

家庭中亲子关系冲突是常见现象,社会工作者引导双方进行角色互换,彼此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父母放下权威,心平气和的与孩子交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孩子也应该体会父母的不易,双方彼此包容,解决冲突,促进情感。

活动过后,社会工作者建议亲子相互谈论心得,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使孩子知晓,孩子对父母的要求可以直接提出,促进彼此之间情感的升华,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

(三)社区工作方法

整合社区资源、组织社会力量,应用社区方法修复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

1、整合社区资源

为了给农村留守儿童通过良好的外部条件,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寻找农村社区可以利用的资源。首先,社会工作者应以以村委会为依托,努力营造和谐村庄的氛围,引导监护人学习和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创造条件使留守儿童的生活丰富多彩。其次,定期举行亲子沟通宣讲会,组织留守儿童父母积极参与,讲解沟通技巧,进行相关培训,促进亲子关系亲密发展。更后,社会工作者与学校取得联系,探讨构建有效亲子关系交流的模式,能够时间向留守儿童父母传达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2、组织社会力量

目前,大多数地方出台很多关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案,但由于方案的具体实施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留守儿童问题在很长时间内会继续存在。因此,希望政策多多注重和制定相关、法规,为管理留守儿童保驾护航。

亲子沟通方法第1篇

1、介入式沟通

孩子在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想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小脑袋里有十万个问题等着你来解答。这个时期是孩子更孤独的时期;是情感的盲区。家长仔细观察会发现:孩子在一个人玩玩具的时候,常常会用两种不同性格的角色,自己与自己对话。如果你觉得他太孤独,找个小朋友与他一起玩,往往会看见他们因为一些小事大吵大闹的不可开交。

这就需要家长多关注孩子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多关注孩子想什么;多问孩子为什么;多用耐心、理智的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更不能回避和敷衍孩子提出的尴尬问题。一定要多关注孩子喜欢看的卡通片和孩子一起了解其中快乐的故事情节;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以及剧中幽默风趣的对白,了解的越多越好,它会在日后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变成你和孩子调解情绪“法宝”。感染孩子的心灵,拉近与孩子年龄跨越,在孩子的内心世界你不折不扣的成为他的知己。

2、引导式沟通

建立了友谊桥梁,在你走近孩子的心灵世界,孩子慢慢的也会走进你的世界。他会常常观察你的一言一行,模仿你的一言一行,尤其是你的不良嗜好,其中包括吸烟、喝酒、说脏话、等等。

所以,孩子不良习惯是家长的不良行为引导的结果。要想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首先家长在家庭中变成爱学习、爱读书的典范;只有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才正确实施“亲子教育”。在你养成好的习惯以后,不知不觉的有一天,会发现孩子平时看的卡通片孩子很厌倦,反而和你一起看科技频道记录频道的节目。你每天在沙发上读书的时候,他也拿一本小书凑上来和你一起读书。

这就是孩子天生的模仿能力,所以,“引导式沟通”就是利用孩子善于模仿的天性,要求家长在日常社会中,想让孩子向那个方向发展,家长首先要以自己作示范,引导孩子的行为习惯,只有在“引导式沟通”的作用下才能真正达到“亲子教育”目的。

3、立体式沟通

与孩子沟通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在孩子一生的不同时期,会遇到种种难题,家长们不要放弃孩子想与你沟通的机会,也不要放弃孩子不想与你沟通的话题。

为什么这样讲?在现实生活中有个怪事:孩子在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往往是孩子想找家长沟通,家长总是有事情忙,不愿意解答那些无聊的、很粘牙的问题,这就等于家长放弃了与孩子沟通更佳机会。往往家长与孩子无话不谈的家庭,多是从小就打下了与孩子沟通互动的好习惯。不要等孩子思想逐渐成熟了,家长或学校发现孩子出了问题,才想与他沟通,这时的孩子已经不想把自己的思想与家长。因为,孩子已经习惯了与同龄人倾诉心声。这就是目前一些家长和孩子之间“关系紧张”主要原因。像断了线的风筝,家长无法把握孩子的心理和想法,孩子有可能落入歧途,造成不可晚会的结果。

前些日子,我在一所学校给学生家长做“亲子教育”讲座,课后围上来几名家长与我探讨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其中有一名家长,至今还记忆犹新。她是这所学校的保洁员,前几天就听说学校会来老师给家长讲关于家庭教育的讲座。今天虽然是星期日她特意赶来听一听,对我讲述自己孩子的经历时心情非常激动:我的家庭条件很困难,丈夫几年前忍受不了家庭的困境与自己离婚去了南方,一家人就靠自己作保洁员这点工资糊口。还好孩子学习很好,从不叫心,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重点中学。我一天到晚忙着工作,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一直很优秀,我以为他学习方面不会有什么问题。就在前不久,学校老师突然给我打来电话,我一听电话里老师说孩子已经很久没有上学了,学校要求孩子退学,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挂了电话我还是一头污水。急忙赶回家,孩子居然没在家,等到放学时间孩子才回来。把孩子叫到面前了解学校的情况,起初还撒谎不肯说实话,后来在事实面前他向我亮了底牌。原来背书包上学是个幌子,是到网吧泡了一天,到了放学时间再回家。我好话说尽,可没想到孩子像忽然变了一个人,置疑不读书了。我劝了几天眼看着没什么办法,又不甘心孩子就此错学,就到学校为孩子办理了“休学手续”。恨当初应该多关注孩子在学校情况,今天听了张老师的讲座,今后一定把精力多放在孩子身上,一定要让他回心转意。

亲子沟通方法第2篇

沟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交换意见、观点或感情的过程,是将一系列信息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双向过程。沟通有两个基本目的,其一是降低不确定性,增进相互了解,达成共识。例如,父母在带孩子去商场之前,如果没有适当的沟通,孩子对于去商场时是为了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是不确定的。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多种可能性,比如,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会提出要爸爸、妈妈买玩具。而爸爸、妈妈在去商场时,并没有计划给孩子买玩具,或者父母觉得给孩子买玩具不合适。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爸爸、妈妈不让步,任由孩子哭闹,也造成亲子之间的冲突。如果父母在带孩子去商场之前,和孩子说明:“我们这次去商场只是为小侄女买一个生日礼物,你可以为小妹妹挑选一个玩具。但这次爸爸、妈妈不能给你买玩具。”这样,孩子对于去商场的目的就很明确了,孩子在去商场之前,已经有了“爸爸、妈妈这次不给我买玩具”的心理预期。这种明确的心理预期,使得不确定性减少,而亲子冲突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沟通的第二个目的是满足需要。这种需要包括了表达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有相当一部分父母认为,只要能让孩子吃饱、穿好、有玩具甚至给钱给孩子用就满足孩子的需要了。其实,这是对孩子的误解。与成人一样,孩子除了物资的需求之外,同样有精神或心理的需求。不仅如此,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心理的需求甚至远远超过对物质的需求。在一次幼儿园的调查中,我们询问孩子:“你觉得大人和小孩有什么不同?”一些孩子脱口而出:“大人可以打小孩,小孩不能打大人。”童言无忌的回答让我们想到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会习惯说“我说不行就是不行!”但孩子感觉到自己没有表达的机会或自己的表达被拒绝之后,孩子选择的就是退缩或者敷衍,甚至撒谎。这并不是孩子生而俱有的,也不是孩子刻意要和家长对抗,而是一种“习得行为”,是一种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学会的消极应对策略。

对沟通目的的认识,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亲子沟通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纳而言,亲子沟通问题主要存在3个主要的矛盾:

其一是父母的权威意识和孩子的独立意识之间的矛盾。在国内,父母是“家长”,即一家之主。父母被赋予了家庭事务的决策权。不少父母容易潜意识地把这种“决策权”也应用到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之中,不容孩子把话说完,否认孩子的想法,甚至嘲讽和威胁孩子,以此表现自己的权威。而对于孩子而言,其独立的意识在2岁开始萌芽,逐渐有了“我”的概念,这种“自我”的概念表现了对于自己是个独立个体的认识,孩子逐渐能提出自己的要求,有了自己的看法,甚至想要自己作主。这个阶段因此也被称为是孩子的“反叛期”。所谓“反叛”,只不过是孩子不再简单地完全接受父母的指令。但是,一些父母由于对孩子的这种发展变化缺乏了解,会误认为这时孩子是在挑战父母的权威,因此,容易采用斥责甚至打骂去压制孩子,让孩子服从。家长的打压或许换来了孩子暂时的“服从”和“听话”,但也可能造成了孩子胆小怯懦的性格,因为孩子会因此对“自我”产生不信任感;

其二是亲子沟通中的“目标导向”与“情感导向”的矛盾。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通常侧重于试图为孩子解决问题,而孩子在与父母沟通时,往往侧重于希望与父母沟通感情。例如,小莉早上起床时,看到自己养了很久的一只宠物乌龟死了,她伤心地哭了起来,爸爸说:“孩子,有什么好哭的呢?别哭了,我明天给你另外买一只。”小莉听后哭得更大声了,她对爸爸说:“我不要另外一只。”爸爸说:“你再这样哭就没有道理了。”我们可以看到,在父亲与女儿的沟通过程中,女儿侧重于向父亲表达“我养的宠物死了,我很伤心”的情感,而父亲则侧重于“我给你另外买过一只宠物”;

其三是经验的差异而造成的。父母容易从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孩子的行为或告诫孩子,而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经验感受或与父母有不同的经验感受,从而无法理解和接受父母的告诫,进而产生冲突。例如,孩子放学回家时带回来一盒新的橡皮擦,爸爸根据自己的判断,认为孩子自己不可能有钱买橡皮擦,于是就问孩子:“你是不是拿了爸爸的钱去买橡皮擦?”孩子回答说:“不是!是同学给的。”爸爸想:“同学怎么会无缘无故给你橡皮擦?”于是就对孩子说:“不可能。你一定是偷了爸爸的钱去买的,还不承认?”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父母要怎样如何有效地与孩子沟通呢?

首先,父母要为双方的交流、沟通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环境和氛围直接影响孩子是否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良好的环境是指父母在沟通过程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用词、语调和语气,同时尽量避开电视或其他吵杂声音等干扰源,并且尽可能找双方都可以专注的时间交流。如果父母一开始就咄咄逼人、气势汹汹,孩子必然会选择退缩。例如,在上述的例子中,如果爸爸发现孩子有一盒新的橡皮擦,可以在孩子完成功课后,用好奇的语气询问孩子:“今天怎么有一盒新的橡皮擦呢?”孩子说:“是同学给的。”爸爸可以接着问:“是哪个好同学给你的啊?”如果有必要,可以核实孩子回答的真实性;

其次,在沟通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聆听孩子的表达。聆听是沟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许多的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都是侧重“说”,而忽视了“听”。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聆听,能有效地激发孩子“说”的愿望。为此,在亲子沟通过程中,父母要尽量与孩子进行目光交流,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回应如“嗯”或简单重复孩子说过的内容,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

第四,亲子沟通的基础是信任与权威。没有了彼此的信任,沟通也就失去了其根本的意义。亲子沟通中,如果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就意味着父母失去了教育的权威,因而也就丧失掉了家庭教育的基础。而父母要得到孩子的信任,就必须率先垂范,言而有信,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庄子中“曾子杀猪”的故事:表明一方面,对孩子的承诺需要认真兑现,另一方面,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也不能随意承诺。尤其是当父母让孩子做选择时,更好避免开放式的选择条件,例如:“你今天想去哪里玩?”而应该提供封闭式的选择条件,例如“你今天想去哪里玩,游乐场还是动物园?”这样,父母能较好地控制实现承诺的可能性,进而树立起父母的教育权威。

郑福明

华南师范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哲学博士学位

广东省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家庭与社区研究部

现代育儿周刊专栏作者

著有

学生职业指导,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

亲子沟通方法第3篇

1、作为父母在沟通中要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太强烈的词汇。不要在生气时沟通,有的家长因为暴怒的情绪无法控制自己,容易语无论次,说很多伤害到孩子心灵的话。当父母陷于不良情绪中的时候,是无法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这时候的“沟通”,往往是父母发泄了情绪,却给孩子背上了精神的包袱。

2、成人面对幼儿完全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这样表达,就很难保证有效沟通。孩子根本没有听懂,自然没有任何教育效果可言。因此,父母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理解力。尽量把话说得明白准确,少绕弯子。

3、说话的内容固然重要,但相同内容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即使成年人也会有这种感觉,更何况年幼的孩子,他根本没有能力分析父母说话的良苦用心。父母如果对自己的语言方式作些讲究,可能教育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如果你想看到一件事情的结果,你就要把你想要的结果表达给对方。

(来源:文章屋网 )

亲子沟通方法第4篇

亲子沟通;个案工作;小组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亲子沟通,是指家长与孩子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良好的亲子沟通能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不良的沟通会引发亲子冲突。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龄期到青春期过渡的阶段,是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时期。

社会工作是帮助人和社会解决问题的专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直接服务方法。本文试图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亲子沟通特点,发现亲子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尝试用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由此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小学生顺利度过成长关键期,避免心理社会危机。

二、城小学生亲子沟通状况

(一)部分家庭亲子沟通状况不良,60%的家长认为需要亲子沟通指导

(二)家长与孩子在沟通方面存在代际差异

(三)四年级的亲子沟通评价较六年级亲子沟通状况差

(四)父母受教育程度对亲子沟通有影响

三、社会工作介入亲子沟通的程序与方法

(一)反馈调查结果,进行需求评估

(二)具体介入

1、 家长学校。家长学校以讲座的形式进行,主要参加对象为需要亲子沟通技巧培训及对亲子沟通感兴趣的家长。社工提前一周将讲座内容、时间、地点进行,由家长自愿参加。根据评估的结果来确定讲座和的内容,如“如何做父母”、“倾听与尊重”、“吾家有子初长成”等,主要是针对亲子沟通中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和做法进行和评析,了解高年级孩子在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特点,增加亲子沟通的技巧,做与时俱进的家长。

2、 个案工作。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个别方式对感受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支持和帮助,以解决他们的问题,增强其社会适应功能。

在对亲子沟通教育的介入中,我们将学校的“心语工作”与社区的“社会工作服务社”结合起来,面向家长与学生开展个案服务,主要对象为在亲子沟通方面遇到困难并希望得到解决的家长和学生,由社会工作者对家长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会谈,在这个过程中,严格遵守个案工作的伦理守则、工作原则,遵循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的程序,并做好相应的个案记录。

对在个案工作中经预估发现的家庭沟通方面的问题,经家庭成员的同意,邀请家庭成员进行家庭治疗,面向家庭成员开展工作,对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沟通模式等进行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引导家庭成员发现问题,转变沟通的理念和方法,从而解决沟通中的问题。

(三)社会工作介入亲子沟通的评估

在评估时,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工作者在每次活动后都对服务对象进行评估,同时邀请学校教师、社会工作督导对介入活动进行评估。到目前为止,社会工作介入亲子沟通教育的评估结果显示,介入活动前后,服务对象有较明显的认知和行为转变。在家长面上,对介入满意的有92.3%,在沟通能力和沟通评价方面,家长和学生表示在介入前后亲子沟通效果和对沟通评价有了显著的变化。从督导的面上看,我们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有效的改善亲子沟通状况、介入亲子沟通教育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亲子沟通方法第5篇

关键词 亲子沟通;对话定向;服从定向;沟通能力

分类 B844

亲子沟通指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通过信息、观点、情感或态度的交流,达到增强情感联系或解决问题等目的的过程。它作为儿童社会化的一个具体形式和重要途径,成为一个被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所共同关注的主题。早期的亲子沟通研究不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而仅作为传播学中一个应用在家庭成员身上的研究主题。因此,早期研究缺乏对亲子沟通的专门界定,通常采用行为科学中对人类沟通的一般定义,认为沟通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之间传递信息的过程,是以传递感受、态度、实事、信念和想法为特征的社会互动过程。亲子沟通研究中更常使用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有两种:量表或问卷法、观察法。其中,采用量表或问卷进行的研究通过自陈量表考察被试在某些沟通测量指标上的得分,研究者据此概括出被试家庭中稳定的、抽象的沟通特征和模式。而采用观察法进行的研究则通过对若干亲子沟通过程的观察,归纳出核心的研究变量来描述亲子沟通的一般模式(Dailey,2008)。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种方法在探究亲子沟通的稳定沟通模式过程中的应用和发展状况。

1 亲子沟通研究中测量方法的使用与发展

尽管如此,这一量表仍被国内外致力于亲子沟通研究的心理学工作者广泛采用。根据对话和服从定向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低还可将家庭沟通划分为4种类型:高对话一低服从型、高对话。高服从型、低对话一高服从型和低对话,低服从型。这种清晰的“两维度四类型”的分析模式也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青睐,让这一工具广泛传播。而且,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两种定向的沟通模式能有效区分和预测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认知复杂性(Koestcn & Anderson,2004);同时,4种亲子沟通类型的儿童在亲子冲突解决策略(Shearman & Dumlao,2008)和压力应对策略的选择上(Vashchenko,Lambidoni, & Brody,2007)存在显著差异。

除了以上两个理论观点明确、测量工具结构较清晰的亲子沟通量表之外,还有研究者根据自己研究所需编制了其他一些测量工具。例如。Lucchctti和他的同事(Lucchetti,Powers, & Love,2002)编制了亲子沟通理解量表(Child-Parent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Scale,C-PCA),侧重考察亲子关系在沟通中的表现;McCarty和Doyle(2001)编制了亲子沟通量表(Parent-ChildCommunication Scale)在亲子沟通总体状况之外专门加入测量儿童沟通行为的项目。但是,这些工具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即工具的编制和使用大都就事论事,缺乏深刻的理论思考,未能提出专门的理论观点或找到相应的理论基础。例如,McCarty和Doyle(2001)仅提供了量表的测量常

模资料,还未针对量表背后的理论观点和理论框架建设进行介绍和说明。这可能导致工具所使用概念(如“交流开放性”“交流技巧”“情感表达”)和测量维度都因缺乏专门界定和说明而被误解、误用,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这些测量工具的传播和推广。

采用测量方法进行亲子沟通研究的研究者中,另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就是以家庭功能研究著称的Olson及其同事。Olson以其家庭功能理论为基础先后编制了两个与亲子沟通有关的测量工具(Galvin,Bylund, & Bromine,2004)。虽然Olson的家庭沟通理论明确提出沟通是家庭实现其各种功能的途径,也是提升其家庭功能的核心但是他并未在理论上详细界定亲子沟通的结构和特征。这为其工具编制带来一定困难。果然。Olson所编制的个测量工具:父母一青少年沟通量表(the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Scale,PACS)在后来的应用中就出现了测量维度难以区分、测量内容含糊不清的问题。

综上所述,测量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应用表现出一些独特优势,如其通常采用的被试自评方式能够帮助研究者迅速把握亲子沟通中抽象的、稳定的特征和模式;再如,各种测量工具从沟通模式、沟通能力等不同角度描述亲子沟通状况,丰富了我们对亲子沟通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但是,测量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应用也表现出一些缺陷和不足,如专门的亲子沟通理论模型缺失,导致测量工具缺乏理论支持;目前研究主要关注沟通中的服从性和开放性,缺乏对其他重要沟通模式的考察:由于缺乏理论背景和相应概念体系,目前测量研究中测量次(关系模式面、个体能力面等)混乱。鉴于此,许多研究者开始尝试使用观察法直接收集、分析原始的亲子沟通过程,希望能从中抽取并概括出更丰富的、更有代表性的沟通模式。

2 亲子沟通研究中观察法的使用与发展

在亲子沟通研究中,观察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个领域中。两个领域的研究者都关心亲子沟通过程,并能从丰富的沟通行为和复杂的沟通现象中抽象、概括出相对稳定的沟通模式。但是两者在对观察资料进行分析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分析维度,同时,两者对观察中所设定的沟通任务的看法也有一定差异。下面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对观察法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2.1 观察资料的分析维度

采用观察法进行亲子沟通研究时,研究者通常设置一些任务情境以展示亲子沟通过程。研究者们常用的实验任务有三类:认知任务、社会性任务和自由活动。其中,采用认知任务作为沟通背景的研究通常选择对儿童被试而言较为复杂的任务,或者是在规定时间内儿童不可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如复杂的折纸任务(Barrett et al。,2005)、迷宫找捷径任务(Dumas & LaFreniere,

家庭中的自由活动被认为更真实,因此也被用来作为亲子沟通的分析背景,如考察母亲与害羞程度不同的幼儿之间的自由沟通(van Ingen,Moore, & Fuemmeler,2008)。但是,自由沟通由于无法控制亲子沟通内容和难度,可能给沟通行为评价和比较带来困难。此外,自由沟通普遍缺少压力刺激,不能体现亲子沟通的深模式和动力特征(Granic & Lamey,2002),而这些特征可能正是我们所关心的、导致儿童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由于以上这些原因,自由活动任务在亲子沟通的观察研究中较少使用。

3 测量与观察法在亲子沟通研究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测量和观察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应用与发展状况的梳理,我们发现目前的亲子沟通研究在理论建构、测量工具建设和观察资料分析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3.1 测量研究普遍缺乏理论依据

另外,由于缺乏明确、统一的理论基础,现有的各种沟通模式的理论构想(主要是对测量工具的说明)、所使用概念体系不尽相同。这导致相应测量工具中出现使用不同概念称谓同一特征,或者使用同一概念测量不同内容的情况。例如,上文中McCarty和Doyle(2001)的“亲子沟通”既指父母沟通开放性这类沟通模式特征,也包括父母或儿童的沟通行为特征。这些表现在测量工具中的问题很多都与理论建构有关。我们认为这是影响亲子沟通领域研究继续深入开展的关键问题。

采用测量方法进行的亲子沟通研究中,主流测量工具及其相应的理论说明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抽象沟通模式的有效手段和合理的解释框架,但这些工具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各种沟通模式的理论构想、量表维度界定都不尽相同,但在实证研究中却经常被相提并论,进行直接比较。从前面的综述可以看出,目前的亲子沟通测量工具基本可以分为三类:(1)对个体沟通能力的测量(如Olson的家庭成员沟通能力量表);(2)对沟通模式或关系的测量(如McLeod和Chaffee编制的沟通工具,以及Ritchie和Fitzpatrick的修订工具);(3)两者同时测量(如McCarty和Doyle的家庭沟通测量工具)。显然,有些工具测量的是沟通的不同方面,但在实证研究中却会出现将不同类型工具得到的结果互相比较,或者将测量不同方面的项目合成一个总分作为亲子沟通模式测量指标的现象(Lucehetti et al。,2002;McCarty & Doyle,2001)。

此外,这些工具大多存在明显的方法论缺陷:缺乏对沟通目标和具体行为特征的区分。通常,沟通是有目的的,或者旨在解决某个问题(如父母和孩子讨论如何改进学习),或者通过沟通增进双方的关系或确保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特定地位(如父母显示自己对孩子拥有权威)。而沟通行为特征则是亲子之间典型的沟通行为特点,它可以是习惯化而无意识的行为,也可以是为达成特定目的而采取的有意识的做法。现有的量表要么是将沟通目标与具体行为(达成目的的手段)特征混为一谈,要么只是测定某个方面,缺乏方法论面的思考。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都已严重阻碍了测量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有效应用。

3.3 观察资料分析维度界定不清晰

采用观察法进行的亲子沟通研究中,“温情”和“控制”维度是应用更广泛的沟通行为分析维度(DiBartolo & Helt,2007)。虽然这两个维度在理论界定上较为成熟、统一,但是在实证研究面却出现操作定义不一致的问题,导致同一概念在不同研究中含义不同,这为研究结果的比较和整合带来困难。

在观察研究中,研究者用来测量“控制”的指

标包括敌意策略、打断、过度保护、关系退缩、命令、语言或行为垄断、过分溺爱以及在认知任务中接触儿童的游戏材料或给予太多提示(Rubin et al。,2001)。显然,其中的许多行为是不同性质的,应该划归不同类型,但在观察研究中却被视为对同一变量的测量。同样的问题在“温情”概念上也存在。许多不同质的行为被作为温情的操作定义,如低温情指退缩行为、不关心、拒绝,同时也指批评和消极行为。这就导致同样是温情得分低的父母可能是对孩子漠不关心的,也可能是对孩子有敌意的,但这两种类型父母对儿童的影响却根本不同。除此之外,温情和控制两个概念在实证研究中还存在很大交叠。例如,Rubin等人(2001)用“过分热切关注”作为控制的形式,而其中却包含了明显的温情成分:Greco和Morris(2002)在其研究中将明显的“退缩”归为低温情,而这可能被其他研究者评为低控制。

3.4 观察资料分析中的还原论倾向

还原论思想在亲子沟通的观察研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一个是将连贯的亲子沟通过程肢解为单个的行为元素;另一方面指对亲子沟通行为进行“去背景”的分析,将亲子沟通行为与其发生的具体任务背景剥离开来。下面将分别论述这两种情况。

第二个方面,在肢解沟通过程时,研究者无意中剔除了行为发生的背景信息,也消解了观察法相对于测量法而言较强的即时性和生态化优势。而且,行为对背景有天然的依赖性,那种将亲子沟通行为与其赖以发生的具体背景剥离开来的分析方法可能带来对沟通行为界定和解释的偏差。例如,Rubin等人(2001)的研究发现,父母在亲子自由活动和认知任务两种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表现出的沟通行为不同;Tenebaum和Callanan(2008)的研究也发现父母在博物馆和在家庭两种环境中与儿童进行科学问题沟通时所使用的语言不同,沟通深度也不同。这表明,只有结合亲子沟通发生的背景才能准确判断父母行为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3.5 对儿童沟通行为的普遍忽略

4 测量和观察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根据上文所分析的测量和观察两种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应用的状况及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未来的研究应该在亲子沟通理论模型的建构、测量工具建设、观察资料分析方法等方面有所改进和突破。

上文中谈到的许多问题本质上都源于这一领域缺乏建构良好的亲子沟通理论模型。例如,观察资料分析中核心概念界定不清和操作定义混淆的问题意味着那些在理论上被确立的维度可能缺乏生态效度,不能有效地描述真实的亲子沟通,所以我们在指出具体研究的不足时也应当反思一下亲子沟通理论建设这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同样,测量工具存在的测量内容和方法论等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一个概念体系明晰、观点明确的理论模型提供依据。而且,建构良好的亲子沟通理论模型能够为两种研究方法的结合、两类研究结果的交流提供平台,有利于亲子沟通这一研究领域的整体推进。更近,国外一些研究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着手就亲子沟通研究内容、相应理论框架等问题进行研究(Edwards & Graham,2009;Vries,Bakker-Pieper,Siberg, & Vlug,2009)。例如,Edwards和Graham(2009)试图突破以往服从定向、对话定向的二维沟通模式,发现其他有意义的沟通模式,于是提出每个个体都有自己内隐的亲子沟通理论,这个沟通理论会影响个体在亲子沟通中对交流信息的编码和解读;Vries等人(2009)则通过多项词汇研究,归纳出清晰性、反应性、支持性等七个衡量亲子沟通能力的维度,并用实验证明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沟通能力的评价维度不同。这些结果都为今后的亲子沟通理论建设提供了新的思。

亲子沟通方法第6篇

关键词青少年,亲子沟通,社会适应,测量。

分类B844.2

近年来,随着家庭系统理论和亲子关系互动理论的提出,研究者对亲子关系的研究逐渐深入,开始探讨亲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其中亲子沟通正是亲子之间互动的重要方面。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历程中的特殊阶段,家庭中的亲子沟通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1,2]。因此,本文主要对国外近20年来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进行综述。

1亲子沟通研究的理论

1.1亲子沟通的作用机制理论

亲子沟通的作用机制理论主要有家庭沟通图式理论和资源交换理论,这两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对亲子沟通的产生和作用机制各自做出解释。

1.1.1家庭沟通图式理论

Fitzpatrick的家庭沟通图式(Family Communication Schemata)理论[3,4]认为家庭成员有一个关于家庭关系和成员之间沟通的内在工作模型,即家庭沟通图式。该图式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并指导个体对其他家庭成员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在一个家庭中,除了家庭成员共有的家庭图式外,还会因成员之间关系性质的不同,形成不同关系的沟通图式,例如夫妻沟通图式和亲子沟通图式。图式不同,其内容也不同。Fitzpatrick认为亲子沟通模式有两个维度,即关系定向和观念定向。关系定向的沟通强调家庭和谐以及成员间的依赖,高关系定向的父母认为儿童不应该与成人争论、不该表达不一致的见解;观念定向的沟通强调要为所有家庭成员创造一个不受拘束的交往环境,高观念定向的父母认为儿童应该看到事物的多面性,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根据每个家庭在这两个维度上得分的高低,可以把家庭划分为4种类型:一致型(两个维度得分都高)、多元型(观念定向维度得分高,关系定向维度得分低)、保护型(观念定向维度得分低,关系定向维度得分高)和放任型(两个维度得分都低)。Fitzpatrick关于亲子沟通模式的论述影响较大,引发了许多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关注。

从家庭系统观出发,研究者认为家庭是一个动态系统,有其结构法则和运作方式,沟通是维持良好家庭功能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能够描述家庭运作状况的家庭功能模型,著名的模型有Olson的曲线理论模型和McMaster的家庭功能理论模型。

Olson认为家庭功能是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沟通以及应对外部事件有效性的反映[5]。它包括3个维度:亲密度、适应性和沟通。其中,沟通是对亲密度和适应性起促进作用的重要维度。家庭成员通过沟通来表达亲密,也通过沟通来处理与适应有关的问题(问题解决、家庭争论等)。Olson从两个维度考察了沟通对家庭功能的影响。一是开放性沟通,它指亲子之间可以自由交换信息、表达情感,没什么约束;二是问题性沟通,它指亲子之间在沟通时受拘束,表达看法时很谨慎,对沟通话题也有着很强的选择性。良好的沟通是开放性较强、问题性较少的沟通。他还指出,亲密性和适应性与家庭功能均呈曲线相关,亲密性和适应性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根据亲密性和适应性的程度,可以把家庭划分为平衡型、极端型和中间型。沟通良好的家庭属于平衡型。

McMaster认为家庭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6]。它包括6个维度:问题解决、沟通、角色分工、情感反应、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沟通是家庭功能中的重要维度,家庭成员通过沟通,实现问题解决、角色分工、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沟通尤其是家庭成员间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儿童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和自主性突然增强,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尊重理解,如果父母仍然把他们当作小孩子,那么,此时期的亲子关系可能紧张、冲突增加,或者子女疏远父母,对父母缺乏袒露。所以,在一个家庭中,旨在解决问题的沟通尤为重要,这种沟通对于维护亲子关系和家庭功能都很重要。

2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

归纳起来,影响亲子沟通的因素主要有:父母和子女的个体特征、亲子关系、家庭特征以及文化因素。

2.1父母和子女的个体特征

2.1.1人格特点

父母和子女的人格特点不但影响其自身的沟通行为,也影响着对对方沟通行为的感知。研究表明[7],外向者在沟通中表现出较高的开放性和支持性,宜人性个体在沟通中合作性较强,更倾向于与对方维持和谐关系;外向者和宜人性个体对他人行为善于进行积极的感知和归因,特别是高宜人性个体在沟通中较少感知到冲突,对冲突的评价也更为积极;神经质者较冷漠,倾向于把对方行为归因为不诚实,因此表现出较多的沟通担忧和敌意,难以与对方维持沟通。此外,沟通是一个互动过程,双方人格之间的关系也对沟通有影响。有研究者从人格交互作用的观点出发,验证了父母和子女间的性格匹配与较少的亲子冲突正相关[8]。

2.1.3年龄

亲子沟通是在亲子之间先前交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往形成的亲子关系影响着后继的沟通行为。Vangelisti对亲子关系满意度不同的青少年所报告的沟通问题进行了研究[12],结果发现亲子关系满意度低的青少年报告了较多的沟通问题,其中主要是缺乏袒露,而亲子关系满意度高的青少年报告了较少的沟通困难。

亲子沟通也建立在亲子双方对对方行为相互感知的基础上,父母和子女通过感知和解释彼此的沟通行为,进而影响着其后继的沟通,双方对沟通感知的一致性反映了亲子之间的理解程度,也反映了其家庭特征。Barnes认为感知上的一致性水映了他们存在一个共同的参照标准(例如,家庭特征),较高水平的一致性与家庭成员的亲密性相关,较低水平的一致性反映了家庭中更多的问题[5]。他发现,青少年知觉到的沟通比父母知觉到的更为消极,与父母报告的沟通相比,青少年报告的沟通开放性较低,问题性较多,这种知觉越消极,与父母的沟通越困难,此种知觉差异是亲子之间误解的标志之一。

2.3家庭特征

2.3.1家庭结构

家庭环境对亲子沟通有明显影响。Martha等人在一项追踪研究中[16],把家庭环境分为温暖、支持型和敌意、强制型两个维度,考察了家庭环境与亲子沟通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温暖、支持型家庭环境中,亲子沟通更为开放,他们能够耐心讨论彼此间的分歧,沟通中的问题较少;而在敌意、强制型家庭环境中,他们缺乏耐心、彼此抱怨较多,对冲突经常采取回避态度。他们还发现,不同的家庭环境对亲子沟通的影响具有持续效应:在敌意、强制型家庭中,亲子沟通困难度加大,问题增多,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在温暖和支持型家庭中,亲子沟通和亲子关系会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向良性循环发展。

2.4文化因素

3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发展

在有关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发展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关注了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积极适应的关系,也探讨了亲子沟通与青少年消极适应的关系,近年来,还重视了亲子之间的知觉差异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4亲子沟通的测量

目前,亲子沟通的测量主要着眼于两个角度:(1)型式学角度。从这一角度测评的研究主要从宏观上强调了亲子沟通较为稳定的模式或规范。使用较多的量表有:Ritchie的家庭沟通型式量表(Revised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 Inventory,RFCP)和Olson的亲子沟通量表(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PAC);(2)着眼于以亲子沟通过程中的变量为指标进行测评,指标主要有:沟通话题、沟通频率、沟通方式、沟通兴趣和沟通问题等。其中把沟通话题和沟通频率作为指标的研究相对较多,把沟通问题和沟通兴趣等作为指标的很少。究其原因,可能是前者比较客观,容易测查,而后者受到研究条件和技术的很大限制。但有研究指出,相比沟通的数量型指标(例如沟通频率等)而言,沟通的质量显得更为重要[23]。但如何评定沟通的质量又是研究者面临的一大困境。Rathunde认为能够反映更优沟通的指标是沟通兴趣,即家庭成员对沟通是否感兴趣或是否积极参与了沟通,如果家庭成员在谈话中可以激发好奇和喜爱,并相互倾听、表达不同观点,则可以达到沟通更优化[24]。Vangelisti认为衡量沟通质量就是考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他的一项研究发现,青少年亲子沟通问题主要表现在分歧、误解、盘问、行为约束、否认、批评、缺乏袒露和欺7个方面[12]。

就测量方法而言,问卷法是亲子沟通研究中更为常用的方法。此外,观察法、沟通日志法和访谈法也有运用。问卷法按报告人划分为:青少年报告、父母报告和亲子双方报告。以往许多研究都采用青少年报告。有人认为,从家庭系统角度考察多个家庭成员对亲子沟通的知觉,如采用亲子双向报告,能够深入探讨亲子沟通的双向互动模式和深次问题,利于发现双方对沟通感知的一致性和差异性[5]。与各种研究方法本身存在的缺点一样,孤立使用某种方法都有一定弊端,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目的选择相对合理的方法。目前亲子沟通测量的发展趋势是,研究者更多综合采用几种测量方法。

5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8 黄丽娜。 中学生亲子性格匹配及其与亲子冲突关系的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 2002

14 Sam Vuchinich, Rachel A O, Clara C P。 Problem-solving munication in foster families and birthfamilies。 Child Welfare League of America。 2002: 571~594

22 Ohannessian C M, Lerner R M, Lerner J V, et al。 Adolescent-parent discrepancies in perceptions of family functioning and early adolescent self-pet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 Development, 2000, 24(30): 362~372

亲子沟通方法第7篇

关键词:亲子沟通研究;反思

一、亲子沟通内涵需明确

在英文中“munication”译为沟通,也包含传播、交往、交流之意,这些词在中文里的使用是有差异的。查找商务印书馆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传播”解释为“广泛散布”,“交往”解释为“互相来往”,“交流”解释为“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沟通”解释为“使双方能通连”。由此可见,若排除物质与文化面的指向,“传播”一般是指信息的单向流通,主要是点对面;“交往”含义较为宽泛,社会就是一个交往的网络,人类社会之所以成为社会的先决条件就是其成员之间的交往。有学者认为,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以一定的物或符为中介的相互作用、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交流”与“沟通”较为接近,都有信息的双向流通之意,这也是亲子沟通研究中经常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在心理学中,“沟通”一词,意为信息、事实、信念、态度和感受等在人际之间的传播、接收与理解过程,注重对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与规律的研究,沟通更强调信息交换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也有学者提出,沟通是指行为者之间通过有效语言、运用合理的协调方式达到真正理解或共识的行为。所以,“交流”虽有双向流通的意向,但它仅仅描述的是信息流通的来往方向,不必反映流通的效果,而“沟通”强调“沟”而务求“通”,必然反映流通的效果。

明晰“沟通”的内涵后,“亲子沟通”的界定就相应明确。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不仅指向信息的交流,还反映亲子之间获得相互理解、形成情感相通、达成共识的交流结果。

二、研究内容需明察

明确了亲子沟通的内涵,就如研究道上找到了标,所有的研究设计应在其指引下朝着研究目标迈进。要使研究内容不偏离轨道,在做研究设计时就需要围绕核心概念的内涵加以明察。

另外,如果我们不把握清楚亲子沟通的内涵,就会在一些相关问卷设计中出现混乱状态。如沟通频次、沟通时间、沟通内容等研究,被调查学生很可能有的报告的是沟通情景,有的报告的并不是沟通情景,不能真实反映亲子间的沟通状态,而只是交流状态。如孩子回到家,对妈妈说:“妈,我回来了”。妈妈说:“好,快去洗把手,马上吃饭了”。又如:餐桌上,孩子说:“爸,今天学校……”爸爸打断说:“哪来那么多的废话,快吃饭,吃了做作业去。”等这样一些对话能称之为“亲子沟通”吗?显然不能,应是“亲子交往”或“亲子交流”、“亲子对话”。

三、研究方法需丰富

从了解的角度来说,亲子沟通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具有双方互动性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单以静态的问卷调查难以反映沟通形成的机理及发展变化的特征。因此,一方面问卷调查应分别进行父、母、子三方报告,同时辅以纵向的追踪研究,能较好地考察父母及亲子之间对沟通的知觉差异、互动机制的演变特征等;另一方面,需要以访谈、观察、沟通日志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不同阶段学生亲子沟通的特点。国外的亲子沟通研究已经从宏观的型式学角度研究深入到微观的沟通过程研究,而我国目前深入的微观研究还比较欠缺,需要通过研究方法的丰富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3]张淑华。企业管理者沟通能力结构与测量研究[J]。心理科学,2004,(2)。

[4]张东娇。教育沟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5]王争艳,刘红云,雷雳等。家庭亲子沟通与儿童发展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

以上关于“沟通与亲子沟通的内涵”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如何有效沟通,打造亲子关系(让你的家庭更加和谐)

亲子沟通不但关系家中的和睦和谐,更为关键的或是对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有非常大的危害。那麼,亲子沟通有哪些好处呢,父母必须留意些什么?

亲子沟通的益处

1、明白人际关系的必要性

家中中的沟通文化教育能够使孩子较为早的了解到人际关系的必要性,孩子根据相处享有到人和人之间更幸福的物品,享有和达到家庭主要成员、同学们、老师和学生等感情必须,了解爱的真真正正实际意义。

2、有利于父母全方位认识自己的孩子

3、危害孩子的性情

孩子性情的产生不但与父母的基因遗传要素相关,更关键的或是后天性自然环境的危害。而这自然环境中除开强制的家庭环境,实际上也有极其重要的柔性环境要素,例如人际关系、家庭主要成员关系等。这种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趋势都和沟通息息相关,因此 沟通也是危害孩子性情产生的关键缘故。

跟孩子沟通常见问题

1、不必一对一答

父母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情况下要防止一问一答的方法,也就是父母提出问题,孩子回应,那样的沟通会让孩子感觉心烦。这类不讲情面的心态会让孩子不愿回 答,并且这类方法会让孩子生疏,她们与父母中间的关系会避开,并不利无间距的沟通沟通交流。因此 父母们要选用互动交流沟通交流的方法来和孩子讲话,让他们自己想要积极谈起自身的有趣的事。

2、跟孩子谈一点儿其他话题讨论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范文1

关键字:亲子沟通中小学生家庭

引言

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为了生活而忙于工作,致使他们越来越脱离家庭,无暇顾及家中孩子。然而,孩子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特别需要父母的关心、帮助和理解,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种被需要和难以满足需要的情况使亲子沟通问题越来越影响人们的生活,影响社会的发展,不利于和谐家庭、 5、在亲子沟通中,多数家长和孩子都会主动与对方沟通。

6、三分之二以上的父母与孩子对目前的亲子沟通持满意态度。

7、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孩子所处的地位对沟通有较大影响。

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

(一)、父母的教育程度对亲子沟通有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水平高的父母与中小学生的沟通会比较多,主要是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知道怎么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而不是一味的去让孩子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标准,会比较体谅孩子的思想,能够与孩子营造一个很好的交流氛围,从而达到高质量高水平的交流。

(三)、孩子年龄对亲子沟通有影响

在年龄方面,研究发现中小学生随着年纪的增长,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效果有所提升,但是沟通的开放性却有所降低,与父母的多数冲突也随着年级升高而变得尖锐和突出。另外,在青春中期中小学生与父母的沟通问题因为更多的涉及到沟通中父母对中小学生的行为约束,以及课外活动和异性交往等方面,加上中小学生又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对凡事都会有逆反心理,这样就更加加剧了亲子沟通困难性。

(四)、家庭环境对亲子沟通有影响(是否单亲、父母关系)

1.家庭氛围直接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状况。

研究表明,往往在温暖、支持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与子女能够更为直接、开放、充满耐心地讨论相互之间的分歧,较少出现沟通的困难和问题,并且亲子沟通和相互间的关系会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沟通问题也能够更好的向良性循环发展。相反地,在敌意、强制的家庭环境中,亲子之

间在沟通时,经常相互抱怨、缺乏耐心,对冲突经常采取回避态度,从而亲子沟通难度加大,问题增多,形成恶性循环。

2.父母能否抽出时间来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有些家庭里面,父母长期奔波在外,没有时间能够与孩子坐下来,心平气和的好好聊一下彼此更近的事情,造成父母与孩子的隔阂越来越大,再来进行沟通就会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经常在一起的家庭,彼此都在身边,发生的事情基本上都能够了解,从而沟通起来就比较容易。

随着时间越来越长久,平时沟通比较少的家庭因为都不懂彼此心里的真正想法,也就不愿意再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所以在沟通方面会越来越困难。而平时多一些沟通时间的家庭因为彼此都有更多的了解,彼此也没有什么刻意隐瞒的事情,从而沟通起来更加容易,更加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3.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对亲子沟通具有很多的影响

家庭里面有一个和谐的氛围是很重要的,这就主要表现在父母之间的关系上面,父母感情好对孩子也是一个内在的激励作用。

父母之间关系的和谐,是对孩子更大的关心,这也就使得孩子能够拥有更加健全的心态,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的融洽,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亲子沟通的顺利进行。然而父母之间不和谐的关系,无疑是对孩子更大的伤害,不仅仅是日常生活方面的伤害,更重要的是身心上、心灵上的伤害。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天真单纯孩子的性格,使得他们变得孤僻、沉默、消极,这样就很难的再来进行亲子沟通了。

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随着中小学生时期的个体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对父母的脱离感增强,越来越不满意父母的管束,而这时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子女心理上的变化,没有及时调整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亲子沟通障碍和冲突的发生。亲子沟通状况的不尽如人意和冲突的普发性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小学生期亲子沟通的研究,探寻有效亲子沟通的实现途径。而我们对中小学生和父母之间沟通的研究,可以为父母提供有效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使父母和中小学生学会互相沟通,这

样才有利于家庭教育的效果,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从父母的角度构建良好的亲子沟通

(一)、亲子沟通是父母给予中小学生心理支持的重要途径。

(二)、亲子沟通可以让家长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构建良好的亲子沟通虽是父母占主导,但主要目的是让中小学生在相互沟通中受到教育,帮助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因此,中小学生要学会孩子与人沟通,要养成与人沟通的习惯。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双方沟通、理解、谅解的结果,也是亲子双方沟通能力的体现,与亲子关系密切联系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都需要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这样就更加需要以亲子沟通作为基础,从而让孩子能够与外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

改善亲子沟通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形成密切的亲子关系。

(二)、父母与孩子相互了解并融入对方的生活。

同时,在学校时,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可以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其中的活动,培养家长与孩子的感情。另外,父母也可以主动带孩子参加一些像“家庭夏令营”之类的家庭团体活动。

(三)、家庭氛围对中小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如果父母之间关系和睦,且能够开明地对待孩子,孩子的性格会受到良好的培养,并将终生受益。和谐、民主、良好的家庭氛围能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样轻松的家庭气氛中,中小学生容易形成乐观而平和的心境,能与他人友善而积极地相处。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能使亲子沟通愈加顺畅,也能使沟通更加愉悦。反之,在紧张、不和谐的家庭气氛中,中小学生没有安全感、缺乏信任感,容易产生敌对心理,导致其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容易形成多疑、猜忌的性格,很难与他人和睦相处。

那么如何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呢?

首先,父母应加强自身的修养。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父母的道德文化修养水平影响家庭气氛,进而影响亲子关系。道德文化素养高的父母,更能够体谅、尊重家人,能客观地处理一些矛盾,易形成融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反而,道德文化素养比较低的父母,不能够很好的体谅孩子的心情,只是一味的将自己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却丝毫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这样就使得孩子产生了敌对心理,沟通也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反而愈演愈烈,更后闹得不欢而散。

其次,夫妻间应积极沟通。夫妻之间的和睦程度是影响家庭气氛的关键因素。如果夫妻之间关系不和、沟通不佳、意见分歧,势必造成家庭气氛紧张,孩子也就很难去与父母进行很好的沟通。因此,夫妻间应加强沟通、经常交流,共同创建良好的夫妻关系,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再次,努力优化生活环境。对社区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民的孩子,其心理发展会受到阻碍,进而抑制他们的发展潜能。相反,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在将来往往会成为佼佼者。所以父母应该努力创造美好的家庭环境,优化孩子的生存条件,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这次我们本着“快乐服务、激情工作、严谨治学、回馈社会”的宗旨,尽我们更大的努力来对武汉多个社区进行社会调研活动,也许我们的调查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总体上还是比较符合社会现实。希望我们的调研能够对改善亲子沟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2)胡悦。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健康成长【d】。哈尔滨工程,2007

(3)杨晓莉,邹泓。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01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范文2

关键词:家庭文化反哺;亲代;角色转换;子代;肢体、言语艺术

中图分类:{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1674-9324(2014)43-0245-03

“文化反哺”是指年轻一代将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等传授给上一代人,是年轻一代的受化者反过来影响充当施化者的年长一代的社会现象。“文化反哺”现象通常发生于社会文化变迁时期,在新的社会文化或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或传统生活方式形成比较剧烈冲击的时期内,“文化反哺”现象比较明显。

一、家庭文化反哺现象趋于常态

南京周晓红教授通过实验研究指出:“文化反哺”的形成原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社会变迁的加剧,新事物和新规则的出不穷,一方面使亲代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价值判断丧失了解释力和传承价值,另一方面使子代次获得了“指点”父母的机会,这是“文化反哺”现象出现的宏观背景;其次,面对同样急剧的变迁,亲代常常受到传统和经验的束缚,子代则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这是造成两代人在了解和接受新事物方面存在差异的内在原因;再则,同龄人之间的相处是子代获得各种新事物、新思想的方式之一,同辈群体成为子代影响或“反哺”父母知识的“蓄水池”或“扩展内存”;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广泛影响,使得孩子次能够从父母、老师以外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这是他们在与父母的互动中获得“反哺”能力或“话语权力”的重要途径。在国内,由于受计划生育的影响,一般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子代由于工作的原因,没有太多的精力来照看孩子,这样看护孩子的责任就落在亲代身上,这也使得反哺文化教育进一步趋于常态化。

二、家庭文化反哺的作用与意义

随着生活和审美水平的提高,年青一代接收了更多的先进理念,亲代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始失去传承价值。凭借着对新生事物的广泛接受,年轻的“网上一代”不仅掌握了更前的潮流、新技术的使用与操作,还在生活中各个方面对长辈起到感染作用。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将改变家庭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结构,年青一代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决策权将得到提高,亲代对快速变化社会的适应能力随着子代家庭文化反哺的推进也将得到提升,代际鸿沟将缩小。文化反哺能弱化代沟,增进亲子感情沟通,实现家庭融合。长辈从子代那里获得先进的观念与技术,增强了他们时代适应和社会生存的能力。宏观面来讲,青年人全新的观念与变革精神,推动经济新技术的普及和文化新文明的建立,从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

三、家庭文化反哺的现状及困惑

1、家长权威观念依然严重,家庭沟通功能不足成为文化反哺的主要障碍。“反哺”是家庭亲子互动的形式之一。家庭文化反哺的前提主要是子代与亲代之间的良好沟通。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观念中强调权威和专制的家庭教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不可回避的是,权威观念根深蒂固地普遍存在于每个家庭中,导致家庭沟通不足。家庭类型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庭沟通功能的发挥。有家庭功能调查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部分家庭的沟通功能水平偏低。平均得分5.64分(总分8分),沟通功能一般及较差者占总数的42%,家庭类型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庭沟通功能的发挥,单亲家庭成员之间在沟通上存在障碍。家庭功能理论认为家庭实现其沟通功能的过程越顺畅,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状况就越好,实现家庭文化“反哺”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就越大;反之,容易导致家庭不和谐。

四、家庭文化“反哺”尚需“接力”,给亲代与子代几点建议

现阶段,代际差异的存在既成事实,由于亲代与子代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以至于所形成的人生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也大不相同。在诸多问题的处理方式上存在差异、产生分歧,这是正常的。家庭文化反哺无疑是社会进步的表征之一,在形势必然的条件下,传统家庭结构中处于权威位置的父母如今应当怎么做,是一个迫切需要我们积极思考、正确面对乃至坦然接受的现实问题

1、作为亲代的父母,应该加强学习,尽量让自己的思想跟得上时代,跟得上潮流。活到老,学到老,这是让自己不被时代所淘汰的唯一方法。特别是现在处于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除了从书本上学习以外,电视、网络、微信,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出不穷,应该加强这些方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现在的社会、现在的孩子,才能了解现在的孩子有什么,缺什么,该干什么。缩小与子代思想、生活上的代沟,才能从根本上接受子代的思想以及生活、工作上的建议,并更后形成一致意见,而达到反哺教育的成功。

2、传统角色的家长观念和姿态亟待转换。笑对子代反哺,与孩子共成长,亲代在家庭文化反哺过程中首先需要转变绝对权威的守旧观念。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只有当人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在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亲代已越来越意识到“生而有涯学无涯”,作为父母,只有不断致力于自我教育才能成为孩子成长上的引人。当孩子的表现比父母出色时,父母理当笑着告诉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孩子用实际行动来提醒父母改进或弥补过失时,父母理当笑着谢谢他,感谢孩子的纯真童心。家长要告别传统父母角色,重构现代父母角色,消除消极的亲子观和教育观,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和行为方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转变。(1)从管控角色到支持引导角色的转变。父母应了解孩子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权利、情感和个性、自主判断和选择,认同子女的抱负和志向;鼓励赏识子女,不把子女与其同龄人加以简单比较,尊重子女与同龄人的个体差异,父母可以家庭文化反哺为契机,实现由权威管教为主向引导子女发展为主的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做子女成长的支持者和见证者。(2)从判官角色到沟通协商角色的转变。父母应深度挖掘与子女沟通互动的价值,与子女保持一定时间量的交流沟通,对家庭活动做到有计划、有实施,鼓励欢迎子女参与家庭教养计划的决策,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变旧模式下对子女的一味训斥、谴责为主动和谐交流,做到有问题协商解决,父母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把自身意愿强加于子女的行为,为子女树立有效沟通的典范。(3)从固守陈规的教育者角色到终身学习角色的转变。“好学不怕根基浅,只要举步就不晚”。进入信息时代,父母应注重接受个人自我的再教育、完善自我,放下原有姿态,真心诚恳向子女学习,实现由教育子女为主向加强自我教育为主的转变,与子女同学习、同成长,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只有熟悉并逐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健康发展。

3、家庭文化反哺中子女应讲究的肢体和言语艺术。家庭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不仅是每个家庭成员的简单相加,更要力求大于各成员相加之和。面对社会新信息、新科技出不穷地更替,特别是面对电脑的出现和网络的兴起,很多家长在子女面前开始变得“压力山大”。基于此种现状,子代在反哺亲代的过程中,十分有必要讲究语言和肢体艺术。其一,子女与父母在一天学习工作结束回到家里时,可主动向父母询问他们白天上班工作的情况,辛苦不辛苦,有否遇到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有些父母可能在短时期内无法一下子改变传统的话语方式,子女可以引导父母与自己和谐交流情感,而不是简单粗糙的问话。其二,子女应努力让家长知悉自己的感受。有些家长习惯于把目光和判断力聚集在孩子所做成事情的结果上,往往忽视结果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子女有必要引导家长摒弃指责式的交流方式,耐心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给家长听,可以表达:“妈妈,您这样批评我,我很伤心,很委屈,事情不是您想象的那样,请听我解释可以吗?”语气要平缓,不卑不亢,平静中流露出坚持澄清自我的力量,这样可以轻松击退父母的焦躁甚至是愤怒,让父母明白,来自于他们的暴跳如雷已经给你造成二次伤害。再次,子女要善用神态、肢体语言。在交流中,不但要会说,还要善于表达。子女在反哺家长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适度尊重父母,让父母感受到子女邀请他们共同成长的真诚友善,把父母当朋友,用适度亲近的体态姿势、面部表情、温暖的目光神情等多种元素来影响父母,而不至于让父母在接受反哺的同时感觉到颜面尽失甚至是难堪得不可承受。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家庭文化反哺不再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笔者认为,这一提醒适用于走在未来成长的道上的每个人,无论是身为亲代的父母,还是身为子代的青少年,处在信息技术飞速变革的当下,我们非常有必要正视“家庭文化反哺”现象,更有必要把“反哺”荣耀接力下去。

参考文献:

[1]吴丹,蔡磊。文化反哺与代际传承模式的更新[J]。高教研究,2005、(28):50-53、

[2]周晓红。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J]。社会学研究,2000、(2):51-66、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范文3

关键词:交流;沟通;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生的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尤其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年轻的父母们更加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成长与成才的重要性。但现实告诉我们,子女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一个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系统工程。很多成功的父母都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经验,那就是要加强与孩子间的交流与沟通。拥有和谐的家庭和良好的沟通,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有位教育家曾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更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

我深信世界上更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可见,沟通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究竟如何做到有效的沟通,却是摆在每一位家长面前更棘手,也是更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亲子间的交流与沟通已成为现代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曾指出:“法官的行业是,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作为孩子的任老师,父母必须运用各种方式来教育子女,而沟通正是其中一个更主的要方式。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在思想上发生不地的改变。因此,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跟随时代变化的步伐,同孩子们一道观察世界、思考世界。如果家长们还总是把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停留在“我们当年”、“我们小时候”的话,那么与孩子之间势必要产生隔膜和代沟。要知道,“时代不同了,方法不一样”,不能依然沿用老的办法、旧的思维去对待生活在现今世界里的孩子。因此,沟通与交流的特有功效就在家庭教育中显示出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家庭教育实质上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活动过程,其沟通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成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家长们抱怨孩子如何难管教、不听话,甚至与家长的想法背道而驰。当有问题发生时,孩子们也常常采取回避、甚至撒谎的态度,他们宁愿把自己封闭起来也不愿意让家长走近他们的世界,参与他们的生活。在孩子的心理,他们认为父母与他们在思想上是有代沟的,是无法互相理解和沟通的,因而完全不屑于家长对他们的管教,甚至对家长的说教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形成对立的僵局。由此可见,沟通不畅不仅仅是造成了亲子间缺乏了解和感情的隔膜,同时它严重地影响到了家庭教育的效果,使极为重要的家庭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二、造成沟通不畅的原因分析

人与人之间都需要通过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增进了解,加深感情,那么对于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幼小心灵的成长变化是无时无刻的,因此更需要得到家长的关心和帮助。而良好的沟通将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架设起一道心与心相通、情与情交融的桥梁。它将有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更深厚的感情基础,帮助父母及时发现和了解孩子心理存在的问题,这不但对孩子的心身发育非常有利,同时也使父母能够成为与他们快乐、共同成长的朋友和知心人。可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影响和决定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家庭陷于沟通和交流的困境中呢?

首先,家庭教育理念中缺乏对沟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中,沟通教育的重要性往往被很多家长所忽视。不少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情况,认为只要身体好、学习成绩优秀,就是更成功的教育,因而忽视了亲子间沟通与交流在整个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少教育失败的家庭在查找原因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发现父母与孩子间因不经常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是导致出现一系列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因交流少、沟通少,还大大影响并制约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发挥,并使家庭教育陷入了被动和尴尬的境地。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把很大的精力和金钱都花在学习上。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惯性,使孩子与家长之间非常缺少时间进行沟通,因而就忽略了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关心。孩子想些什么,有什么困惑,需要什么帮助,家长们都很茫然。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间的距离越拉越远,从心灵深处产生的代沟和隔膜也越来越深。

其次,沟通方法不正确造成沟通障碍。很多时候沟通障碍是由于家长在沟通中不讲究方式、方法造成的。很多家长都没能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性格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来调整和把握沟通的方式、方法。有的家长喜欢用命令式的语言,不容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沟通变成了发施令;也有的家长喜欢说教式的沟通,总喜欢摆些大道理、讲些大理论,而这种枯燥乏味的说教,孩子们早就听的不耐烦了,这种沟通方法只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丝毫起不到作用;还有的家长根本不顾及孩子接受能力的大小,完全只从家长的角度发表观点,从而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再与家长进行交流;还有的父母总是用自己主观的想法去衡量孩子的需要和感受,因此造成许多误解和偏差,从而导致亲子间的沟通无法顺利进行。

三、良好的沟通要讲究方式方法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对于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会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可以把家长的期望和关爱充分地传递给孩子,并为孩子提供更佳的成长环境和愉快的生活空间。但是,与孩子沟通时间少、质量不高等问题正困扰着不少家庭。因此要想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家长们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从而使沟通变得轻松而和谐。

1、亲子间的沟通要保持平等关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更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平等。不少父母总喜欢自己高高在上,认为“我是家长,我说了算,孩子必须听我的”,从而忽视孩子的心灵感受,扼杀了孩子的话语权,使亲子间的沟通变成了“一言堂”。这种沟通方式不但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同时也使沟通变成了“走过场”的客套话,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沟通中,家长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同样的高度上,像朋友一样和孩子去探讨,切忌把沟通变成指示和训话。同时,父母还应针对孩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与孩子民主协商,平等对话;并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孩子平等相待,要以理服人,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对父母的信赖,更终实现有效沟通。

2、亲子间沟通要相互信任。

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是对他们更大的鼓励。只有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沟通,才是更容易被接受的沟通,从而产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效果。

而父母要充分做到信任,就必须让孩子感觉到他们是被信任的。家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肯定性的语言、欣赏的目光、奖励的措施等等,向孩子传达父母对他的信任和肯定,从而在沟通双方建立起信任的桥梁。由此,孩子才更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自觉自愿地接受父母的教导,从而使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3、沟通交流要保持经常性。

家长要根据孩子无时无刻变化的情况,适当地安排交流与沟通的内容和时间。不要把交流当成是任务,像开会一样例行公事。其实,父母与孩子间的交流就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互动。父母通过交流更加了解孩子,而孩子也通过沟通更加体谅父母。因此,家长要把沟通当做像关心孩子吃饭、睡觉一样平常的事情去做,而不要搞突击性和临时性。

同时,沟通决不能只凭父母的心情,高兴时有沟通,不高兴时就等心情好了再沟通。毕竟,交流是为了更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发展变化,从而为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一个月沟通一次,甚至半年沟通一次的行为,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更要适时调整沟通的次数和时间,尤其在发现孩子有所变化时,就更要及时进行沟通和了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要把握沟通时语言使用的分寸,要多赞美、少批评。

亲子间的沟通,必须注意语言的使用,无论从词语的选择,还是语速和语调上,都应该把握分寸,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沟通的效果也将截然不同。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和剂。家长适当地对孩子给予肯定和赞赏,将会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且增加孩子对父母的好感,从而更加乐于同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

同时,对犯错误的孩子,也不要夸大处理,而应该心平气和地指出错误的原因以及今后应该如何改正。

5、家长要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进行沟通。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范文4

关键词:家园共育;提升教育水平

幼儿教育往往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整体成长,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提升幼儿教育水平是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家园共育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方法,需要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家长树立起共同的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同心同德,从不同方面给予幼儿积极向上的教育,确保幼儿接受到的是相同价值观指导下的教育。

一、优化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一)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

家庭是孩子的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没有谁比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研究证明,在学前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教育机构,因而,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形成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育的大环境,建立一种合作、和谐、一致、互补的关系,实现家园共育,是建设高质量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优化家园共育是提升幼儿教育水平的保障

要想全面提升幼儿教育水平,必须要将家园共育提到足够的高度,采取积极措施来对其进行优化,为幼儿教育水准的提高提供保障。家园双方应该树立起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新型教育观的指导下开展幼儿教育活动。将家园双方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使两方教育的不足都能得以弥补。家长与教师要努力消除隔阂,开展畅通无阻的沟通,双方都应发挥出自身功用来使家园共育得以优化,幼儿教育得到保障。

二、优化家园共育,提高教育水平的方法

(一)加强沟通交流,达成共识同携手

(二)加强学习宣传,提升教育能力

(三)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家园共育活动

结束语:

家园共育意义重大,幼儿园与家长都必须看到家园共育的积极作用,携起手来共同进行教育策略探寻,为了达成提升幼儿教育水平的目标而努力,力求使幼儿获得全面发展,得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姚俊。家园共育,促进幼儿成长——家园有效沟通促进幼儿个体的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云南卷)[C],2010(09)。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范文5

【中图分类】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亲子关系作为中学生三大社会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中更重要的社会关系,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及家庭教育学家的重视。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有效地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相互的认识和理解,使成长中的孩子习得基本知识、技能、行为及价值观,促使其成功地发展各种社会人际关系。而不良的亲子关系则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例如品行障碍、精神错乱、自杀及犯罪倾向等。因此,探究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对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的心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父母方面

1、 尊重孩子人格。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应该是父母不仅爱子女,更应该尊重子女合理的要求,尊重其人格,满足其合理需要,这样子女才能真正爱父母,信任父母,尊重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相互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对孩子指导而不支配、自由而不放纵,孩子更容易感到安全、有自信心。

2、 重视有效沟通。作为父母,自己要学会跟孩子沟通,还要引导孩子跟自己沟通,这也是父母的责任。亲子之间的良好沟通有助于父母观察子女的言行举止和情绪变化,分析他们的行为和内心活动,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愿望。

3、 讲清道理,制订明确的行为标准。制订明确的行为标准是培养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家长在制订行为标准时应尽量使标准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充分考虑它的适宜性,不能超越孩子的接受范围。

二、学生方面

1、 学习一些青春期的心理卫生知识,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体已基本发育成熟,但心理发育恰好是处在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思维的自我中心再度出现,常表现为过分的自我关注,不太关心别人,不善于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中学生把自己当作成人看待,而父母仍把子女当作小孩来管理,从而导致了亲子之间的冲突激化。为此,多了解一些自己在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助于中学生更好地理解父母,减少亲子冲突。

2、 正确认识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换位思考。亲子关系能让中学生体验到父母无私的爱和人间亲情,亲子关系是塑造和影响孩子个性的更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中学生能够换位思考,孩子就更能够理解父母的苦心,能够理解父母的艰难。所以,不管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多么地难以接受,多么地不认同,作为子女,只要想想父母的出发点是为自己好,那么就更能理解父母,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冲突。

3、 主动行动,促使父母改变不当做法。亲子之间发生冲突是正常现象,冲突本身未必不好,重要的是要敢于面对冲突,主动与双亲沟通,表现出妥善解决的诚意,说明双方产生意见的原因和背景。在冲突中,要注意避免人身攻击或不适当的言词和行为。

4、 培养尊敬长辈的美德。尊敬长辈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做一个善于倾听父母的教导,乐于和父母沟通,体谅父母和为父母设想的儿女是中学生应尽的责任,亲子关系的双方都有义务使家庭充满和谐、幸福、宁静的气氛。只要中学生能摆正态度,在实践中摸索和学会妥善处理冲突的技巧,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种和谐的亲子关系氛围,顺利渡过所谓的“亲子关系危机期”,使中学生走向成熟。

三、学校方面

1、 开设家长学校,优化家长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双重的,既要“教W生”,又要“教家长”。家长学校主要应向家长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能真正具有调动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性,还要向家长通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措施,建立双方的反馈机制。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范文6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成长环境 厌学

离异家庭是一个越来越被大家所熟知的社会名词,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父母离异而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离异家庭子女,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这个群体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在青少年阶段,随着“成人感”的产生,少年要求摆脱父母的束缚,按自己的意志生活,而父母又不能理解子女的这种独立的需要,因此亲子关系紧张不协调,两代人之间常常缺乏交流和沟通,彼此抱怨、误解[1]。父母认为孩子越来越不听话,难以管教,而子女则把父母看成顽固、守旧,不愿再听父母的唠叨,渴望冲出家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两代人之间的情感冲突也时有发生,对青少年来说,不良的家庭气氛会影响其个性发展和人格塑造,同时会对学习产生障碍。因此,减少或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阂,拉近两代人的心理差距是至关重要的。

一。亲子关系的含义

青少年期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其他各种人际关系相比,亲子关系有以下特性:一是抚养与被抚养的关系;二是生活在共同的空间,经济上关联密切,亲子关系在情感上尤其表现出亲密性;三是父母对子女常表现出无私而博大的爱,而子女对父母则由孩童的依赖转为对双亲的孝敬。

二。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亲子关系对子女来说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亲子关系是―个人出生后遇到的个微观的社会关系。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孩子总是受到父母有意无意的持久、反复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更早的老师,从幼年起就向孩子进行道德规范的教育,逐渐使其成为孩子的行为习惯和自觉要求,父母也是孩子更早模仿的榜样,孩子都是努力追随着父母的言行举止。

家庭条件,包括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父母职业性质、文化水平、人格素养等都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生活道。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家庭的整体气氛每时每刻都在感化和影响着孩子。这些影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积累,逐渐反映到他们的个性结构中,尤其是在青少年阶段,亲子关系对可塑性强、模仿力强的的少年来说,具有不可逆转的影响。

三。离异家庭环境中亲子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在现代社会中,夫妻离异、家庭解体已日益成为世界性问题。我国80年代以来,离婚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父母离异对子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1、学习方面

2、情绪情感方面

3、个性特征方面

离异家庭子女容易产生某些性格缺陷,比如自卑、孤僻、怯懦、粗暴等。破裂家庭的夫妻由于感情纠葛、不仅无力顾及孩子的精神世界,有时连孩子的生活都无暇顾及,常给孩子带来不能摆脱的情感负担,使孩子的心理上的积极因素被抑制,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创伤!

离异家庭的孩子容易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甚至怨恨,并泛化到对其他人和社会的不信任感,易形成情感冷漠、孤独怪癖、我行我素的人格特征。尤其是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外界影响和教育使之转变,很容易成为犯罪行为的心理基础。据学者调查,我国违法犯法犯罪青少年大约有10-30%来自离异家庭[2]。

四。良好亲子关系沟通策略

离异家庭与完整家庭子女在各方面表现出的差异虽有―定的必然性,但并不绝对,其差异程度由许多方面因素所制约,而且离异家庭子女存在的问题如果采取相应的措施,也是可以弥补和矫正的。

(一)正确、诚恳的态度

代际沟通是消除两代人隔阂、促进亲子关系向和谐转化的一个良好途径。代际沟通是指两个世代之间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以及价值观念方面的认同,是为了缩小和消除年轻一代和老一代由于年龄经历、社会地位以及所受教育不同带来的各种差异达到彼此适应的一种认知行为。要达到代际之间相互沟通,首先必须采取正确的诚恳的态度。

1、相互尊重

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的角色是截然不同的。父母得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使子女有机会接受适当的教育,从而长大成人成才,而子女则正好处于接受教育的地位,客观上就存在了相互对立的可能性。有时,父母为了维护长辈的尊严还会摆出一副“真理化身”的模样,这对独立意识日趋强烈烈、自尊心很强的青少年来说是难以忍受的,无形中便有了心理隔阂,妨碍两代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所以,父母要与子女进行有效沟通,便要像朋友式地交流思想和情感,而达到这一效果的基础便是确立人格平等的观念。

2、相互信任

3、相互体谅

父母和子女在希望对方在某些方面接受自己意见的同时,必须准备在另一些方面接受对方的意见,如果双方都能移情地从对方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去体察其心理需要和个性特征,那么父母和子女之间就能取得相互谅解。为求得相互谅解,父母与子女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应该充分说明理由。应当毫无顾忌地坦诚交流,使对方有机会充分了解自己的看法。不要先认定对方“听不懂”、“头脑陈旧”或“思想幼稚”,只要肯以平静诚恳的态度表达出来,就容易达到彼此的理解。

(二)恰当的沟通方法

亲子之间具备了良好的心理态度,还要选择恰到好处的沟通方法以便自然地相互交流、彼此理解。

1、家庭共同活动

2、交谈

尽管父母与子女间的交谈存在诸多心理障碍,尤其是两代人单独谈话更是如此。但是,只要彼此之间都具备了开放和平等的心理和良好的态度,能够像朋友那样坐下来交谈,克服不耐烦的情绪,平心静气地听完对方的倾诉,并作出相应的回报,交谈无疑仍不失为一种增进理解的好方法[3]。但是,在交谈中父母不要用高高在上的尊长的口吻,这种语气是交谈的D大碍,会引起子女的反感。既然已经决心坐下来坦诚交谈,就不要再用训斥的态度对待孩子。对子女身上的不足之处可以指出,当双方意见相左时,不要立即强求统一,可以先各自保留意见或选择一个“折中性”的观点。

3、父母主动接近孩子

对于父母来说,还可以主动地通过以下办法来获得子女的理解与信赖。这就是经常和孩子谈论自己的工作,很多子女都想了解父母的工作情况,父母多谈谈自己上作的内容、责任感、成绩、挫折以及与同事的关系等,对对青少年是极有帮助的,既可使他们感觉到父母是把自己当大人看平等相处,又可令他们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如果有可能的话,父母甚至可以偶尔带子女一起去上班,让他能更了解自己的日常生活情况。

有些父母在事业上干得非常成功出色,但子女却并不认为他们是合格的父母。因,孩子更需要父母在家中与自己一起度过课余时间,他们渴望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对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来说,可能还会有很多烦恼或困惑等着父母与自己一起分担或探讨。所以,父母应该多与子女在一起,别频繁外出,也不要工作过度。

4、多发现子女的优点

对长大的孩子,切不可不经过了解就给予不公平的批评。青少年时期孩子的自尊心特别强烈,父母不应该说任何使孩子感到“丢面子”的事,尤其是和他的同伴在一起时更不能轻易批评他。有时父母对孩子的批评过度或不公正,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并导致子女对自己的敬而远之。父母应当多发现子女的优点,以表扬和鼓励来代替喋喋不休的嘱咐和批评。

参考文献

[1]申继亮著。青春不困扰-心理与人生发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以上关于“沟通在亲子关系中的重要性”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以上关于“如何有效沟通,打造亲子关系(让你的家庭更加和谐)”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网友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